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技藝 | 唐代建築的五大特點

2021-02-23 中式營造

一、建築規模大,布局嚴謹

唐代在隋代的基礎上,營建了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這兩座城都建有規模巨大的宮殿、官署和寺觀。公元634年開始建的大明宮位於長安城外東北的龍首原上,居高臨下,可俯視全城,宮內的宮殿以軸線南端的外朝最為宏麗,代表了唐代建築營造的巔峰。

> > >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利用龍首山做殿基,現在殘存遺址高出地面十餘米。殿寬十一間,其前有長達75米的龍尾道,左右兩側稍前處,又建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這個門形平面的巨大建築群,以屹立於磚臺上的殿閣與向前引伸和逐步降低的龍尾道相配合,表現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雄渾的建築風格。

△大明宮含元殿

> > >

大明宮的另一組華麗的建築---麟德殿是唐朝皇帝飲宴群臣、觀看雜技舞樂和作佛事的地點。這殿位於大明宮西北部的高地上。它是由前、中、後三座殿閣組成,面寬十一間,進深十七間,面積約等於明清故宮太和殿的三倍。

△大明宮含麟德殿

> > >

二、鬥拱碩大,出簷深遠

如佛光寺大殿(材高31cm,材寬21.5cm,契高13cm,材的高寬比例為3:2,栔高合6分°,稍大於宋之一等材)鬥拱總高度,平簷柱高499cm,鬥拱高249cm,,約等於柱高的1/2,大小非常驚人。也因為有碩大鬥拱的出挑,簷出為柱高的0.7長,也就是差不多349cm,還僅是單椽無飛,難怪會有覆壓四方之感。

但是等級不高的建築,鬥拱大小就沒有那麼驚人,比如晚唐的廣仁王廟(材高21cm,材寬13cm,栔高8cm,約等於宋式五等材),計算下來五鋪作的高度約為72cm,遠遠比不上佛光寺大殿的鋪作雄偉。

△唐式鬥栱(上海寶山寺)

> > >

三、舉折和緩,屋頂整體感覺比較大氣穩重

唐代建築屋頂舉折和緩,四翼舒展,以後逐漸增高,整個屋頂僅在平槫或中平槫位置進行轉折,屬於早期建築通用的兩段椽式屋頂通例。

舉折:所謂舉折,包含「舉」與「折」兩個部分,「舉"就是脊槫與撩風槫的高差(無鬥拱時為脊槫與簷槫的高差),折就是屋頂剖面的折線。

△唐代建築舉折分析圖

△南禪寺大殿

> > >

四、彩畫繁簡得當,常用朱白兩色

唐代彩畫繁簡得當,參考唐懿德皇太子墓內壁畫闕的形象,柱、額、枋、門窗、欄杆均為紅色,栱眼壁及牆壁用白色,可知一般以紅色為主,有土朱和朱紅兩種色調。在現存唐代建築上所見,柱、額、梁、枋多是紅色,襯以白壁,南禪寺,佛光寺二大殿多在刷紅鬥栱的側稜上畫白色凹形,稱為「燕尾」,還在紅色枋上橫畫若干白色圓點,近於連珠紋。佛光寺大殿的平闇上也是遍刷土朱。

在敦煌唐代壁畫中所繪佛殿外牆的彩畫基本都是這種色調,但在中唐以後的洞窟內部,如197窟西壁龕頂所示,其板底色以黑色相間,中間各畫一六瓣寶相花,另在深色支條上畫兩朵五瓣花,遠較外簷為華麗。

△早期朱白彩畫

△佛光寺彩畫復原(天津大學)

> > >

五、廡殿頂建築不推山,正脊較短,正脊約佔屋面正投影的1/3

推山最早的實例是開善寺大殿,彼時唐已滅亡。宋《營造法式》規定:」如八椽五間至十椽七間,並兩頭增出脊槫各三尺「,正式確立了推山在廡殿頂建築中的地位,但是直到明代中期仍未普遍施用。

推山:所謂推山,是四條戧脊的頂端向兩側移動,使戧脊變成柔和的弧形。

△唐代廡殿頂建築--佛光寺東大殿

> > >

目前,中國還留存有三座半唐代木構建築,其中山西三座,河北半座

分別是:

南禪寺大殿(唐建中三年)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十一年)

廣仁王廟大殿(唐大和六年)開元寺鐘樓算半個(晚唐)

> > >

綜合來說,唐代建築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築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鬥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繫,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鑑。

【中式營造記錄】

中華傳統建築丨記錄中國現存唐 五代十國 宋遼金木結構古建築(新發帖)

中華傳統建築丨記錄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築

中華傳統建築丨記錄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

中華傳統建築丨記錄中國現存宋代木結構古建築

山西古蹟|晉北忻州朔州大同地區傳統建築文化古蹟

中華傳統建築丨記錄中國現存八座遼代木結構古建築

中華傳統建築丨記錄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

國保山西|唐 五代 宋遼金元明寺觀壁畫賞析

中式營造丨記錄五臺山臺懷鎮之外國保木結構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記錄五臺山臺懷鎮內宗教古建築群

【中式營造記錄晉東南】

中式營造丨晉東南考察之-晉城地區部分國保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晉東南考察之-陵川地區部分國保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記錄晉東南-長治地區國保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記錄晉東南-平順地區國保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記錄晉東南-潞城地區國保古建築

中國寺觀壁畫丨山西晉城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

保山西|濁漳河谷地區八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國保山西 | 晉東南-高平千年古剎崇明寺

國保山西 | 最古老的戲臺-高平王報二郎廟

國保山西 | 晉東南-大陽古鎮元代巨構湯帝廟

國保山西 | 晉東南-西李門金代二仙廟

國保山西 | 晉東南-長治看寺村正覺寺

【中式營造考察遊學之旅】

年度遊學|與中式營造同行-考察測繪之旅行程表

追隨中式營造腳步 | 現場記錄薊縣獨樂寺遼代經典閣樓

中式營造 | 假期考察南禪寺復尺活動回顧

丨中丨式丨營丨造丨

傳承傳統文化精神

相關焦點

  • 唐代建築的五大特點.
    宋《營造法式》規定:」如八椽五間至十椽七間,並兩頭增出脊槫各三尺「,正式確立了推山在廡殿頂建築中的地位,但是直到明代中期仍未普遍施用。推山:所謂推山,是四條戧脊的頂端向兩側移動,使戧脊變成柔和的弧形。△唐代廡殿頂建築--佛光寺東大殿> > >目前,中國還留存有四座唐代木構建築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在1950年代發現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之前,佛光寺東大殿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築。1937年,著名建築史學家、中國古代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先生根據敦煌石窟第61窟唐代《五臺山圖》中看到的「大佛光之寺」,與妻子林徽因等人按圖索驥,來到山西探訪。
  • 【解讀】唐代建築彩繪
    唐代建築依然以朱白為最基本的木構色調,唐《含元殿賦》稱「今是殿也者,惟鐵石丹素」;韓愈《新修滕王閣記》中描述外簷受風雨侵蝕「赤白之漫漶」;佛光寺東大殿北梢間木板門背,還留有唐代彩畫工匠「赤白博士許七郎」的墨書題記,可見在當時唐人的一般概念中,建築的基本色調還是以紅白為主,以至於「赤白」便可作為彩畫代名詞,為表述方便,我們不妨也將此類稱之為「赤白彩畫」。而屋頂多採用黑、綠、藍色,整體色調比較明豔。
  • 中式營造 | 古建築抬梁式構架,宋清兩代有何不同?
    唐代它已發展成熟,並出現了以山西五臺縣南禪寺主殿和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殿堂型和廳堂型兩種類型。《營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講的是抬梁式構梁,明確提出較重要建築的構架有殿堂型、廳堂型兩個類型,並用圖說明兩者的差別。
  • 【寺廟設計】帶您讀懂傳統建築基因中的12種營造元素
    這些建築營造你了解多少?它們和而不同,展現了盛唐的萬千風儀也造就了中式建築獨特的美學魅力枋上層疊挑出的弓木為栱,栱間穿插咬合的方木為鬥,合稱鬥栱。唐代孔穎達說:「山節,謂刻柱頭為鬥栱,形如山也。」 有唐一代,鬥栱碩大,屋簷深遠,盛唐雄渾的建築氣象就此定格。廈門璽樾的鬥栱韻味十足,盡錯綜之美,顯技巧之變。
  •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
    唐代 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唐代 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鬥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山西省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
  • 盤點中國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築
    上世紀初,中國營造學社開始考察國內古建築時,就期望能發現唐代的木構建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 1937 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他們終於在五臺山的豆村發現了一座唐代木構,也就是這座佛光寺東大殿。再加上建築做法的印證,這顯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唐代建築。這個發現讓梁思成他們興奮不已,想看唐代木構建築終於不必非去日本不可了。
  • 中國第一處被發現的唐代建築在哪裡?
    在梁思成、林徽因與學社同仁調查古代建築的漫漫徵途中,他們雖然不斷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始終沒有發現比宋代更早的古老建築,以至於有日本建築學者斷言說:中國境內已經沒有了唐代以前的古建築,如果中國學者想研究唐代建築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因為那裡才有中國鑑真和尚當年建造的諸多具有唐代風格的寺廟建築。
  • 全國尚存四座唐代建築,全在咱這裡!
    殿內平梁上不施矮柱,僅用兩根叉手承託脊檁,十分簡潔有力,保持了漢唐之際固有的建築特點。整個大殿建築堅實、質樸、蒼古、秀雅,反映了唐代的建築風格。大佛殿內保存有精美的唐代雕塑。同敦煌莫高窟唐塑如出一轍,為唐代藝術的典範。
  • 寶山寺移地重建引關注 活化千年技藝
    業內人士介紹,唐宋時期,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體系趨於完整、成熟,營造過程中的各部分做法在長期實踐中凝結為一定的規制,奠定了後世建築藝術與技術發展的基礎。刊行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的《營造法式》一書,更是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完整而系統的總結。  如何用唐宋時代的營造技藝來構築今天的建築?現在,寶山寺還在陸續建設佔地30畝的配套園林,建築同樣採用非洲紅花梨純木結構。
  • 五臺山第一寺廟,被譽「最古老的唐代建築」,門票僅要15元
    也是因為山西的古建築在國範圍內屬於保持最完善的,特別是在國內僅存的4座唐代木質建築全在在山西境內,這也最令歷史文化愛好者神往,也是在建築領域用於極高的評價。其中最應該說的就是位於五臺山景區旁邊的古寺。該寺佔地3078平方米,建造於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別看他小,該有的一樣不差。
  • 《日本營造之美》中文版推出 一套書看透日本經典建築
    耗費十數載之功,集結大師技藝精華,日本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日本營造之美》2020年6月由世紀文景推出第一輯。日本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日本營造之美》2020年6月由世紀文景推出第一輯。《日本營造之美》共十冊,精選八處富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築(群),由日本建築插畫泰鬥穗積和夫親自操刀,創作近千幅手繪圖,精準、生動地還原了歷史現場與建造過程。此書文字部分的創作則由日本國寶級宮殿木匠、建築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9位專家聯手打造,堪稱橫跨建築、歷史、美學與文化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 尋蹤:晉東南高平地區國保文物建築
    【中式營造記錄】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宋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遼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
  • 2020廊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研討會在泰召開
    今天(12月2日)上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研討會暨履約實踐匯報會在我縣召開,來自國家、浙閩兩省四市的有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各縣非遺保護機構、傳承人代表等共聚一堂,探討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工作。縣常委、常務副縣長胡慧雷主持會議。
  • 營造學社_三聯生活周刊
    可面對著中國大地上無數的宮殿、廟宇、塔樓、園林,當時誰又能說得清楚,它們建築結構上的特點、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學原則是什麼?從唐、宋到明、清,中國建築怎樣一步步發展而來?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是什麼、在哪裡?
  • 營造學社90年:在古建築裡發現中國
    這棵樹上還有一支早早分叉出去的小枝椏上,上面標註著「中國、日本建築」,沒有任何細節、不在「文明」主線之上。同一時間在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學習建築的劉敦楨也閱讀了這本教材,他有一樣的感受: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令人難以接受。 可面對著中國大地上無數的宮殿、廟宇、塔樓、園林,當時誰又能說得清楚,它們建築結構上的特點、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學原則是什麼?
  • 保定淶源縣1300年歷史的興文塔:唐代所建,卻以遼代建築列為國保
    而當代專家考證此塔結構樣式屬於遼代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2006年,興文塔作為遼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淶源縣興文塔興文塔的建築與淶源縣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淵源。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國家級: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南安蔡氏古民居營造技藝)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不僅規模宏大為閩南罕見,單體設計和施工亦為閩南上乘。閩南「皇宮起」大厝是我國古民居建築的奇葩。歷經幾百年發展臻於成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建築,來日本看吧。中國學者:不可能!
    日本學者妄言:中國已無唐代建築當日本學者以及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遺存進行了20年的大規模調查之後,日本建築史學者關野貞的斷言:「中國全境內木質遺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實際說來,中國和朝鮮一千歲的木料建造物,一個亦沒有。而日本卻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築物」。
  • 唐朝建築的藝術風格與特點
    大殿鬥拱(部分)唐朝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規模宏大,規劃嚴整。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築仍有百十餘座,磚石建築在其中佔絕大多數,而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築,則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除佛光寺外還有五臺山的南禪寺、平順縣的天台庵、芮城縣的廣仁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