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名剎啟動保護性修繕工程 大型古建築「行走」30米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9月2日電(記者陸文軍、吳霞)上海百年名剎玉佛禪寺啟動了保護性修繕工程。2日,作為修繕工程中最關鍵也是難度最大的步驟——大雄寶殿整體平移正式啟動。具有130多年歷史的雄偉古建築,將在兩周內向北水平「行走」30.66米,歷史風貌將得以完整保護保留。

  始建於1882年的上海玉佛禪寺位於中心城區,寺院信徒眾多,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年客流量可達到200萬人次。每逢重大節日、香期,更是人山人海,單日客流量甚至突破10萬人次。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介紹,由於寺內建築物間的空間狹小,容易造成嚴重的客流安全隱患,同時大雄寶殿建造年代久遠,建築又為磚木結構,歷經風雨,存在蟲蛀或鬆動情況。為了更好展現歷史風貌,消除公共安全隱患,寺院決定啟動保護性修繕工程。

  整體修繕工程於2014年7月啟動,除了將東西兩側廂房改為獨立殿堂以重塑空間外,還要藉助現代平移技術將大雄寶殿向北位移30.66米,以騰出更多的殿前空間,保障公共安全。

  經過三年的縝密籌備,整個修繕工程挑戰最大的環節——大雄寶殿整體平移工程正式啟動。為了完整保護歷史原貌,大雄寶殿內的佛像及文物也將隨建築完成整體平移,這在國內建築史上也罕有先例。

  據介紹,平移中難度最大的是大殿地基加固和殿堂內佛像的保護。由於古建築的地基質地比較鬆散,如果不做妥善處理,一旦在託放平移過程中發生較大震動,地基很容易發生坍塌。為此,施工方採取壓力注漿的方法,將原本鬆散的地基變為一個堅實的整體。

  大殿內的佛像不屬於建築結構的一部分,也需要採取特別的保護措施保證其安全性。為此,玉佛禪寺和工程方特別邀請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專家出謀劃策,最後決定採用「框支撐」的保護技術,保證佛像在平移頂升的加速瞬間能夠穩如泰山。

  大雄寶殿平移到位後,還需要頂升1.05米,底部千斤頂將分為兩組進行交替頂升,使建築物連續受力,不發生偏斜。藉助此次平移,大雄寶殿還將在整體結構不做任何變動的基礎上,增加底部混凝土平層,從而提升主體建築抗震性,穩固其建築結構,更好地保護原有歷史風貌。

相關焦點

  • 房屋修復修繕工程_2020年房屋修復修繕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查看詳情 瀏覽數:836
  • 泰山碧霞祠古建築修繕(一期)工程竣工
    中華泰山網訊(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近日,記者從泰山景區遺產保護部了解到,泰山碧霞祠古建築修繕(一期)工程竣工。位於泰山極頂之南的碧霞祠,是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建築院落主次有序,布局完好,是泰山古建築群的核心部分。
  • [分享]古建築修繕保護措施方案資料下載
    位於海珠區東部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黃埔古村,現存文物建築51處,堪稱嶺南特色古村落的「活博物館」。記者昨日從海珠區獲悉,繼黃埔古村的市政設施改造、立面整飾工程陸續進場施工後,古村內古建築的保護與修繕工程也將於近日啟動,第一期工程施工主要修繕9座古建築,包括著名的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樓、姑婆屋等每座建築量身定製一套方案,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下實施修繕,全部工程計劃年底前完成。
  • 「網紅」打卡點河濱大樓將啟動保護性修繕
    圖說:河濱大樓。錢超 攝  位於北蘇州路400號的河濱大樓建造於1935年,是上海最早的蘇州河水景住宅,也是同時期上海面積最大的公寓類建築,時稱「遠東第一公寓」。  為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條件,恢復建築歷史風貌,今年上半年虹口區房管局以蘇州河濱水岸線貫通提升改造為契機,會同虹房集團聘請專業設計單位對河濱大樓開展前期調研工作,並制定了保護性修繕方案。本次修繕將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對建築外立面、公用廚衛設施、給排水及其設備、樓電梯間等各個要素全面修復和改造,使大樓重獲「新生」。
  • 「十問」古建築修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30日訊 從「箭扣長城」風化殘垣到「千年遼塔」破敗悲涼,近年來,傳統古建築的損毀及受災情況讓人觸目驚心,國家文物局及相關單位也在積極對古建築進行適度的修繕。每一座古建築背後都有著一個時代的故事。這磚木搭成的史書,如何才能被更好地傳承?修繕後,古建築又將對公眾有哪些影響?
  • 上海古猗園老園區古建築修繕工程施工方案順利通過上海市文物局...
    2020年11月3日上午,由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舒晟嵐主持的上海古猗園老園區古建築修繕工程施工方案評審會在上海古猗園一樓大會議室召開,參加評審會議的專家有上海建工裝飾集團總工王輝平、上海住總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工沈三新、華東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宿新寶,此次匯報的施工方案主要針對在此前上海市文物局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文物保護核心區中的
  • 古建築修繕引入文創項目 打造藝術家孵化搖籃
    盧家祠堂位於張堰鎮歷史風貌保護區內,自2015年張堰鎮啟動保護修繕古建築工程後,盧家祠堂修舊如舊,並引進上海市華僑書畫院。大境堂內的境空間,原為一座廢棄多年、破舊不堪的水塔,經過創意打造,目前已變身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和文化交流殿堂。今天,「花看半開」嚴平書畫展暨書畫研討會在大境堂·境空間內隆重舉辦。
  • 修繕工程質量是否過關?四問西安城牆坍塌事件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修繕工程質量是否過關?四問西安城牆坍塌事件 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廣場西南角的明代秦王府城牆部分牆體發生坍塌,造成4輛汽車受損,4名群眾受擦傷。經當地有關部門初步勘察判斷,坍塌部分為原城牆遺址新築保護性土體和東北側外包磚砌體。坍塌原因為近期連續大雨所致。
  • 玉佛寺大雄寶殿今起「開步走路」,兩周內將平移30.66米
    一上午動了大約30釐米,你看出來了嗎? 但經過反覆論證,玉佛禪寺還是決定以公眾安全為重,在經過精心準備後啟動位移工程。2001年,靜安規劃開發九百城市廣場,當時已經有著80多歲的劉長勝故居需要被保護性平移。這個時候建築平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採用轉角平移法,只用了30多個小時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 助推北外灘開發,虹口區重大工程四川北路18街坊項目建設今啟動
    新民晚報訊(記者 袁瑋 特約通訊 員龍鋼) 今年虹口區的又一重大工程——四川北路 18 號街坊修繕建設項目的啟動儀式今天舉行,這意味著該區今年重大工程建設正在加速推進。投資開發經營方崇邦集團負責人表示,將這一項目打造成新時代的精品項目,助推北外灘開發建設。
  • 這座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看戲的上海老戲院啟動修繕,設計師解密...
    「修繕難點在於如何將一座90歲高齡的老劇場,在復原優秀歷史建築原貌的基礎上,提升老劇場安全的合規性、演出及配套的專業性、空間使用的合理性,滿足現在及未來高水平的演出需求。」蘭心大戲院修繕工程近日啟動,預計一年後重新回歸公眾視野。
  • 金山張堰:古建築修繕引入文創項目 打造藝術家孵化搖籃
    盧家祠堂位於張堰鎮歷史風貌保護區內,自2015年張堰鎮啟動保護修繕古建築工程後,盧家祠堂修舊如舊,並引進上海市華僑書畫院。大境堂內的境空間,原為一座廢棄多年、破舊不堪的水塔,經過創意打造,目前已變身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和文化交流殿堂。
  • 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修繕「精髓」
    各朝各代都給後人留下了文化遺產,其中就有許多堪稱世界瑰寶的偉大工程。這些工程在古代都是靠著原始的搬運工具,笨拙而艱辛的造就了波瀾壯闊的宏偉建築。這些建築工程所蘊含的智慧,直到今天的技術仍舊無法突破、複製、甚至修建。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以修繕「精髓」!故宮眾所周知故宮是我國的標誌性建築物,是中國的門面,也是中國在世界的一種象徵。
  • 促進文物規範合理修繕,上海成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協會
    近年來,全國因文物修繕不當造成文物破壞案例時有發生,比如遼寧錐子山「最美野長城被抹平」;部分古代石刻和彩塑經修復後失去古樸神韻……為了促進文物規範合理修繕,減少不當修繕對文物造成的破壞,上海昨天成立了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
  • 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古建築修繕有序推進
    穿越舊時光 與故鄉重新相認  近日,記者來到晉江新塘街道梧林社區,修繕中的梧林傳統村落,保留著原來成片的紅磚白石面貌,於古樸的歷史積澱中綻放出年輕的光芒。借和煦陽光和幾縷春風,重新與故鄉相認,與遠去的時光相認,回憶這一棟棟古厝洋樓裡的故事,期待百年梧林迎來新生。
  • 北京工體啟動「保護性改造復建」
    保護性改造復建,迎來新時代再次煥發榮光的契機。2018年,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工人體育場房屋檢測鑑定的結果為Deu級,即房屋結構安全性和建築抗震能力整體嚴重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但工人體育場安全隱患突出、設施設備陳舊、缺少罩棚、設計標準落後,不符合亞洲杯和世界盃等國際大型專業足球賽事的標準要求,亟需進行升級改造。
  • 修繕重啟 | 上海音樂廳修繕工程大揭秘(內附視頻實錄)
    始建於1930年,2004年平移66.46米,抬升3.38米。在這閉館修繕的185天裡,我們具體進行了哪些修繕工作?今天讓我們和參與修繕工程各位專家們一起,走進上海音樂廳的「內臟」,深度了解這座90歲老建築,在我們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都經歷了哪些變化。
  • 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的魔都地標河濱大樓將啟動保護性修繕 85歲老...
    今天,當河濱大樓啟動保護性房屋修繕的消息一出,這棟85歲優秀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再度被憶起。電影《蘇州河》讓張佳琪對河畔的西式公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走過很多個地方,但像河濱大樓這樣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公寓大樓在上海已經不多了。直到遇到了河濱大樓。
  • 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以修繕「精髓」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各朝各代都給後人留下了文化遺產,其中就有許多堪稱世界瑰寶的偉大工程,這些工程在古代都是靠著原始的搬運工具,笨拙而艱辛的造就了波瀾壯闊的宏偉建築,這些建築工程所蘊含的智慧,直到今天的技術仍舊無法突破、複製、甚至修建,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
  • 上海:擁有305年歷史的商船會館修繕後首次開放
    新華社上海6月13日電(記者孫麗萍)飛簷凌空、藻井華美,大殿正門高掛「國泰民安」匾額……擁有305年歷史的上海首個同業會館——「商船會館」經過保護性修繕,13日首次對上海市民開放,接受預約參觀。商船會館被譽為上海歷史的「活化石」,其落成比上海正式開埠(1843年)還要早128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上海各幫沙船商集資在今天的黃浦區會館街38號位置興建了這一恢宏會所。它佔地近20畝,坐西向東,面朝黃浦江,擁有神廟、戲臺、廂房、議事廳等,豪華程度一時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