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古建築園林研討會暨年會紀實報導
2020年12月5日,陰雨綿綿的寒日,沒有阻擋住近百名成都乃至省內外古建築管理者、古建專家教授學者工匠們以及音樂家的高亢熱情。一場別開生面的古建園林研討會暨年會隆重而井然有序地在菁華路35號四樓會議室舉行。
李亞林:真正的研討會年會就應該這樣
當會議中場休息時,四川省旅遊協會秘書長柴延祝對記者說:"真沒想到這個專委會研討會辦得這麼好,緊扣公園城市主題和古建專業,發言質量高有分量,內容豐富多彩,既有高屋建瓴的公園城市文化生態宏觀建議展望,又有落地實處的古建專題研討;既有工匠的手藝傳承心得,又有海外先進建築理念分享。"
(圖左一為四川省旅遊協會柴延祝秘書長)
當晚,成都古建園林專委會主任李亞林在微信上發了這樣一段文字:"感謝四位秘書長李秀英、劉生建、汪洋及陳煒的努力,感謝副主任委員王正明、毛蘋、劉衛兵、周濟平、白今及梁開明、陳冬林等若干朋友的配合,感謝協辦單位梁開明總、沈碧明總,特別感謝給我們帶來高雅音樂欣賞效果的瀘州市音樂家協會的夏先生等一行,今天的學術會及年會相當成功,比想像的成功。真正的研討會年會就應該這樣,原已故老名譽主任委員莊裕光老師在世事,就是這種模式及希望這種模式舉辦的。"
是的,李亞林的真情流露,真切反映了古建園林專委會為籌辦這次會議付出的勞動獲得豐收的喜悅。
從研討會發言題目就便知即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高度契合,提升了會議的檔次和規格。屏幕上依次滾動展示了與會嘉賓的專題發言題目——
《雙城經濟圈成都公園城市的文化、生態發展趨勢》(原成都市建委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玉成教授);
《城市與園林》(西南交大建築學院教授、高級建築師,原系主任張先進教授);
胡國增《有關川西四合院調研》(原《四川民居》編委、市土木建築學會古建園林學術委員會顧問高級工程師);
《關於過去工匠師承關係及古建築表面工藝拈花的分享》(高級工程師、邛崍市規劃和建設局調研員何鼎康);
白今《民間傳統藝術圖案釋義》(四川省建築設計院高級建築師、市政所總建築師);
《中西文化交流融和的見證-成都市天主教堂與教會大學建築研究》(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教授、副院長李沄璋);
《關於西方綠色生態建築與川西林盤更新原則》(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四川省大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衛兵);
《寬窄巷子明德坊等建築設計後感想》(成都亞林古建築設計公司高級工程師、總設計師李亞林);
《中式建築的靈魂在哪裡》(蘇州古建園林傳統文化應用研究室主任,高級園林設計師陳天趣);
《博屹牌古建保護專用漆的實踐運用體會》(四川瑞佑豐建設(古建)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董事長梁開明);
《關於成都設計在重慶發展狀況》(高級工程師、四川省古建築設計院院長張東山);
《木屋+康養在實踐中的運用與發展》(成都崑崙綠建木結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雪梅)。
每一篇發言都極具含金量,正如本屆會議廣告語,高度概括了大會宗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宏觀在握;古建園林群英薈暢談文化生態發展百工待興微觀在手。一磚一瓦承載古建人情懷,一草一木抒寫匠心者風採。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切入點
會議以中央政治局2020年10月16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切入點,確定的"公園城市成都文化生態發展研討"為主題,圍繞把成都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文化中心,改革開放高地,高質量的生活宜居之城內容,進行了深入積極探討。
原四川省宗教局巡視員餘孝恆博士作為重要顧問代表在會上進行了研討會的開場白髮言,四川省旅遊協會副會長柴延祝參加了會議並對古建園林與文化關係進行了發言。學會副理事長張雪帆介紹了如何加快市工匠庫推進辦法,學會秘書長相金幹對這次會議及年會進行了祝賀發言。
(圖為學會副理事長張雪帆)
成都市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研究員、學委會副主任委員王正明主持了會議,主任委員李亞林進行了今年學術工作及將要完成的工匠入庫事項。
內容豐富,且極具建設性,令與會代表腦洞大開。
劉玉成:加快建設58公裡長的濱江公園,要注意幾個節點的建設
(圖為劉玉成教授主旨講演)
劉玉成教授對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都公園城市文化生態發展趨勢,給出建設性意見:加快建設58公裡長的濱江公園,特別要注意幾個節點的建設。具體建議如下:1.建設老城東歷史文化軸:春熙路-大慈寺(太古裡)-沿府河至合江亭-水井坊-川大博物館-望江公園。可以德國法蘭克福舊城改造為例。2、加快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形成兩山夾一城,一城扶兩翼格局。3、外環六庫八景建設。以三岔湖為例。4、關於恢復"城市之心"摩珂池。最後,劉教授強調: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我們應以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發展思路,用創新思路引領經濟活動,堅持以人為本,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特別是通過公園城市成都文化生態建設,大力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築城智慧,我相信一座生態與人文薈萃,歷史與現代相輝映的公園城市成都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張先進:公園城市的實現,無疑是對人居環境學的重大貢獻
張先進教授主旨演講題目是《城市與園林》,他從城市與園林的關係,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思路為出發點分析了公園城市成都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價值內涵,張教授一貫認為"生態、形態、意境,這是一個園林最重要的所在,也可謂是園林的靈魂。首先山水植被要有很好的生態,要形成很好的'生境'(生態環境)。園林的形態很講究,它屬於風景園林設計範疇,其遊覽和觀賞性都很強,不是簡單的居住和使用。而意境,沒有意境的園林就沒有深度,沒有文化。中西方園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方園林缺乏文化內涵,而中國傳統園林講究'詩情畫意'的美學意境,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特徵。"
(圖為張先進教授精彩講演)
張教授從園林發展歷史角度對公園城市建設提出參考借鑑思路:對公園城市建設的有益借鑑縱觀中外城市與園林發展的歷史,可以從中發現和吸取成功的經驗,借鑑其科學的理念與做法,為公園城市建設助力。
張教授給出公園城市建設建議:"應科學有度,與城市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緊密銜接,形成合理的城市公園體系。應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以科學技術為實施支撐;應合理控制規模,力求均勻分布,克服大小懸殊;應因地制宜,與所在地域自然環境相協調。在成都要充分體現川西平原線型網狀的水系景觀特點,避免大挖人工湖泊,透支土地資源。在川西平原地域特色基礎上,利用自然生態營造人工生態,保護利用好傳統林盤和天然林木。植入天府文化和川西鄉土文化,兼容相關域外文化,深化意境設計做好場景打造等。
城市從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誕生,生長,發展,從自然山水和風景環境中脫穎而出。科學地規劃建設好城市園林綠地體系是實現生態園林城市和公園城市的重要保證和技術支撐。而生態園林城市和公園城市的實現,無疑是對人居環境學的重大貢獻。"
胡國增:人與院落及環境和諧統一的林盤
胡國增以《有關川西四合院調研》為題,對川西民居做了一番論述:
川西傳統合院式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天人合一,融環境於一體。用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設計,把大環境引入封閉的小環境中,形成人與院落及環境和諧統一的林盤居住形態。川人把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農村集聚居住環境稱為"川西林盤"
川西地區的氣候決定了川西民居外封閉,內開敞,大出簷,小天井,高勒腳,冷攤瓦的建築特徵。
(圖為胡國增大會發言)
陳天趣:新中式、中式、園林之我見
從蘇州遠道而來的嘉賓,自詡園林中人的高級園林設計師陳天趣對新中式、中國園林做了深度解讀,從另一個維度為與會者腦洞大開。
(圖為陳天趣講演)
無論是成都,還是蘇州,我們都共同有著各自地方的人類盛世營造的文化典範。
但在人類走到今天這高度經濟發展的文明時代,我們卻對於自己優秀的傳統營造文化,特別是對自己民族建築的營造上,對於"中式"的概念上和認識上,我們卻都 模糊和混亂了……
造成其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
自清代以來,中華民族以滿文化為主,遊牧文化佔了上風,導致了我們優秀傳統營造文化的國體大變,幾千年來積累而成的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營造文化,由於西學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建築營造文化仿佛只縮演至幾十年間。
致使今日,在營造文化層面上,大江南北的城市建設和文化營造,千城一面、千篇一律。
他從中式與新中式概念出發認為,新中式應該是:建築在原中式基礎上的,符合於新的時代的中式。現在所謂的"新中式" 就是帶著時代局限性的人們,運用現代西化的思維模式,對老的"中式"誤解後的一種自由自說的一種行為。
新中式是一種符合於人類新的時代的中式。
其關鍵還在於"中式"二字,什麼是中式?
用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而設計形成的式樣,才叫:"中式"!
而我們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新中式和中式",其實就是中式符號的文化張帖!
由於大量的中式文化符號的張貼,故我們現代的中式建築營造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主要問題如下:
左右不分、高低不分、內外不分 、尊卑不分、主次不分、陰陽不分……
導致現代城市和許多文化景點裡 到處是墓道裡使用的石人石馬、石牌坊、石亭,古人的墓道文化走進了鬧市區、走進了大街小巷、走進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角落。
如果離開了中國人這種特有的思維方式,任何中式文化就等於失去了靈魂。
而這種左右、高低、尊卑、主次 、內外、陰陽等關係,就是這種特有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園林不是景觀,也不是花園,更不是綠化和古建的概念。園林:是中國建築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中國道家文化修仙成道的完美理想追求的一種建築表現形式;是用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而營造的人類居住最高境界的一種建築。
最後他總結到:中國傳統建築營造,不僅僅是人類的藝術,它也是破解我們先人留給自己後人的一筆寶貴文明財富的文化密碼。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瀘州市音樂家協會的夏正奎先生一行音樂家同他成都母校音樂學院的鋼琴師們給學術年會帶來了音樂會般的高雅音樂欣賞;成都古建學委會毛蘋女士及96歲高齡的肖默銳女士分別用琵琶及鋼琴演奏優雅的曲目,為研討會增加一抹亮麗的色彩,完美詮釋了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傳遞著和諧而生動的旋律。
(圖為李亞林與95歲高齡特邀嘉賓肖默銳女士暢談)
最後成都亞林古建築設計公司高級工程師、總設計師、專委會主任李亞林總結:今年的學術年會舉辦的非常成功;同時也對成都的歷史街區古建築保護表示擔憂,在商業化進程過快的今天,如果繼續不按照保留區為法的初心,若干年後,成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帽子有可能取消。
本屆年會緊扣成渝雙城經濟圈成都公園城市發展主題,古建與工匠精神融合、古建與音樂藝術結合,進而營造成都公園城市傳統建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空間。(汪和兮之)
【來源:企業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