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丨 中國古建築的精髓所在

2021-02-14 古村落保護聯盟

一、屋頂

屋頂最上方為一條橫向的屋脊,稱為正脊.

較大的殿宇的正脊兩端有鴟吻(鴟尾、龍吻).

垂(斜)脊的外端(簷角一端)排列著一系列脊飾,最外面是若干個小動物稱為蹲獸,最後面龍頭狀的,稱為垂獸。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可分為廡殿式頂、歇山式頂、懸山式頂、硬山式頂、攢尖式頂和錄頂等形式。按屋簷的層數分,廡殿頂、歇山頂和攢尖頂又分為單簷和重簷兩種。歇山式、懸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種沒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頂。此外,歇山式還分出一種極少見的十字歇山頂。

1、廡殿頂

廡殿頂 又稱四阿頂,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廡殿頂分為單簷和重簷兩種,重簷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簷,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古建築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重簷廡殿頂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圖為重簷廡殿頂宮殿建築

2、歇山頂

歇山頂又稱九脊頂,除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歇山頂主要分為單簷和重簷兩種,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與廡殿頂的第二簷基本相同。在等級上僅次於重簷廡殿頂。目前的古建築中如天安門、太和門、保和殿、乾清宮等均為此種形式。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頂(單簷)。

▲圖為單簷歇山(蓬萊院後院三清殿)

3、懸山頂

懸山頂 五脊二坡,兩側的山牆凹進殿頂,使頂上的檁端伸出牆外(屋頂左右屋簷出山牆),又稱挑山。

▲圖為懸山頂 (趵突泉公園西北圍牆邊)

4、硬山頂

硬山頂 五脊二坡,與懸山頂不同之處在於,兩側山牆從下到上把檁頭全部封住(屋頂左右屋簷不出山牆)。硬山頂出現最晚,是隨著明清時期房屋牆壁廣泛使用磚砌以後才大量採用的。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或硬山式屋頂。

▲圖為硬山(廣智院的一座建築)硬山防風火,懸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多硬山

5、攢尖頂

攢尖頂 用於正多邊形或圓形建築,頂部有一個集中點,即寶頂。角式攢尖頂有與其角數相同的垂脊,圓攢尖頂則由竹節瓦逐漸收小,故無垂脊。故宮中和殿、天壇祈年殿屬攢尖頂。

▲圖為太和殿(重簷廡殿頂)、中和殿(四角攢尖頂)、保和殿(重簷歇山頂)

6、錄頂

錄頂屋頂(四邊或正多邊形)上部做成平頂,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或多面坡多向)。垂脊上端有橫脊,橫脊排水的數目與角數相同。各條橫脊首尾相連,故亦稱圈脊。

▲上面是平頂,往下有斜坡和屋簷

7、卷棚頂

卷棚頂 屋面雙坡,屋頂最上方沒有突出的正脊。從梁架結構看,梁架最上方沒有正中的脊檁,而是在上方兩側並列兩個脊檁,上加弧形羅鍋椽,使兩坡相接處呈圓弧形。硬山式、懸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頂。此種建築,園林中居多;宮殿建築群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

▲圖為前面為卷棚式硬山

▲圖為卷棚式歇山

▲圖為懸山式卷棚頂

8、十字歇山式屋頂

▲圖為歇山式的變種——十字歇山式(臨汾東嶽廟元代戲臺)

9、三川脊式屋頂

硬山式變種——三川脊式硬山

正脊中間高起來,並在高起來的兩側增加垂脊

▲圖為三川脊式歇山

二、結構框架

中國古代建築的承重部分為框架結構,主要包括梁、柱、檁、椽、枋等。關於中國古代建築各承重部分的名稱,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如果以橫向的屋脊作為x軸,以房屋進深方向為y軸,以垂直的立柱方向為z軸的話,z軸方向的圓木為柱;y軸方向的圓木或方木為梁,梁由下至上層層重疊,逐漸縮短,最下方的長梁落在柱頭上或通過鬥拱落在柱頭上,上下的每層梁之間由短柱支撐形成梁架;x軸方向的圓木為檁,最上方為脊檁;沿屋頂向下,在相鄰兩個梁架之間的每根梁端架檁;在檁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檁上排列椽,形成屋頂的兩個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頂。

圖為結構框架示意圖:

三、鬥栱

鬥拱 中國古代建築所特有的構件,方形木塊叫鬥,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鬥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枋(位於兩簷柱之間,用於承託鬥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簷,兼具裝飾作用。由鬥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託座。明清時期,鬥拱的結構作用已逐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誌。

1、鬥栱營造流程:

(1)、

(2)、

(3)、

(4)、

2、鬥栱名詞解釋:

踩: 1、說鬥栱幾踩,這個「幾」是奇數的。 2、鬥栱向內、外挑出,清代叫「出踩」,以正心栱為中心向內或向外每加出一排栱,就叫一踩.

鬥拱共有三種不同的位置,1、在柱頭上2、在屋間額枋之上3、在屋角柱頭之上,這三種各有專名叫:柱頭科、平身科和角科。鬥栱在結構上有四種重要的分件,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築物表面平行的叫做栱。形式與拱相同,而方向與拱成直角的叫做翹。翹之向外一端特別加長,斜向下垂的叫做昂。

四、牆與柱

牆與柱 構成房屋建築立面的組成部分,房屋建築一般三面圍牆,正面為木質楹柱與門窗,左右牆面稱為山牆。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每兩根立柱之間為一間;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迎面為十二根立柱,開間為十一間,曲阜孔廟大成殿,迎面為十根石質龍柱,為九開間。

五、臺基

臺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大致有四種。

1. 普通臺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 較高級臺基  

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杆,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 更高級臺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杆,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4. 最高級臺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常用於最高級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臺基上。

六、裝飾及色彩特徵

古建的各部分裝飾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不是離開建築構件獨立存在的,它們只是構件的外部形式,它是一種起到裝飾作用的建築構件。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裝飾也慢慢失去了原來的作用而成了純粹的裝飾作用。

▲宮殿建築採用黃色屋頂和紅色屋身。

▲園林建築多採用白色的粉牆,褐色的梁架,黑色的望磚。

▲佛教寺廟建築多以黃牆黑瓦為主,暗紅門窗,整個建築多處在綠色建築之中。


▲皖南鄉土建築多採用白色的粉牆,黑色的瓦,灰色的磚。

· END ·

相關焦點

  • 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修繕「精髓」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各朝各代都給後人留下了文化遺產,其中就有許多堪稱世界瑰寶的偉大工程。這些工程在古代都是靠著原始的搬運工具,笨拙而艱辛的造就了波瀾壯闊的宏偉建築。這些建築工程所蘊含的智慧,直到今天的技術仍舊無法突破、複製、甚至修建。
  • 中國的2個大型古建築,一個中國象徵,至今難以修繕「精髓」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各朝各代都給後人留下了文化遺產,其中就有許多堪稱世界瑰寶的偉大工程,這些工程在古代都是靠著原始的搬運工具,笨拙而艱辛的造就了波瀾壯闊的宏偉建築,這些建築工程所蘊含的智慧,直到今天的技術仍舊無法突破、複製、甚至修建,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
  • 【中國精髓】穿牆透壁: 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 這個業餘攝影師,拍出了最美中國古建築
    ▲《拂》 攝於鄭州胡公祠▲《靜守》 攝於河南鞏義宋陵公園因為喜歡拍古建築題材,蘇唐詩便想著去故宮拍攝,因為故宮可以拍攝的題材多。▲《守望千年》,古建攝影大賽一等獎且總分第一蟬聯2015全國「十佳古建築攝影師」
  • 精美的古建築,傳承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地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去參觀的是梅州地區一個非常出名的旅遊景區哦,這裡是在梅州市大埔縣的大東鎮聯豐村,聯豐村有一座樓叫花萼樓,花萼樓被國務院核定為第8批古建築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夥伴們是不是很期待去看看花萼樓是什麼樣子的呢?現在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小編今天早上早早的就出門乘車來到大埔縣聯豐村,現在小編已經到達了聯豐村花萼樓景區了。
  • 中式營造 | 古建築抬梁式構架,宋清兩代有何不同?
    【中式營造記錄】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宋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遼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話說古建築,ID:huashuogujianz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建築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原生態建築體系之一,經歷了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開始、直到建造房屋,最終形成獨立體系這樣一個過程。
  • 【紀錄片】《中國古建築》:品味古建遺世之美
    《中國古建築》紀錄片是由雪花啤酒出品,聯合清華大學建築歷史研究學者,歷時3年拍攝製作完成的。 全片共分為《天覆地載》、《唐風詠時》、《卯木春雪》、《匠心獨運》、《夕陽凝紫》、《庭院深深》、《湖山品園》和《營造傳承》8集,分別從歷史、技藝、文化、傳承四個角度系統的向觀者介紹中國古建築的知識。
  • 營造構法——0基礎讀懂中國木結構古建築
    中國建築史的「源起」佛光寺東大殿——中國建築「第一國寶」1937年,梁思成與林徽因一行重新發現了隱藏於五臺山豆村鎮山巒間的佛光寺。本期講座將從梁、林重新發現佛光寺的經歷展開,梳理佛光寺建造和修繕的歷史,全面剖析東大殿柱網、鬥拱、梁架等核心建築結構,分析東大殿的設計方法與特點,通過對比歷代典型建築,解讀唐代木構建築的時代特徵與在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結合殿內保存的唐代雕塑、壁畫及墨書題記,賞析唐代建築藝術的高度成就。
  •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梁思成弟子、著名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郭黛姮:這個看上去和北京的古建築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是唐代的,北京的都是明清時期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在這之前,日本學者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古建築調查,他們宣稱中國全境內一千歲的木料建築物,一個亦沒有。但是營造學社的成員一直懷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這樣的信念,在苦苦尋找,最後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
  • 飛簷鬥拱的魅力:支撐中國古建築數千年
    然而,由它升起的飛簷廊亭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幾千年了。鬥拱,又被稱為邦邦邦和道克,是漢族建築中一個獨特的結構。早在戰國時期,鬥拱的雛形就出現了。隱藏在華麗的屋簷下,沉默不語,支撐著中國古典建築走過滄桑。鬥拱在唐代成熟,後來成為一個特殊的皇家建築結構。到了明清時期,它起了更大的裝飾作用。上有屋頂下有柱子的鬥拱,在中國的古建築中扮演著一個不屈不撓的角色。
  • 「世界首幅」丨永泰莊寨「穿牆透視」第一幅剖視圖面世
    李乾朗,1949年生,著名古建築學家、畫家,被認為是「中國古建築透視圖法第一人」。1972年開始研究臺灣古建築。現任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曾獲臺北市文化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圖書金鼎獎等獎項。出版《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臺灣古建築》等多種著作。近年以著述、古蹟調查研究、建築文化推廣及推動兩岸建築交流等工作為主。
  • 文旅分享:古建築簷角屋脊的小知識
    中國古建築簷角上的走獸知多少?我們常常能看到在古建築的簷角屋脊上,排列著一些數目不等的小動物作為裝飾,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構件是什麼?又有什麼用?  近日,我們有幸採訪到了國內一線文旅規劃設計機構華採堂,他們在古建築設計、仿古建築設計、古建設計、古鎮設計等方面都有非常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建築設計、施工經驗。此次,由華採堂的資深古建築設計師來為我們揭曉答案。
  • 中國聞名於世界的十大古建築
    中國聞名於世界的十大古建築璀璨的中華文化造就了5000年輝煌的歷史。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中,有多得數不完的東西可以去欣賞和研究,而雄偉的古建築無疑是其中耀眼的明珠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老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間半,是世界最大的宮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 大美中國古建築名塔篇:第八十七座,河北邯鄲紫峰塔
    紫峰塔所在的紫峰古寺歷史悠久,原稱紫峰庵,始建於元代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此後,明代的弘治、萬曆、天啟和清代的順治、康熙、乾隆年間,都曾對該塔進行修葺。紫峰塔建在原有的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採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
  • 山東古建築四門塔:「中國第一石塔」,1400多年歷史!
    在中國的古建築中,各種各樣的塔修長挺拔,或秀美或雄壯,常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塔也在中國各地陸續出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塔這種建築逐漸中國化,作用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很多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塔形。
  • 中國古建築演變史!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有自身的特徵,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建築演變吧!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漢代未央宮復原圖佛教傳入中國後,開始出現了佛教建築。
  • 乾貨丨ACCA F1的矩陣模型詳講
    暴走的青春怎能配充實熱血的靈魂長按下方圖片,讓考試不再任性 ↓ ↓ ↓乾貨指南丨ACCA科目如何搭配學的最快?一周運動3次丨安利一個好方法,讓毫無自制力的你也動起來乾貨丨F1微觀經濟學效用經典題解析技巧丨ACCA F8審計實質性程序的答題技巧大陸第一丨P3 86分+多家名企實習經歷,ACCA顏值師兄給你的提分小建議如何一次性通關ACCA的P階段?
  • 琉璃瓦是中國古建築的脊梁——它的色彩等有什麼講究?
    我國古建築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琉璃瓦?如圖故宮御景亭中先是綠色琉璃瓦!
  • 中國元素 飛簷, 中國古建築神來之筆
    飛簷,中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飛簷為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簷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簷向上託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簷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