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謹記老祖宗的忠告才能越過越順

2021-01-13 一個人的愜意旅行

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謹記老祖宗的忠告才能越過越順!

在我國古老悠久的文化中,有這麼幾種文化堪稱經典,那就是諺語和俗語。這些語言便是人們從日復日一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吸取經驗總結出來的話糙理不糙的道理。在當今社會經過各種詩詞歌賦薰陶的我們,聽到它們難免有些俗氣,但還是經常能給人們許許多多正確的指引和勸告,幫助人們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少走彎路。

光陰如水,人生如夢。人至四十日已過午,白駒過隙,驀然回首,鬢角的斑白早已悄然滋生,無言地流露著人生腳步跨進了中年行列。對於每個人而言,此時生命經過了四十年的漂泊後,正在步入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水嶺,正所謂「人至四十,陽氣過半」,四十歲後以後,身體各方面機能逐漸衰退,精力再沒有往日那樣充沛,更應懂得療養身體。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時光流逝,歲月催人老,四十載的歲月磨礪,成就了「不惑」的本領。而所謂「不惑」,就是經過歲月的積累,保持聰明與睿智的頭腦,但能力與經驗成長的同時,年齡也在不斷遞增,因此,人過四十, 切記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再多的名利加身,都不如一個健康的身體!

所以這次要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是一句勸告中年男人的良言:「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到底指的是哪三不喝,哪三不去呢?這「三不喝」說來也很好理解,就是不喝醉酒,不喝灌酒,不喝不敬酒。

1. 不喝不敬酒

按照字面意思來說就是不敬之酒,這類酒指的是不尊重人敬的酒不喝,在酒桌上不是什麼酒都要喝的,這種人一般人品都很差,那麼酒品也好不到哪裡,這種人不用給他們留面子,如果喝了他們敬的酒,還可能遭到別人的嘲笑。

2. 不喝醉酒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喝酒其實是難以避免的一件事,在年輕的時候還可以偶爾放縱輕狂一下,和幾個好朋友喝得大醉一場來一解青春的憂愁和迷茫。但是當我們四十歲之後,很多人都會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如果這時候再隨意喝醉酒的話,首先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大不如以前,此時我們已不再年輕,喝酒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喝醉,喝醉一次幾天都是難受得,其二是對家庭的傷害,一個經常喝醉酒的男子無疑會因此傷害到於妻子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3. 不喝急酒

顧名思義,喝得快且急的酒即為急酒。比如有些人喝酒,總喜歡逞一時之能,強行與人拼酒不計後果,所以甭管你有多大酒量,如此推杯換盞,一來二去,肯定喝的爛醉如泥。因此,這樣喝酒顯然不對,本來促進感情的場合,最後卻以如此收場,難道不是有違初衷?

而這俗語中的「三不去」指的是不去是非之地,賭博之地,風花雪月之地,是為了讓人不惹是非,潔身自好,修身養性。

1. 是非之地不去

是非之地顧名思義就是容易惹上麻煩事的地方,是很不安全的,是很容易惹禍上身,為了避免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請遠離是非之地,因為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還會招惹麻煩。

2. 賭博之地不能去

因為賭博造成家庭破裂,妻離子散的例子那是數不勝數,賭博是會上癮的,那是一個無底洞,十賭九輸。一旦賭博上癮,縱使有萬貫家財,也是不夠輸的。很有可能造成家破人亡的後果,人到四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這時候被毀的不只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

3. 風花雪月之地不能去

人到四十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事業和家庭都已經穩定。如果去了風花雪月之地,這樣很容易導致家庭破裂,不僅影響了家庭,事業上也會受到損失,對孩子也會造成非常大的不好的影響。

了解了這句俗語,大家對於「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這句俗語,還有何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美圖源於網絡,感謝美圖

編輯文本由「我只想平平淡淡的」原創,歡迎點讚評論。

相關焦點

  • 「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這有何講究?「三」分別指什麼?
    這些民間俗語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農業生產,有家庭成長,有夫妻感情,有財氣運氣,幾乎天下萬象無所不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幾句關於男人生活保養方面的民間俗語,叫做「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這句話有什麼講究呢?「三」分別指什麼?小編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個男人到了40歲,是他人生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 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是什麼意思?早懂早受益
    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是什麼意思?早懂早受益文/江南煙雨夜行人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最長的也不超過一二百年,但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總結卻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流傳千年。中國悠悠歷史長河中,許多人的許多智慧,化為文字和語言,流傳下來,最終匯集成一個成語、俗語、歇後語。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聽到一些俗語,比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直白地告訴你,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老祖宗的忠告,70後值得一看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老祖宗的忠告,70後值得一看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四十歲正是不惑的年齡,農村俗語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作為老祖宗的忠告留存到現在,70後的朋友值得一看。誰都年輕過,在那些青春歲月裡,曾經懷揣著夢想與熱情的少年走到了現在變成油膩大叔,這是歲月和生活的使然,我們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如孔聖人所說,四十而不惑,但是到了不惑之年的男人真的能夠看透、看淡所有事情嗎?
  • 老祖宗忠告:人到四十,身上有這兩個跡象,往往是發達的徵兆
    看看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是如何看待其中的真理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人認為多讀書可定是沒有錯法的,同時讀書也是對提升我們自身素養的提升。同時古人認為,人到四十,如果身上有著兩個方面的改變,就有可能要發達了,看看你有沒有?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尤其是冷不丁地說出一句具有哲理的俗語,更是豐富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現在想來依舊非常的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逐漸變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也是因為不同的年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的不同所導致。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由此可見,只有從古人的人生經驗當中汲取營養,才能夠總結成敗得失,避免重蹈覆轍!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
  • 俗語「人到中年,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老祖宗的話要謹記於心!
    人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選擇,你做出來的選擇,決定著你接下來的路,走的是平坦又或者是崎嶇。人到中年是一個很艱難的階段,我們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但是他們的人生大事,仍然需要我們為之操心。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老去,需要我們不時的陪伴,生怕他們照顧不好自己。
  • 俗語:「男怕三搖頭,女怕闊步走」,有道理嗎?老祖宗的忠告
    導讀:相信很多人對於俗語並不陌生,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廣大群眾,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可能會經常聽到,或者用到各類的俗語和諺語。相比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官方語言,俗語具有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因此才能夠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
  • 老祖宗對後世的忠告
    但是對一些傳統文化,卻早已失去了興趣,這其實有一點讓人無法理解。 畢竟能夠從古代社會流傳至今的文化,必定是洗盡鉛華的經典之作。比如俗語,就是來源於老百姓生活中的精華,因為幾乎每一句俗語都是生活百態的寫照。 俗語「窮不走難,富不去敗」,就是老祖宗們對後世的忠告。對於在這方面有一些欠缺的朋友來說,可以多關注一些類似的俗語。
  • 「人過四十,富不管2人,窮不管2事」,教你看透人性中年人要謹記
    「人過四十,富不論2人,窮不論2事」,教你看透人性中年人要謹記對七零後來說,往常剛好是處在「40不惑」的年齡。在鄉村裡,七零後們都根本上在外面打拼,極少有留下來鄉村耕田種地的了,而在城市裡也主要是在一些工地幹一些膂力活,能夠說當今農民工隊伍中,七零後是主力軍。
  • 「酒有三不喝,親有三不走」,老祖宗的人生智慧,讓你不得不服
    在古書之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學習的生活智慧,但是現代人明顯是不感興趣,更沉迷於網路遊戲或者小說,但是那些俗語諺語能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一定是有他的意義的,所以大家還是要多看多學,有些智慧,讓自己終身受益。如今天我們說的這句「酒有三不喝,親有三不走」。
  • 俗話說「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年輕人不在乎,有沒有道理?
    在《俗語》一書中,我們能見識到俗語的魅力,它集合了老祖宗們的智慧,雖然看似不入流,但其道理卻是有理有據的。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那麼你知道老祖宗說的是哪三樣嗎?謹記這句話,對你大有幫助。先來說說「飯有三不吃」吧,這第一種飯,就是指白飯,這裡的白飯指的是不勞而獲的事物。天上掉餡餅,對許多人來講,都是一件美事。但是餡餅很有可能就是陷阱,有的人們就是利用你喜歡貪小便宜的心態來誘你上當的,人都是有私心的,沒有人無緣無故的對你好。
  • 俗語:「腿軟同房,自取滅亡」,啥意思?牢記老祖宗的忠告
    中華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和智慧,而其中有一部分是「俗語」,說到俗語,如今已經被很多人所忽視,在很多人看來,那些所謂的俗語已經過時,甚至顯得很陳舊。然而,許多人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常以健康換取財富,認為自己的年輕身體好,可以揮霍自己的身體。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很多人平時不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會損害自己的身體,最後悔之晚矣!俗話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這是什麼意思?記住古人的忠告!
  • 俗語:「有茶有酒多兄弟」,後面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忠告需謹記
    比如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從字面上,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古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忠告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俗語「有茶有酒多兄弟」,這句話比喻反覆無常的小人之心,說明品質不好的人表裡不一,容易變化,不可與這種人深交。
  • 《易經》:一個家庭,記住這3句增幅口訣,日子越過越順
    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之類的,其實要想看待一件事物是否正確,我們則需要摘掉有色眼鏡去認真看待,才能真正的了解它。《易經》:一個家庭,想日子越過越順,這3句增幅口訣不要忘記《易經》不單單是只有算命佔卜之道,其中為人處世,以及人的一生中有著的所有事情,都能夠在《易經》中找到答案。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說得很對!
    人應當學會在正確的時間,知道做正確的事情,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俗語就與之有關,這句俗語就是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在與農村老人交談時,你會發現他們經常會將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這句俗語掛在嘴邊,看到這句俗語的時候,許多人或許會想歪,其實它所表述的真正含義,是三十歲的男人與四十歲的男人,在事業上要具備的不同表現。在我們的老祖宗看來,狼是一種兇猛貪婪的野獸,與狼有關的成語也多半都含貶義,例如成語狼狽為奸。
  • 「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啥意思?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益終身
    引言俗語現在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些俗語貼近我們的生活,通俗易懂。這樣的俗語往往來自於生活,是祖先在生活中以積累起來的經驗形成的,可以告誡後人的話。在很多時候,俗語都是起了告誡、警醒的作用,用很少的字數來表示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因此,有些俗語需要通過解析,才可以被人們明白其中的深意。有這麼一句俗語「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就需要通過解析才可以明白是什麼樣的飯不能吃,什麼樣的酒不能喝。
  • 老祖宗的智慧:「人到四十,莫管2事,人到五十,莫管2人」
    在古人看來,三十而立與五十知天命同樣的重要,在這方面,老祖宗有著自己獨特的智慧,所以老祖宗留下這樣的一句話:"人到四十,莫管2事,人到五十,莫管2人」老祖宗的智慧:「人到四十,莫管2事,人到五十,莫管2人」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對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
  • 《易經》:一個家庭,想日子越過越順,這3句口訣不要忘記
    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之類的,其實要想看待一件事物是否正確,我們則需要摘掉有色眼鏡去認真看待,才能真正的了解它。《易經》:一個家庭,想日子越過越順,這3句增幅口訣不要忘記《易經》不單單是只有算命佔卜之道,其中為人處世,以及人的一生中有著的所有事情,都能夠在《易經》中找到答案。
  • 老祖宗:一個家庭衰敗的開始,往往有這3個暗示,希望你家都沒有
    那些流傳至今的典籍,保留了老祖宗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五十,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一言一行更應當謹小慎微,否則前半生辛苦建立的一切,都可能毀於一旦,甚至自己都晚節不保。南懷瑾大師說過:「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