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養心殿區建築群已在紫禁城內屹立四百餘年,其在風雨的侵蝕下早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如木構糟朽、屋面漏雨、油皮龜裂等等。
養心殿後殿穿堂內景
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正式啟動了「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下文簡稱「養心殿項目」),其目的簡而言之就是恢復養心殿區的建築與環境健康,讓其更好、更長久地保存下去。而與以往的古建築保護項目不同,此次養心殿項目更強調研究性與科學性。
一種新的工作模式
此次養心殿修復研究項目,最先要做的是文物的安全撤陳和科學記錄工作。在撤陳之後,由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介入,並聯合多部門、多學科,多角度開展對養心殿區整體的勘察與修複方案的設計工作。(勘察設計過程中,聯合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資料信息部、修繕技藝部、工程管理處等,以及天津大學、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養心殿建築功能分布圖及燕喜堂位置示意圖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對養心殿燕喜堂先行試點,進行設計勘察和研究工作
此次項目在勘察的工作方式上,可謂是故宮古建築修繕中的一次創新—以古建築營造傳統中的「八大匠作」(清末民國營造業最主要的八大工種: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統稱「八大匠作」或「八大作」)為基礎,對具體工作進行專業細分,組成包括檔案文獻研究、古建築測繪、大木、瓦頂、牆體和地面、油飾、彩畫、裱糊、門窗、琉璃影壁、排水、院落及環境等十餘個專項工作研究組。
燕喜堂內景燕喜堂室內裱糊現狀為「四白落地」的做法
每個分項下設團隊,各由專項負責人負責,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全程指導;各分項小組之間則以養心殿區域內具體建築為單位,定期匯總討論、整合信息。由此,真正做到深入研究的要求。
裱糊組即為分項小組之一,這也是古建部首次將裱糊專項獨立成組。
燕喜堂裱糊實驗現場勘測
裱糊組對應的是「八大匠作」中的裱作(即「糊」)。裱作是一門與書畫裝裱及傳統建築營造相關的重要工藝,是清代官式建築營造中的最後一道工序。
狹義的裱作指牆壁、頂棚、梁柱、槅扇、門窗等建築構件表面以紙張或者織物進行糊飾。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也常見到「糊飾」「裱糊」的稱謂。
養心殿平面圖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提供
而廣義的裱作則涉及到室內的貼落、匾聯、天花、博縫(裱作構件的一種,用織物包裹的紙條、棉花或紙合背擋住門窗與槅扇的縫隙,起到防風、防蟲、保暖的作用)、鏃花(裱作工藝的一種,主要使用鏃刀在紙上鏃出帶有吉祥寓意的紋飾圖案,多應用於頂棚的頂花、叉角花)以及建築燙樣等的製作工藝。
養心殿鳥瞰
在各匠作中,它與油飾彩畫關係最為緊密。
原文作者: 紀立芳(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原文來源:《紫禁城》2019年12月刊《素紙話新事匠心存永續 養心殿裱糊勘察紀略》(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