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難點在於如何將一座90歲高齡的老劇場,在復原優秀歷史建築原貌的基礎上,提升老劇場安全的合規性、演出及配套的專業性、空間使用的合理性,滿足現在及未來高水平的演出需求。」蘭心大戲院修繕工程近日啟動,預計一年後重新回歸公眾視野。上海建工第四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孫先生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採訪時表示,修繕以「統一規劃、分類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利用服從保護」為原則,使歷史建築真實性、完整性獲得延續傳承。
針對蘭心大戲院2807平方米範圍內的建築整體修繕,分為外立面及室內兩大部分,外立面主要為:泰山磚、花崗石、花式線腳等不同材質逐一修復;建築鋼製外門窗的更新修復、復原標誌性主入口裝飾雨棚。室內根據上海市歷史建築保護事務中心要求,對觀眾廳及進廳大堂等重點保護空間進行保護性翻修,復原劇院歷史原貌。孫先生強調,修繕將整體提升觀演空間的舞臺演出效果,並且通過空間局部調整,增加、改善藝術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場館服務品質,營造良好的高雅藝術欣賞環境。
位於黃浦區茂名南路57號的蘭心大戲院建於1930年,由戴維斯與勃洛克設計。主立面為三個拱形落地式長窗,陽臺由花瓶式欄杆裝飾,外牆使用褐色泰山拉毛面磚,轉角處由齒形狀假石封邊。作為上海歷史最悠久的歐式劇院,劇院內部呈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式風貌。舞臺面積寬19.5米,深13米,總面積與觀眾廳幾乎相等。
蘭心大戲院曾作為各國駐滬領事、各界名流的聚會場所,在上海灘獨領風騷。著名報人胡道靜為上海通志館撰寫《蘭心六十年》一文時稱讚蘭心大戲院「以其規型之美備言,在遠東是罕有倫匹的;何況它有著長長的歷史」。藝術家白楊、劉瓊、陶金、石揮、上官雲珠等曾在蘭心大戲院演出大量話劇。蓄鬚8年的梅蘭芳抗戰勝利後在這裡首次登臺演出。中國最早的星期音樂會也在這裡舉辦。周信芳、俞振飛、袁雪芬、丁是娥、筱文豔、趙丹、俞麗拿、陸春齡、楊振雄、莫非仙等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藝術史上重要的篇章。
蘭心大戲院是上海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外國元首、接待各國友人的重要場所。1960年1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在蘭心觀看上海實驗歌劇院演出的舞劇《小刀會》。1964年7月,劉少奇、陳毅等在蘭心觀看上海人民淮劇團演出的現代戲《海港的早晨》。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蘭心大戲院首演。2000年慶祝開臺70周年之際,蘭心大戲院曾經歷修繕,門楣保留原先的船體型,劇場座椅全部更換,共有662個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