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薩滿教和清宮薩滿祭祀一直是薩滿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
學者欒曄不揣淺漏,在紫禁城雜誌《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薩滿祭祀遺物》對滿族薩滿教做一些論述和評介。
薩滿教是清朝國教,對於清宮薩滿祭祀有學者指出:「研究清宮薩滿祭祀,必須追根溯源,從清入關前開始……遠在七世紀時,薩滿教即進入契丹、渤海國王室;十世紀初進入遼國宮廷,十二世紀初更成為滿族直系先人所建金朝宮廷中的權威宗教;十三世紀初,又步入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金帳,甚至一度成為左右皇權的政治勢力。」
歷史文獻記載,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滿族薩滿教祭祀活動已經進入汗王宮廷,本文認為真正的清宮薩滿祭祀應從1636年皇太極稱「寬溫仁聖皇帝」、建號「大清」開始。
早在天命時期,後金統治者就曾先後在興京老城、東京遼陽、盛京瀋陽的宮殿內設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年),對堂子祭祀的時間、供品儀式、規模等規定如下:元旦拜天及出徵、凱旋均為大祭,皆帝所躬祭,其餘月祭、杆祭、浴佛祭、馬祭則率遣有司;民間不得設立堂子;皇后寢宮外東南角矗立著祭天用的神杆,長兩丈,直徑五寸;神杆頂部安著錫鬥,裡面盛著供天神享用的碎肉、米谷。清寧宮的拜神活動,是盛京皇宮內的主要宗教活動,薩滿一直是皇宮宗教活動的主角。
瀋陽的清宮薩滿祭祀堂子建於舊城外東南角(今瀋陽市大東路堂子街),現已不存。唯有今瀋陽故宮的清寧宮薩滿教祭祀神堂和院中祭天神竿保存完好,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清宮薩滿教祭祀活動神堂場所。
清寧宮是清入關前帝、後起居的寢宮,又是皇帝處理軍政、接受謝恩、朝賀以及進宴、賜宴的地方。按照滿族固有的家祭習俗,在清寧宮西牆正中設置神龕一,北牆西設神龕一,進行薩滿祭祀活動。清寧宮庭院內立有「索倫杆」(或稱「神杆」),「杆首向東仰」,在背燈祭的第二天用以祭天。崇德年間,「定大內至入八分公俱祭一桿,將軍不祭」,使皇室顯貴獨佔祭天大權。
盛京皇宮作為中國的滿族建築,除了吸收漢蒙藏等民族的建築風格外,還有顯著的本民族特色。其中崇政殿後的鳳凰樓、清寧宮等建築位於四米的高臺上,拾級而上,進入高臺南面正中鳳凰樓門洞,出為一寬敞的四合院,院北居中面南的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即為清寧宮。
清寧宮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加綠剪邊,正脊為五彩琉璃,其紋飾中間為五彩火焰珠,兩側有作前進狀的行龍,展翅欲飛的鳳凰,含苞欲放的荷花,四條垂脊亦為五彩琉璃,整座建築顯得莊嚴氣派。清寧宮正門開在東次間,口面高七尺一寸五分,寬三尺三寸。
其中,東間稱「暖閣」,是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寢宮。西四間為寬敞的大堂屋,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大炕,俗稱「萬字炕」,炕上鋪紅白氈,有炕桌以供薩滿祭祀後吃福肉用。
清寧宮薩滿祭祀神堂西牆正中有朝祭神位,神龕上有架,上懸黃幔,幔上掛神像,下置神板。北牆西有夕祭神位,架上蒙青幔,祭時掛神像神偶,座上置神偶;前炕上設紅木低桌,擺香碟和酒盅等供器。在西、南、北炕包圍的地面上,除了擺設供桌、酒樽等外,有85.8平方米的空間,為薩滿祭祀的主導者薩滿提供了祭祀、請神、跪拜、歌舞的寬闊場地。這僅就清寧宮西四間計算的,如果將殺牲、解牲、煮肉、蒸糕等祭祀活動的東次間加在一起,其場地闊達上百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