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錦州搭乘高鐵,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遼寧省省會,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美譽的瀋陽。至今那裡仍完好保存昔日的盛京皇宮,也就是瀋陽故宮。
嚴育
皇上,您還記得十八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怎麼樣?聽到這熟悉的臺詞,加上我這嚴格格的造型,有沒有一種穿越到清朝的錯覺呢?其實,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瀋陽故宮,雖然它的面積只有北京故宮的十二分之一,但是,濃鬱的滿族特色讓它區別於北京故宮,多了一些東北味。
北京故宮地處關內,由漢族人建造,到清朝才有滿族人居住,而瀋陽故宮位於塞外,是由滿族人興建,為清朝初期的皇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後歷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有宮殿亭臺樓閣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6萬多平方米的格局。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瀋陽故宮可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其中東路就有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十王亭。
瀋陽故宮博物館講解員 劉媛媛
我們能看到的這些亭子,叫十王亭,也叫八旗亭,是在1615年,努爾哈赤所創立的軍政合一的組織。其實早期只有四旗,分別是紅、黃、白、藍四旗,後來隨著人馬的逐漸增加,又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所以當時有八旗。除了八旗八個亭子外,還有左右翼王分設兩亭在此辦公,各自統領所轄的四個旗主,因此也稱為十王亭。八字形排列的十座方亭,是滿清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生動具體的表現,而前方的大政殿,則是我國古代典型的帳殿式宮殿,以粗獷豪放的建築造型和別開生面的空間布局聞名於世。
瀋陽故宮博物館講解員 劉媛媛
這裡雕梁畫棟,真的特別精緻。對,這就是我們瀋陽市的地標性建築,叫做大政殿,也是八角重簷攢尖式的建築,融合了滿、漢、蒙、藏四民族的藝術特色。大政殿早期是努爾哈赤的辦公場所,隨著清朝入關以後,這裡也成為了康熙、乾隆、道光、嘉慶祭祖的聖地,像乾隆皇帝回來的時候,就會對這裡進行修繕,我們能看到的內部陳設就是乾隆時期所改建而成。大政殿建於1.5米高的臺基上,周圍青石雕欄,正門前雕雙金龍蟠柱,殿頂黃琉璃瓦五彩脊,中央寶瓶火焰珠攢尖。大殿的木架結構為榫卯相接,殿內的彩畫、琉璃等,是漢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體現清初時期,漢族文化與滿清文化的巧妙融合。
而向西走過重重宮門,則到了後宮。與北京故宮的宮低殿高相反,瀋陽故宮為宮高殿低,寢宮建於四米高臺之上,有鳳凰樓、清寧宮和四大配宮,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傳統的建築格局,更有安全性與私密性。而如果要記住瀋陽故宮的寢宮特點,只需要記住下面這句話。
瀋陽故宮博物館講解員 劉媛媛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口袋房,就是清寧宮的正門,一般開在偏東一側,東邊是臥室,西側是客廳。萬字炕是室內三面相連的火炕,形如佛教萬字符,所以叫萬字炕。那煙囪為什麼豎在地面上?因為清寧宮底部有煙道,這樣有利於排煙,要走地下通道。那就是東北的火炕嗎?這就是東北的火地、火炕,冬天也會很暖和。滄海桑田,流年飛逝,如今盛京成為了瀋陽,而瀋陽故宮也以其深厚的歷史沉澱,社會、人文價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巍巍皇城,守著那段宏圖霸業的起點,守著繁華過後,遺留下來的建築藝術。帝王陵冢,一段歷史印記,被牢牢鐫刻在瀋陽這片熱土上。
建築,是一段凝固的歷史,緩緩踏過歲月長河,繼續前行。而明晚,我們將拜訪瀋陽另一處著名的歷史建築——瀋陽大帥府,在那裡,我們將繼續聆聽另一段歷史故事。
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本臺新聞作品,違者將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一秒找到「潮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