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1870年8月22日)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大案,新任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督署衙門口被刺客張汶祥用利刃刺入右脅,次日隕命。
此案牽連甚廣,但最終草草了事,故後人將刺馬一案列為晚清歷史上四大奇案之首。
2007年12月,一部以刺馬案為故事背景的電影《投名狀》上映,這部由陳可辛指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大型男主演的歷史大片橫掃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八個大獎,李連杰也憑藉龐青雲一角獲得最佳男主角。
早在《投名狀》之前,導演張徹就導演過一部經典之作,片名就叫《刺馬》,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同《投名狀》一樣,該片橫掃了第1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陳可辛原打算繼續沿用《刺馬》片名,然則媒體總是指本片是重拍舊版邵氏《刺馬》,為避免混淆,才決定正式改名為《投名狀》。
主角也從馬新貽、張汶祥、黃縱變成了龐青雲、趙二虎和姜午陽。
在《投名狀》中龐青雲本就是清軍將領,因同僚見死不救,混戰中他伏地裝死才倖免於難,後與趙二虎、姜午陽納投名狀,結為異性兄弟,帶領108鄉鄰投靠清軍,因戰功平步青雲直至兩江總督。
最終卻被三弟姜午陽手待利刃斃於督署衙門前,連帶著他的滿腔抱負一同被掃進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生逢亂世,龐青雲的開局卻可以說是順利,雖然影片伊始他兵敗裝死,但隨即結識了趙二虎、姜午陽,兄弟二人助他東山再起。
龐青雲本可以憑藉他們的鼎力相助大展抱負,可最終兄弟三人反目成仇,投名狀也一語成讖。
今天小編就來分析下龐青雲是如何將一副好牌打爛讓自己陷入了萬難絕境。
不教而誅是為虐,見勢立威寒人心
龐青雲帶領山字營攻陷城池後,何魁進城接防說道:讓弟兄們逍遙三天,搶錢,搶糧,搶地盤。
對於這樣的提議,當時龐青雲並沒有反駁,山字營進城之後也是照例如此。
可是轉眼之間龐青雲碰上兩個姦淫民女的士兵,就召集眾人將他們二人就地正法。
趙二虎上前阻攔想要救下二人性命,但龐青雲用了一堆的大道理堵住了二虎的嘴。
軍紀嚴明,不欺辱百姓固然是好的,但錯就錯在不應該不教而誅。
如果說進城之前,龐青雲已經下令,進城之後不得燒殺掠奪,不得欺辱百姓,那兩小兵的行為就是違反軍令,其罪當誅。
可關鍵是龐青雲並沒有下過這樣的軍令,除了兩小兵之外,其它的山字營軍士同樣在搜刮金銀珠寶。
因為在所有人看來,他們的行為是得到龐青雲默許的,沒有人會去思考這樣的行為到底正不正義,也沒有人會在乎這樣的行為正不正義。
龐青雲的一反常態讓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儘管其中有人不乏同二虎一樣的心態,但是面對血淋林的人頭,眾人還是選擇了沉默。
龐青雲殺人立威,雖然在山字營樹立了絕對的威信,但也寒了眾人的心。
蘇州殺降:兵不厭詐還是背信棄義
山字營兵圍蘇州城長達九月有餘,無論對於城外的山字營還是城內的太平軍來說都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
趙二虎隻身獨闖龍潭,以保全城中將士為由說動天王投降,蘇州城隨即被龐青雲的山字營接管。
可是龐青雲並沒有遵從趙二虎與太平軍先前達成的協議,而是關上城門命令士卒將城下的降軍屠戮殆盡。
難道真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降軍的問題嗎?
降軍已經放下了兵器,生死都由龐青雲決定,龐青雲完全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待他們,將他們分而化之。
龐青雲寧願背信棄義也要除掉他們,這背後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
眾所周知,蘇州城是趙二虎憑一己之力攻下來的,隨著蘇州戰役的勝利,他在山字營中的威信也空前高漲。
這是龐青雲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要讓所有人明白山字營只有一個大哥,就是他龐青雲,其它任何人說過的話,許下的承諾沒有他龐青雲點頭都是妄言。
自斷臂膀,殺二虎,交兵權
因為蘇州殺降的事情,讓趙二虎明白他和龐青雲根本不是一路人,所以趙二虎帶著一幫人想要回鄉。
龐青雲攔住他,希望他幫助自己攻下南京。趙二虎顧念兄弟之情,遂答應了龐青雲的央求。
南京城攻破之後,趙二虎私分城中軍餉,犯了朝廷大忌,至此趙二虎和龐青雲徹底分道揚鑣。
龐青雲進京面聖,朝廷表面上嘉獎他破城有功,實際上是想趁機架空龐青雲的兵權。
盛世軍權是催命符,可亂世之中軍權就是一道保命符。再者狄公和陳公旁敲側擊,龐青雲表示山字營帶頭裁軍,無異於自斷臂膀。
回到南京後,龐青雲違背了當初他們三人納投名狀時立下的重誓,用計射殺了趙二虎。
趙二虎至死都還在擔心何魁會對龐青雲不利,萬不會想到是大哥龐青雲想要致自已於死地。
龐青雲榮升兩江總督後,正式脫離了軍隊,將兵權交了出去。
可是一隻沒有爪的鷹無論他飛的多高,他的那些天敵再也不會懼怕於他。
總結:
用龐青雲自己的話說,他這一生如履薄冰,看似每走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即使這樣也難逃悲慘的命運。
如果當初他沒有見勢立威,沒有蘇州殺降,沒有射殺二虎,交出兵權,或許他還有一線生機。
他心中的抱負雖是為了天下大義,但他又脫離不了迂腐的君臣之道,他忠的不是天下,而是他的大清,這才是龐青雲最可悲之處。
三哥編輯部;三哥
@原創 文章著作權:侃劇三哥
歡迎關注侃劇三哥,和三哥一起侃劇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