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30日訊 從「箭扣長城」風化殘垣到「千年遼塔」破敗悲涼,近年來,傳統古建築的損毀及受災情況讓人觸目驚心,國家文物局及相關單位也在積極對古建築進行適度的修繕。
每一座古建築背後都有著一個時代的故事。這磚木搭成的史書,如何才能被更好地傳承?修繕後,古建築又將對公眾有哪些影響?為此,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對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請他來解答有關「古建築修繕」的十個疑問。
走進古建築「修繕」日常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古建築修繕的意義何在?
周乾:古建築修繕的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古建築延年益壽的根本前提。古建築遭受破壞後,其受力性能會產生下降,並出現開裂、變形等症狀。若不及時採取修繕加固措施,這些症狀就會加劇,並導致古建築由輕微破壞發展到嚴重破壞,由局部失穩發展到整體倒塌。古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說法,同樣適合於古建築。對古建築進行及時修繕加固,有利於消除潛在的各種建築安全隱患,從而使得古建築穩固長久。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古建築遭遇損毀的情況有無可能避免?或者將修繕「前置」?
周乾:古建築在自然(地震、洪水、大風等)或人為因素作用下難免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故宮在明清時期被稱為紫禁城。紫禁城古建築在歷史上的經歷可謂飽經風霜。僅以火災為例,紫禁城古建築在歷史上曾經遭受過多次火災。這些火災既有自然因素作用,又有人為破壞引起。
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災如前朝三大殿在歷史上數次因雷擊失火,而人為縱火典型的例子就是李自成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放火燒掉了紫禁城大量的古建築,清朝時期這些建築才逐步得以復建。
紫禁城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其主要特點是核心承重材料為木材。木材具有較好的彈性、抗壓和抗震性能,但是也有易糟朽、易變形、易燃、易受蟲蛀、抗剪強度低的材性缺陷。另外,木材具有生物性,即時間越長,材料的某些力學性能會降低,這方面和人的生物特性有著相似之處。紫禁城的古建築自初次建成至今已600年,猶如一位老人,為使其延年益壽,及時維護保養(體檢養生),採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祛病延年)極其重要。
對於紫禁城古建築而言,避免其產生損毀,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其根本前提就是及時發現古建築的殘損問題,並及時採取修繕保護措施。所謂殘損,即古建築整體或某個構件不能正常受力或正常發揮使用功能,並出現開裂、變形、歪閃、拔榫、鬆動等症狀。
紫禁城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到今天的故宮博物院管理人員,都極其重視古建築的及時維護、保養、加固,這就是紫禁城古建築群歷經600年至今完好的重要原因。
故宮太和殿前廣場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郝爽/攝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古建築修繕的日常工作有哪些?修復周期需要多久?
周乾:古建築的日常維護工作就是指不需要擾動古建築核心受力體系的維護保養工作,比如屋頂拔草、更換個別椽子或門窗構件、小範圍的油飾彩畫見新、牆體抹灰、加固鬆動的臺基、局部修補或更換風化的地磚等。
所謂古建築的核心受力體系,主要是指立柱、額枋、鬥拱、梁架組成的大木構架體系,起支撐屋頂重量,抵禦水平外力(地震、強風等)作用。古建築的日常維護工作屬於常年日常性工作,故宮古建築保護人員的日常工作任務之一就是對古建築進行巡查,只要發現問題就立即處理。
關於單體古建築維護保養的周期,一般是根據所維修保養具體內容的工作量及古建築及加固材料本身的物理、力學特性而定,維修保養間隔時間一般為數月至數年不等。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為何「保持建築材料的原真性」如此重要?
周乾:古建築修繕中的「使用舊料」,不是指用舊的木材用於古建築的維修加固,而是指古建築原有的木構件最大程度利用,能加固使用則加固使用,儘量不要替換成新料或者不屬於該建築的舊料。
其主要原因在於古建築歷經時間長久,其承重構件之間的連接早已達成彼此間的力學協調;古建築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產生殘損時,附加的加固材料(傳統方法多為扒釘、扁鐵)提供附加支撐力,其木構件原構件的材性、連接特性並未發生改變。此外,從文物保護法則「原真性」的角度而言,「使用舊料」也符合文物保護法則。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古建築修繕選「形」還是「魂」?
周乾:古建築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對文物修復應滿足「修舊如舊」的原則。這種「舊」,不僅表現為保持文物本體的原真性,而且包括維修技藝的傳統性。
古建築修繕的「形」,應該是指古建築修繕後與修繕前的外形一致,我認為這不是古建築修繕的理念核心。以巴黎聖母院復建為例,儘管復建後的建築外形與復建之前相似,但是其建築材料已經不可能是初建時期的材料,其復建工藝也無法與初建時的傳統工藝完全吻合,因而復建後的建築已無法體現其應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關於古建築修繕的「魂」,我認為就是通過對古建築修繕,重新讓她煥發出歷史的魅力,彰顯出它的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要想體現古建築修繕的「魂」,就應該了解古建築的歷史沿革,掌握其初建年代的工藝特徵,採取以傳統工藝為主的維修保護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建築材料進行修繕施工,達到材料、工藝、造型三方面的原真性。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古建築定期進行重新抹灰和油飾彩畫,或者琉璃瓦重新上釉,使得古建築「煥然一新」,這是符合文物保護法則的。這是因為,上述抹灰、油飾彩畫、釉面均屬於古建築的保護層,猶如古建築的「衣服」。古建築「換了」新衣服,可以使得它們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而且其文物本體並沒有更換,更沒有擾動。
有讀者認為這些保護層「也屬於文物」,這種觀點是不妥的。現存古建築在歷朝歷代都會定期進行維護保養,也就是說,這些保護層每個若干年就會被更換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古建築更加穩固和長久。因而上述古建築保護層在並不屬於文物。
有關古建築的「未來」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現代材料及科技技術在修繕工作中有無助益?
周乾:關於古建築的修繕保護,我首先推薦傳統加固方法。這些方法經過成百上千年的傳承,到現在是很成熟的,效果也是被歷代工匠證明很明顯的。關於碳纖維布(CFRP)等現代材料在近代歷史文物修繕加固中的運用,我覺得還是持謹慎的態度。
關於現代技術在古建築保護中的運用,我認為在不擾動文物本體的前提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三維雷射掃描技術、脈動測試技術、無損檢測及分析技術等來作為古建築的維修保養的輔助手段,這是可行的,它們有利於古建築的更全面、更有效的保護。猶如人的體檢,由傳統方法再增加到現代科技手段,只要是科學合理的檢測、分析、評估手段(注意所有手段並未擾動主體),那麼這些的科技手段是有積極意義的。科技發展推動古建築修繕和保護,主要表現在為古建築提供更為科學、有效、全面的檢測評估手段。
故宮太和殿大修正身順梁加固前照片資料(①順梁;②童柱) 周乾/供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修繕後,繼續開放「活化」利用更好?還是適度關停保護為佳呢?
周乾:在修繕後的古建築再利用方面,我認為故宮博物院可以作為典範。我們對古建築進行合理有效地修繕保護,在這個前提下進行適度開放,這對於古建築本身、對於社會公眾都是有利的。
對於古建築本身而言,維修後再適度開放,可以有效發揮古建築的初始使用功能,而且管理人員也能在開放管理中及時發現古建築的殘損隱患,並及時採取維修加固措施。
對於社會公眾而言,參觀古建築是公眾了解我國古代社會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有助於公眾提高文化素養和愛國熱情。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如何看待鑑於古建築修繕的專業性,很多熱愛古建築的人「望而卻步」?
周乾:古建築屬於一門專業,只要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好。古建築的保護維修包括多個方面,既有保護理念方面,又有傳統技藝方面,還有現代科技手段應用方面等。古建築修繕保護與學歷並非正比關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勤奮是進步的基石。在古建築保護修繕領域,無論從事何種具體工作,只要有靜心、匠心、耐心,肯定能做好的,而且在本專業而言,取得的成果肯定是出類拔萃的。
對於媒體報導目前古建築修繕技藝人才缺陷問題,我認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國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專業中,古建築人才培養相對較少。相信隨著黨和政府對文物保護事業的逐步重視,古建築保護和修繕人才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故宮角樓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馬丹/攝
那些關於故宮建築的「小秘密」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樣式雷」是真的存在嗎?
周乾:「樣式雷」的名下,是一個極其龐雜的建築體系。在清代,出現了一個雷姓家族,他們先後七代(有專家認為是八代)在樣式房主持皇家建築設計,被世人譽為「樣式雷」。
樣式雷留下來的燙樣,涵蓋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紫禁城、北海、景山、天壇、東陵等處。大到皇帝的宮殿、京城的城門,小到房間裡的一扇屏風、堂前的一塊石碑,都符合「樣式雷」的種種規矩,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技藝的高超與嚴謹。
「樣式雷」第一代人物代表為雷發達。他是建昌(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人。雷發達以建築工藝見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和堂兄雷發宣一起應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宮殿,主要從事楠木作(即內簷裝修)的技藝。有民間傳有雷發達在太和殿大修時上梁立功的故事,這並非屬實。
「樣式雷」家族的興盛應該始於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雷金玉,他是雷發達長子,任內務府欽工處樣式房、楠木作等專職匠人的首領,主持了大量皇家工程。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封建制度的瓦解,不再需要一個專門設計機構為皇族的建築設計服務、體現王族的意志和思想。而隨後興起的國內民族工商業,使得民間和政府機構大量建造洋樓和工廠。相應的,雷氏家族也逐漸消亡。
儘管如此,雷氏家族在我國清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們留下來的燙樣和其它工程資料也是寶貴的實物資料,有著極為重要價值。
故宮太和殿正身順梁加固照片(①順梁;②童柱;③天花枋) 周乾/供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故宮日常維護保養裡的「環保」理念?
周乾:故宮的工人師傅會定期對故宮古建築的牆體進行重新粉刷、對門窗重新進行油飾、對屋頂進行拔草,這些都屬於古建築日常維護保養的例行工作。不僅在現在,在明清時期,紫禁城的古建築保護和管理人員同樣也會做上述事情。
故宮古建築牆體的抹灰、門窗的油飾(彩畫)工藝及材料均為我國古代建築傳統技藝做法,其中抹灰材料多為紅色粘土、生石灰、麻;油飾(彩畫)材料多為磚灰、豬血(起粘接作用)、澱粉、麻、桐油等。上述材料源於天然土壤、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植物和動物,沒有任何現代化學成分,也不存在汙染一說,可認為是古建築的綠色保護材料,也反映了我國古建築維修保護技藝的「天然綠色」理念。
文物建築保護政策「時間軸」
2014年4月24日,針對國內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點的近現代歷史結構安全性評估,國家文物局發布《近現代歷史建築結構安全性評估導則》。
2015年3月,《古建築保養維護操作規程》發布。國家文物局規範古建築日常性、季節性保養及維護操作內容和程序。
2016年3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2016年4月5日,為加強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管理,提高工程質量,規範文物保護工程竣工驗收工作,國家文物局印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竣工驗收管理暫行辦法》。
2016年10月11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見》明確,文物利用必須控制在文物資源可承載的範圍內,避免過度開發。
2016年12月5日,為規範文物建築保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文件的編制和管理,增強文件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文物建築保護工程施工質量和管理水平,國家文物局在《關於進一步規範文物建築保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相關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文物建築保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編制要求》。
2016年12月27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檢查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規範文物保護工程檢查工作。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搶救保護瀕危文物,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築、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
2017年7月1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WWT 0085—2017文物建築保護工程預算定額 (北方地區)》及《WWT 0084—2017文物建築保護工程預算定額 (南方地區)》;《WWT 0082—2017古建築壁畫數位化測繪技術規程》;《WWT 0078—2017近現代文物建築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規範》;《清代官式建築修繕材料 琉璃瓦》等一批標準規範。
2017年11月13日,國家文物局印發《文物建築開放導則(試行)》明確,鼓勵地方政府、文物部門和文物建築管理使用單位進一步加大文物建築開放力度,科學合理開展開放使用活動,明確開放使用的基本原則和底線,在充分保護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文物建築的公共文化屬性及社會價值。
2018年3月1日,國家文物局印發《古建築修繕項目施工規程(試行)》,進一步深化文物部門「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和相關標準規範建設,確保項目質量和施工安全。
2019年12月5日,在杭州舉行第七次全國文物保護工程會,國家文物局首次發布《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以開放條件、功能適宜、價值闡釋、業態選擇、社會服務、工程技術、運營管理等7大要素為綱領,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解讀各地優秀案例和典型做法,推動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經驗和模式的複製推廣。
2020年1月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建築開放導則》。國家文物局為進一步促進文物合理利用,推動文物建築開放工作,明確開放使用的條件、要求和操作規範,提高開放的主動性、公益性,結合2017年試行以來的情況,對《文物建築開放導則(試行)》(文物保發〔2017〕23號)進行了局部調整,正式印發《文物建築開放導則》。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