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日)上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研討會暨履約實踐匯報會在我縣召開,來自國家、浙閩兩省四市的有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各縣非遺保護機構、傳承人代表等共聚一堂,探討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工作。縣常委、常務副縣長胡慧雷主持會議。
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雲華出席座談會並致辭,她指出,木拱廊橋是浙閩兩省七縣人民世世代代守護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傳承,也是加速文旅融合,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金鑰匙,各地之間要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匯聚群智,集思廣益,凝聚共識,進一步做好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木拱廊橋文化旅遊產業價值。
(短視頻作者:蘇程 華倫)
國家非遺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在會上發言指出,木拱橋既是物質上的橋梁也是人與人關係的橋梁,它的背後所體現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的包容性和強大社會動員力量。這種珍貴的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值得被保護,值得被展示給世界,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值得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會上,來自屏南縣、壽寧縣、慶元縣以及泰順縣的相關單位負責人分別進行了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履約實踐匯報。就下一步工作推進,大會希望,未來兩省四市七縣能夠進一步加強對接、協調並進,在經費保障上加大投入,在數據檔案上不斷健全,在扶持傳習上擴大傳承,在宣傳展示上拓展傳播,以更多更好的舉措補齊短板、增進實效,切實凝聚起兩省四市七縣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另外,作為「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研討會的活動之一,昨天(12月1日) 下午,浙閩兩省四市七縣的非遺管理部門、保護機構,全國專家學者和非遺傳承人,到泗溪鎮開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活態實踐現場考察活動。
專家組一行來到北澗橋修復現場,近距離參觀木拱廊橋修復過程。此次北澗橋修復內容包括加固橋臺駁岸,糾正扭曲梁架,修繕橋面廊屋等五個部分。同時,以「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的原則,制定古廊橋的科學修繕保護方案,儘可能完整的保存文物的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保留文物建築的歷史價值。
在非遺體驗館觀看了紀錄片《廊橋築夢》後,專家組表示深受感動,並向在座的廊橋修復者和親歷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專家們還參觀了33座不同風格、不同造型的古廊橋模型,體驗傳承人營造廊橋的各個環節。
走訪中,泰順傳統地道的非遺小吃、履約實踐回顧圖片展、碇步龍和馬燈等非遺項目都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家組表示,泰順廊橋修復作為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在充分認識和尊重廊橋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基礎上,嚴格遵循了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原則,對其他文物遺產保護工作起到示範引領的作用。希望泰順以此次廊橋修復為契機,加快推進廊橋申遺步伐,真正把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好、傳承好,真正把泰順廊橋金名片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