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的修復,運用「八大匠作」,在故宮古建築修繕中的一次創新

2020-12-16 紫禁城

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養心殿區建築群已在紫禁城內屹立四百餘年,其在風雨的侵蝕下早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如木構糟朽、屋面漏雨、油皮龜裂等等。

養心殿後殿穿堂內景

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正式啟動了「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下文簡稱「養心殿項目」),其目的簡而言之就是恢復養心殿區的建築與環境健康,讓其更好、更長久地保存下去。而與以往的古建築保護項目不同,此次養心殿項目更強調研究性與科學性。

一種新的工作模式

此次養心殿修復研究項目,最先要做的是文物的安全撤陳和科學記錄工作。在撤陳之後,由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介入,並聯合多部門、多學科,多角度開展對養心殿區整體的勘察與修複方案的設計工作。(勘察設計過程中,聯合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資料信息部、修繕技藝部、工程管理處等,以及天津大學、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養心殿建築功能分布圖及燕喜堂位置示意圖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對養心殿燕喜堂先行試點,進行設計勘察和研究工作

此次項目在勘察的工作方式上,可謂是故宮古建築修繕中的一次創新—以古建築營造傳統中的「八大匠作」(清末民國營造業最主要的八大工種: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統稱「八大匠作」或「八大作」)為基礎,對具體工作進行專業細分,組成包括檔案文獻研究、古建築測繪、大木、瓦頂、牆體和地面、油飾、彩畫、裱糊、門窗、琉璃影壁、排水、院落及環境等十餘個專項工作研究組。

燕喜堂內景燕喜堂室內裱糊現狀為「四白落地」的做法

每個分項下設團隊,各由專項負責人負責,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全程指導;各分項小組之間則以養心殿區域內具體建築為單位,定期匯總討論、整合信息。由此,真正做到深入研究的要求。

裱糊組即為分項小組之一,這也是古建部首次將裱糊專項獨立成組。

燕喜堂裱糊實驗現場勘測

裱糊組對應的是「八大匠作」中的裱作(即「糊」)。裱作是一門與書畫裝裱及傳統建築營造相關的重要工藝,是清代官式建築營造中的最後一道工序。

狹義的裱作指牆壁、頂棚、梁柱、槅扇、門窗等建築構件表面以紙張或者織物進行糊飾。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也常見到「糊飾」「裱糊」的稱謂。

養心殿平面圖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提供

而廣義的裱作則涉及到室內的貼落、匾聯、天花、博縫(裱作構件的一種,用織物包裹的紙條、棉花或紙合背擋住門窗與槅扇的縫隙,起到防風、防蟲、保暖的作用)、鏃花(裱作工藝的一種,主要使用鏃刀在紙上鏃出帶有吉祥寓意的紋飾圖案,多應用於頂棚的頂花、叉角花)以及建築燙樣等的製作工藝。

養心殿鳥瞰

在各匠作中,它與油飾彩畫關係最為緊密。

原文作者: 紀立芳(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原文來源:《紫禁城》2019年12月刊《素紙話新事匠心存永續 養心殿裱糊勘察紀略》(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

相關焦點

  • 「十問」古建築修繕
    故宮太和殿前廣場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郝爽/攝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古建築修繕的日常工作有哪些?修復周期需要多久?現存古建築在歷朝歷代都會定期進行維護保養,也就是說,這些保護層每個若干年就會被更換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古建築更加穩固和長久。因而上述古建築保護層在並不屬於文物。有關古建築的「未來」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現代材料及科技技術在修繕工作中有無助益?
  • 瀋陽故宮古建築修繕工藝公共示範區 民眾在十王亭「下竹釘」
    8月5日,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技術人員在十王亭教民眾「下竹釘」。瀋陽故宮是中國目前僅存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也是清入關後,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東巡駐蹕和儲存宮廷珍品的重要場所,為清代宮廷三大藝術寶庫之一。
  • 養心殿作為皇帝居住的地方,為什麼如此陰冷潮溼?
    故宮是世界上時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宮殿。民國時期,這座皇家私有的宮殿建築開始向普通的遊客開放,變成了一個中外聞名的旅遊景點。可以說故宮無論是裡面所保存的諸多文物,還是它本身的建築都很好地向世人呈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一座值得我們中國人都感到驕傲的宮殿。
  • 房屋修復修繕工程_2020年房屋修復修繕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摘要:想不想看看甄嬛住哪兒?神秘的慈寧宮又是什麼樣?按照修繕計劃,明年十一前,故宮西部的慈寧花園、壽康宮等處將向公眾開放。  慈寧宮 慈寧宮 慈寧宮 慈寧宮 據故宮博物院介紹,明年即將開放的區域還有午門、東華門等處,並會在故宮博物院院慶90周年之際,設置11個主題展覽供遊客參觀。 慈寧宮將展出雕塑文物 「故宮西部地區過去稱作『女性的世界』,是太后、太妃、嬪妃集中生活的地方,從建院88年來從未開放過,因此比較神秘。」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古建築群的文物修繕進行得非常順利,將適時開放故宮西部區域。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通過對古建修繕領域「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展現了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群體的傳承密碼。  歷經時間洗禮的故宮需要用時間塑造和磨礪出最好的守護人。當下古建修繕不斷創新,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也積極加入文保隊伍。
  • 泰山碧霞祠古建築修繕(一期)工程竣工
    中華泰山網訊(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近日,記者從泰山景區遺產保護部了解到,泰山碧霞祠古建築修繕(一期)工程竣工。位於泰山極頂之南的碧霞祠,是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建築院落主次有序,布局完好,是泰山古建築群的核心部分。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分享]古建築修繕保護措施方案資料下載
    目錄: 1、監 理 原 則 2、屋面工程 3、牆(柱)飾面工程 4、牆面清洗工程 5、樓地面工程 6、雕飾工程 7、細木裝飾工程 8、油(塗)飾工程 9、設備工程 10、環境保護和修繕工程 ......
  • 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修繕「精髓」
    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以修繕「精髓」!故宮眾所周知故宮是我國的標誌性建築物,是中國的門面,也是中國在世界的一種象徵。很多人或許這只是皇帝的居所,或是各朝代的政治中心,因其富麗堂皇,宏偉壯觀,所以到如今成為了一個不錯的旅遊景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央視跨年播出
    、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通過對古建修繕領域「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展現了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群體的傳承密碼。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網紅院長」單霽翔走進華南理工大學講述故宮傳奇
    12月2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在華南理工大學一場主題為《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文化的忠實守望者》專題報告,再次讓現場觀眾深刻體會到故宮博物院對故宮文化傳承作出的巨大貢獻。當日,「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華南理工大學專場在華工勵吾科技大樓會議廳舉行。單霽翔的專題報告,受到華南理工大學師生的熱烈歡迎。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他們將展覽定位為體現蘇軾的影響力,除了選擇蘇軾本人的作品外,還選擇了能反映其影響力的同時代和後代名家之作。「為了體現蘇軾影響的廣泛性和故宮藏品的豐富性,展覽中其他歷代名家作品只選了一件呈現。」鬱文韜說。 策展過程中,鬱文韜更立體地感知了蘇軾其人其事。
  • 《上新了·故宮》鄧倫魏晨蔡明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
    中國工匠師祖魯班的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你知道故宮裡隱藏著的當代魯班是誰嗎?本周六20:30,《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八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蔡明,將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體驗故宮修復工藝和勘測技術。
  • 《上新了·故宮3》鄧倫、魏晨、蔡明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悅中國工匠師祖魯班的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你知道故宮裡隱藏著的當代魯班是誰嗎?本周六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八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蔡明,將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體驗故宮修復工藝和勘測技術。
  • 各省最出名的古建築分別是什麼?山西堪稱奇蹟!
    北京故宮現如今很多城市的旅遊區裡面都有這樣的古建築,雖說大部分都是經過了歷朝歷代的修繕,但若這種建築根基不行,再怎麼修繕也不會保留至今。所以這些保存至今的古建築當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現在還保存的古建築有一處算一處,全部都能當作每個省的鎮省之寶,就比如下面這些省市內最出名的古建築,一個個全是智慧的結晶。東北——瀋陽故宮
  • 德州永盛齋扒雞與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先生濟南再聚首!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先生親臨現場做了以故宮元素為主題的文化講座,來自省內外的數百位嘉賓聆聽了單霽翔院長的講座,德州永盛齋扒雞集團也應邀也參加了本次活動。單霽翔先生講座現場在講座中,單霽翔院長用詳實的案例、數據,通過數百張珍貴歷史圖片,詳細介紹了故宮博物院在環境整治提升、古建築修繕、「平安故宮」工程、珍藏文物修復、文創產品研發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3》鄧倫、魏晨、蔡明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
    今日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八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蔡明,將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體驗故宮修復工藝和勘測技術。
  • 1937年日軍攻佔北京,不僅沒破壞故宮反而還修繕,這是為何呢?
    故宮是我國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從建立到現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封建時期,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今故宮已經對普通人開放,經常有人進故宮遊玩。大家對故宮非常感興趣,也願意了解更多關於故宮的東西。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抗日時期的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