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瀋陽故宮敬典閣「館藏珍寶展」展廳再次更換展品,展品為清 · 石青色暗團龍紗平金繡金龍紋袞服,此件袞服展期將至11月底。
瀋陽故宮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袞服在古代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之一,歷經千百年的演變和傳承,最終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的禮制服裝。《說文解字》中「袞」與「卷」同聲,因「卷」形似「卷龍」,所以在服裝上畫「卷龍紋」 ,由此形成最早的袞服。
另有文獻記載,「皇帝穿袞龍衣」可以補救皇帝缺失,故又將袞服稱為「補袞」 。
清代袞服是穿于吉服或朝服之外的褂式服裝,因此具有吉服與禮服的雙重功能。
本次展出的清 · 石青色暗團龍紗平金繡金龍紋袞服外觀為圓領、對襟、平袖、直身式,左右及後開裾。領上綴銅鎏金鏨花盤扣五枚。石青色紗質服面上帶團龍紋暗花,兩肩及前後胸以平金線的裝飾方法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四周配以纏枝紋,以寓大清江山連綿不斷。
兩肩金龍各飾日月二章,其章左日、右月。前後衣襟金龍頭頂飾團壽紋。
龍身下為海水與八寶平水紋,繡工精細。團龍內滿飾珍珠小米粒,珠粒均勻,串珠細密,裝飾感強,工藝精美獨特,反映了清代織繡與裝飾工藝的高超與精湛。
清宮服飾種類繁多,制度詳明。據典制規定,清代皇帝服飾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類,其中禮服的等級規格最高。乾隆朝《大清會典》定製 : 皇帝袞服「色用石青 , 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 , 兩肩前後各一團,其章左日、右月」。在乾隆以前的各朝袞服 , 都不施章彩 , 只飾雲龍四團 , 有的在內部飾篆體「壽」字;而乾隆時期定製後,袞服多為日、月兩章,亦間有四章和十二章;嘉道以後,皇帝袞服基本沿襲乾隆朝定製。「十二章,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 。
「清入關前,所穿服裝基本都是適於野外騎射和徵戰的緊身窄袖長袍和馬褂。」該負責人說,後金建國並進入遼東地區之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保持本民族習俗和特點的同時,也吸收借鑑了很多明代甚至更早的衣冠形制。1644年入關後,為順應當時的統治形勢需要,在修訂已有冠服制度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傳統圖案與紋飾,頒布了諸多規定,使清宮衣冠在保留滿族樣式的同時,融入了大量傳統文化內容。
據悉,瀋陽故宮「館藏珍寶展」,展廳在瀋陽故宮敬典閣,它建於乾隆十一(1746 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當時是專門收藏清代愛新覺羅皇族族譜玉牒的場所,每季度輪流展出一件故宮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此件袞服展期將至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