「釘距15cm左右,由縫的兩端向中間下。」8月5日,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技術人員在十王亭教民眾「下竹釘」。
瀋陽故宮是中國目前僅存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也是清入關後,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東巡駐蹕和儲存宮廷珍品的重要場所,為清代宮廷三大藝術寶庫之一。
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於2020年6月28日開工,預計2021年9月下旬竣工。工程範圍包括瀋陽故宮東路十王亭、奏樂亭、東大門;中路飛龍閣、翔鳳閣;東所宮門、垂花門、介祉宮、頤和殿等建築。主要根據油飾、彩畫保存現狀,進行修復、重繪、保護。
當日,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第二次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迎來研學專場,來自瀋陽各學校的32名在校高中生、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走進瀋陽故宮十王亭,現場觀摩古建築修繕工藝——地仗的傳統工序。
據介紹,地仗是對建築構配件油飾前基層或表面處理工藝的統稱。傳統的地仗材料和工藝將使構件表面變得堅實耐久,再經過油飾,不但延長了建築物使用壽命,也可達到美觀的目的。施工人員在工程現場外的圖版和模型處介紹說,地仗修繕工藝需經過砍淨撓白、下竹釘、汁漿、捉縫灰、掃蕩灰這幾道工序。
值得一提的是觀摩人員親自動手體驗了一把「下竹釘」工藝。「由上至下,由左至右認真檢查每一構件,把缺損、爬稜、活節子、糟朽處,視情況用木板或木條剔補釘牢,並下竹釘。」
現場技術人員李工告訴記者,用竹釘塞縫,是做地仗上漆前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不用竹釘塞縫,直接上灰做地仗。那地仗的灰料會嵌入縫中,那以後木材仍然會進一步的脫水收縮,縫隙即變小,會將嵌入縫中的地仗擠出來,從而造成漆面的鼓包開裂,難以修繕。
「通過現場觀摩和體驗,使我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如鬥拱)有了更加直觀的體會和認識。」瀋陽建築大學大二學生傅詩博如是說。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稱,本次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是專門面向在校學生做的一次研學專場。希望通過近距離觀摩體驗古建築油飾彩畫修復工藝,讓本就具備一定文保知識的學生們,深入了解古建築修復的傳統工藝,也希望通過民眾的參與和關注,擴大古建築傳統修繕技藝的社會傳播。
文/李晛
編輯/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