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構法——0基礎讀懂中國木結構古建築

2021-02-18 中式營造

營造:

營造,漢語詞彙,拼音yíng zào,釋義指建造;構造,編造;建築工程及器械製作等事宜。出自《晉書·五行志上》。

出處:

1、建造。

《晉書·五行志上》:「清掃所災之處,不敢於此有所營造。」

《通典·職官十五》:「掌管河津 [2] ,營造橋梁廨宇之事。」

《明史·桑喬傳》:「 喬 偕同官陳三事,略言營造兩宮山陵,多侵冒。」

鬱達夫 《感傷的行旅》四:「高而不美的假山之類,不過盡了一點點綴的餘功,並不足以語園林營造的匠心之所在的。」

2.製作;做。

《宋書·張永傳》:「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

《隋書·百官志中》:「太府寺,掌金帛府庫,營造器物。」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宋太師彥筠奉佛》:「首詣僧寺,施財為設齋造功德,為狀首罪,許歲歲營造功德。」

3.指建築工程及器械製作等事宜。

《南史·蕭引傳》:「轉 引 為庫部侍郎,掌知營造。」

《明史·張鵬傳》:「且京軍困營造,精力銷沮,猝有急,何以作威厲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內務府有營造,率資經費於工部。」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大而一代之掌故,小而一技之營造,皆得窮理盡情,表見於著録,以收文字之功。」

4.構造,編造。

南朝 陳 傅縡 《明道論》:「唯競穿鑿,各肆營造,枝葉徒繁,本源日翳,一師解釋,復異一師,更改舊宗,各立新意。

山西運城萬榮飛雲樓

梁思成 先生言:「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了解中國的古代建築尤其是木構建築,是認知我們的文明文化的重要途徑。

經過長達半年的策劃,行談社特邀國內頂級院校專家學者和活躍的民間古建築大咖,共同打造「0基礎讀懂中國古代建築」的系列專題課程,以饗熱愛古代建築的朋友!

中國建築史的「源起」

佛光寺東大殿——中國建築「第一國寶」

1937年,梁思成與林徽因一行重新發現了隱藏於五臺山豆村鎮山巒間的佛光寺。寺中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東大殿雄踞於高臺之上,單簷廡殿頂,七間八椽,鬥栱雄大,出簷深遠,是我國僅存的三座唐代建築中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座,被譽為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第一國寶」。

本期講座將從梁、林重新發現佛光寺的經歷展開,梳理佛光寺建造和修繕的歷史,全面剖析東大殿柱網、鬥拱、梁架等核心建築結構,分析東大殿的設計方法與特點,通過對比歷代典型建築,解讀唐代木構建築的時代特徵與在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結合殿內保存的唐代雕塑、壁畫及墨書題記,賞析唐代建築藝術的高度成就。

古建築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已發表多部古建築及文化類著作和譯作,在《中國美術報》「營造學社成立九十周年特刊」發表頭條文章《中國營造學社之路》。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職於北京頂級中學北京四中與《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十餘年來,系統性考察、記錄散落於中國大地、特別是山西省境內的古建築遺構,策劃組織專業性建築考察旅行數十次。

認識古建築第一課:

如翬斯飛——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屋頂

千古源流——歷代屋頂演變

梳理從先秦到漢魏,再到唐宋明清的屋頂發展脈絡。

秩序規則——古代屋頂制式

通過眾多屋頂式樣的介紹,普及古代建築屋頂知識,簡述建築中的等級規制,並認識一些特殊的屋頂樣式和複雜的組合屋頂。

萬類霜天——屋頂裝飾藝術

脊飾與套獸、山花與懸魚……從工程角度解釋屋頂裝飾存在的意義,並從瑰麗紛繁的裝飾藝術中看見古人的精神世界。

爭奇鬥豔——各地屋頂特色

地域之大,民系之多,中國各地的屋頂擁有不同的建築及施工方法,也有迥異的表現特色。

哲學與美——屋頂構建思想

通過欣賞建築美學,理解建築文化,達到剖析構建思想。

中國宮室建築的緣起——以二里頭為中心

坐北朝南、封閉式結構

中軸線布局、型土木建築集群

多進院落與單體大四合院……

早期宮室建築筋脈初現

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早期城市、早期國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學研究。1999~2019年,主持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工作。著有《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先秦城邑考古》等書。

乾隆時期皇家建築營建

清乾隆帝在位的六十年間,在帝王與信徒雙重身份的影響下,於三山五園、北京、承德、遵化、五臺山等處,進行了大規模的營建活動。內容涵蓋宮殿、園林、寺廟等各種類型。各類建築普遍規模宏大、規制新穎,在充分體現其個人喜好的同時,也全面細緻的展現了清代中前期的社會政治形勢與物質文化特徵。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學系主任、副教授,同濟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美術、建築藝術與遺產保護。

鬥拱與梁架

鬥拱是什麼,有什麼基本類型

從現存早期建築看鬥拱與梁架的關係

如何區分出跳與鋪作

最常見的五鋪作與雙抄雙下昂七鋪作

從山西現存案例中看梁架結構從簡單到複雜

知名古建博主、建築景觀設計師。作為山西人對山西古建築非常熟悉,長期研究木構建築的鬥拱、梁架等並製作結構圖。

唐以前建築尋蹤

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木構建築是重建於公元782年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公元782年處在唐代中期,在此時間之前的所有木構建築如今已經蕩然無存,甚至難覓其遺址所在。

通過對石窟、墓葬、壁畫中建築圖像的研究,通過對現存唐以前建築遺址的研究,通過對反映著唐以前建築樣貌的日本飛鳥建築的研究,很多我們未曾了解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它們如同拼圖般逐漸聚攏並組成一幅宏大的唐以前的木構建築圖卷。其中任何一塊拼圖都可能顛覆我們過往對建築的認知。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專業,設計師、攝影師、古建築研究者。攝影作品曾在東京、上海、北京多個畫廊及藝術空間展出。在古建築方面,主要以東北亞早期建築遺存和建築圖像為研究重點。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秘書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建築考古方向博士。

古建之美的「密碼」

通過對中國上下五千年一系列最重要的都城與經典建築的構圖比例分析,揭示了基於方圓作圖的經典比例(如根號2)在中國古代規劃設計中得到極為廣泛之運用,可謂中國建築的規矩方圓之道——中國古代文獻如《周髀算經》、《營造法式》對此有明確記載。與西方最經典的「黃金分割比」相對,中國這套基於規矩方圓的經典比例可稱作「天地之和比」,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美之密碼。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故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與建築史系「中國藝術實驗室」協研員(Associate)。主要著作有《規矩方圓 天地之和》、《建築史詩》系列等。

法式之外——晉祠聖母殿的營造技術探析

《營造法式》文本與建築實例對照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建築史研究的一條主線。而對於《營造法式》技術、藝術風格影響之前的建築遺構,需要尋找獨特的解決路徑。在對晉祠聖母殿的研究中,發現很多與法式不同的特徵,需要獨闢蹊徑地解釋晉祠聖母的營造技術、設計意識、地方屬性。

浙大城市學院建築學系講師,東南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建築考古學、古代木構建築技術史。在《建築學報》、《文物》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隆興寺摩尼殿

正定隆興寺是目前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格局最完整的北宋寺院,深入研究有助於理解北宋同期寺院規劃設計、建築宗教思想等。基於以上出發點,聚焦分析隆興寺內各單體建築的年代與宗教設計理念,探討不同時期隆興寺的總體格局。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北宋時期中心大殿摩尼殿為研究對象,從建築、塑像與壁畫入手,識別其整體禮儀空間的構建。首先探究摩尼殿柱網平面、屋頂與鬥栱形制,結合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理解建築外部形象設計意匠。其次與本地區及更為廣闊區域內的塑像、壁畫等進行風格類型比對,探討摩尼殿內塑像、壁畫的年代特徵,識別摩尼殿不同時期內部像設及宗教設計理念。最後理清摩尼殿禮拜場域設置,探討像設與信眾禮拜的關係,解讀摩尼殿及隆興寺北宋初建和明代大修後的信眾觀瞻禮拜流程。

古建文物小組「斯飛」小組召集人,《斯飛日曆》《斯飛:識古尋蹤——中國文化史跡手帳》主編。

殊途陌路——磚石與土木的輪舞

尋本源

(拋出問題)很多人都注意到,中西方古建築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差異,即西方古建築以石材為主,而中國古建築則以木構為主,但長期以來古建築學界與考古學界一直對此種現象差異缺乏系統而可靠的解釋。

同根生

梳理東西方建築最初的發展過程:這一階段的雖然建築具體細節有所不同,但發展的形態基本相當,可以說是「同根生」。

歷史的岔路

這時中西方建築的發展便開始出現時間和材料上的分化,通過講解東西方的歷史、地理與文化背景,抽絲剝繭,剖析分化出現的原因。

不可倒退的科技樹

講解東西方磚石構造拱券的演變。這時中西方古建築分化更大,西方大體量古建築使用拱券結構成為主流,而在中國的地面建築中拱券結構始終未能普及。

世界因多彩而美麗

(概括總結)雖然中西方古建築都經歷了類似的三個發展階段,但是歐洲地中海沿岸由於其特有的的地理環境,最終確立了以磚石拱券結構建築為主體的建築形式,中國也因自身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最終確立了以全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築形式。不論如何,這兩種建築形式都是中西方各自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的生動展現,世界因多彩而美麗。

古代建築與歷史文化愛好者,微博知名歷史古建博主,500px籤約攝影師。

高平開化寺大殿

高平開化寺大殿主體建於北宋,為一座單簷歇山三開間小殿,南牆為後世補砌,壁畫分布於東、西、北三壁,約75平方米,是現存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北宋寺觀壁畫。2001年,高平開化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壁畫題材均為佛教經變。西壁和北壁西次間繪「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繪四鋪說法圖,周圍穿插繪製報恩經中的宮廷與民間故事場景,各場景由宮殿苑囿、市井民居、佛寺塔閣等建築圖像組成,以較高的寫實水平展現了大木結構、小木裝修、彩畫作、瓦作、石作、家具、簾蓋、綠化等環境細節。北壁東次間繪「彌勒上生經變」,以一組宏大的宮殿建築群表現彌勒佛說法所在的「兜率天宮」,較為完整地展現了建築群的空間格局與單體形制。東壁「華嚴經變」分為四鋪,北側三鋪表現「華嚴九會」,南側一鋪為法界佛像。其中兩鋪說法圖以宮殿建築形象作為主尊佛說法的空間環境,法界佛胸前以須彌山上的多重殿堂建築表現「華藏世界」,又以一組故事場景表現「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間以亭榭、石幢、殿宇等建築形象。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致力於中西方古代建築理論經典文獻的闡釋與研究,綜合結構、裝飾、色彩諸方面,深入探討中國建築的空間與視覺設計思想。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於《營造法式》的唐宋時期木構建築、圖像及仿木構建築中的建築裝飾與色彩案例研究」、「基於《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的中國唐宋時期官式建築色彩設計規律研究」,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中國文物建築色彩塗層的材料、工藝與視覺特性的科學分析方法研究及樣本資料庫建設」,國家文物局課題「永樂宮元代建築與彩畫精細化勘察、監測與價值研究」以及其他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關於我們:

中式營造是一個以北京設計師團隊為運營主體的【共同分享、彼此學習】傳統建築文化交流的公眾信息平臺。通過公益沙龍分享、設計類主題講座、創意文化展覽、出行遊學、田野調查等方式讓我們拓展專業視野和提升技術與審美修養,2021年這個公眾平臺繼續涉及設計、藝術、文旅等領域的分享與交流,努力讓大家在中式營造氛圍中感受營造技藝、共同互助成長。 

相關焦點

  • 中式營造 | 古建築抬梁式構架,宋清兩代有何不同?
    【中式營造記錄】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宋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遼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
  • 六椽栿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
    這是「木結構古建築掃盲」系列的第二篇,這一篇講講「六椽栿」。
  • 【構件詳解】中國古建築的木結構
    中國傳統古建築結構複雜,這套木結構建築掃盲圖依照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標註,結構各構件位置及名稱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 營造學社90年:在古建築裡發現中國
    」一代代如此循環往復,直到進入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相撞,如同其他領域有形無形的遺產,中國建築迎來了危機時刻:或者找到自己的特點,使無論古建築保護還是新建築設計都能延續傳統的精華,或者尚未來得及理解自身就走向消亡。
  • 中國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前50座
    我國木結構建築按照現存者最後重建紀年排序沒有確切紀年證據的按照推測斷代的結論編排針對出現的錯誤,誠心希望指正南禪寺大殿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西南陽白鄉李家莊陽白溝小銀河北岸,內有唐塑佛像。
  • 中式營造|​尋蹤中國古代建築寶庫~晉東南古蹟合集
    晉東南是個構造盆地,太行、王屋、中條、太嶽四山環繞;晉東南是個文明巢窠,蘊育出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羿射九日、神農稼穡等遠古神話;晉東南是個文化坩堝,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離子共存;晉東南是個古建博物館,中國現存國保級早期木構建築334座,其中96座集中在潞澤方寸之間;晉東南是個行政專區。
  • 【經典】九十處古建,中華營造五千年的積澱
    本次文章推以「營造中華」為主題,做出系列文章推送,為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弘揚中國傳統美學造型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之美貢獻一份力量。            筆者從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開始至今一直從事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學習,考察,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是一門大學問,集合技術,工程,數學,美術學於一體的大學科,不同的學者對於古建築的認識都有其獨特的視角。
  • 營造技藝 | 唐代建築的五大特點
    一、建築規模大,布局嚴謹唐代在隋代的基礎上,營建了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
  •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抗震智慧
    中國很多現存古建築經歷戰爭、地震仍屹立不倒,足見其優越的抗震性能。1山西大同恆山懸空寺 北魏(公元491年)山西大同恆山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公元491年),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多次戰爭、地震,仍巍然屹立。
  • 訪古尋蹤|中式營造記錄解州關帝廟~武廟之祖
    【中式營造記錄】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宋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遼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
  • 中國元素 飛簷, 中國古建築神來之筆
    飛簷,中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飛簷為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簷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簷向上託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簷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 古建築:揭開佛光寺的「面紗」
    目及之處,巨大的古建築坡頂和向外挑出的屋簷在斜陽餘暉下的蒼山林海深處隱約可見。走近些,寺院東大殿便完全展現在他們眼前。  中國木結構建築經過長久的發展,到了唐代,其營造方式已可以模件化生產。鬥拱、梁架等木構件在確定好開間與進深之後,可以精準確定規格尺寸,再由工匠進行程序化作業,並在局部構件加工完成之後進行組裝,於是便出現了巨大的鬥拱。
  • [分享]古建築修繕保護措施方案資料下載
    項目位置:黑龍江高度類別:多層建築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基礎形式:條形基礎,獨立基礎地上層數關鍵詞: 菠蘿格古建築木結構工法 菠蘿格古建築 古建築木結構工法 科技示範成果
  • EBSD晶體學織構基礎及數據處理
    晶體學及織構基礎1.1 取向(差)的定義及表徵晶體的[100]-[010]-[001]坐標系CCS相對於樣品坐標系SCS:RD(rolling direction, 軋向)-TD(transverse direction, 橫向)-ND (normaldirection,法向)(或
  • 為公園城市開新建言 為中國營造繼往添彩
    ;《木屋+康養在實踐中的運用與發展》(成都崑崙綠建木結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雪梅)。中西方園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方園林缺乏文化內涵,而中國傳統園林講究'詩情畫意'的美學意境,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特徵。"
  • [分享]園林古建築測繪資料下載
    古建築測繪是保護、發掘、整理和利用古代優秀建築遺產的基礎環節,同時又為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建築史教學提供翔實的基礎資料     文件 9MB 格式 zip 關鍵詞
  • 富士康夏普8K——《消失的職業》揭秘中國古建築密碼
    中國有很多極美麗的古代建築,北京的老城牆、贛州八鏡臺、重慶萬州橋、嘉興三塔等等,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忘返驚嘆不已。
  • 中國五十個古建築
    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古建專家羅哲文譽其為「中華第一塔」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傳言說「王家歸來不看院」。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山東煙臺蓬萊閣,宋明清古建築匯聚的仙境
    蓬萊閣的主體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等道教宮觀建築,均依丹崖山勢而築,層層而上,高低錯落,與主閣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