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三觀不同,怎麼做兄弟?

2020-12-23 壹默瞭然

文 | 壹默瞭然

01

電影《投名狀》由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人主演,塑造了亂世三兄弟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結義,從一百多人的草莽翻身做了正規軍,最後卻兄弟反目的故事。

「投名狀」這個定義來自《水滸傳》,林衝投奔梁山結義,被要求殺人表忠心。劇中,三兄弟立下「投名狀」,各殺掉一個陌生人以示誠心。

從此,「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也就是說,兄弟的命就是自己的命,亂兄弟者皆可殺。

然而,這個電影並不是講述兄弟情堅不可摧的故事。

龐青雲和趙二虎他們,一邊是沒落軍官,一邊是底層土匪,在三觀上有著根本的對立,壓根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龐青雲想做封疆大吏,以大局為重;趙二虎只想老鄉和兄弟,以義氣為先。兩種觀念的對抗,兄弟情脆弱的不堪一擊

而姜午陽一開始和趙二虎一樣,後來慢慢受龐青雲影響,成了龐趙二人的結合體不斷搖擺,最終發生衝突,導致悲劇。

我們先從大哥龐青雲說起。

02

龐青云: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

龐青雲這個名字,暗示他是個胸懷大志,追求高官厚祿的人。

一個漢籍出身的武將,靠軍功一步步爬上來。可惜朝中無人,被同僚出賣當了炮灰,所帶軍隊無一生還,自己靠裝死躲過一劫,淪為一介流民。

在清末這樣一個混亂的年代,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人們唯一想的就是怎麼吃飽肚子活下去。

龐青云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鼓動趙二虎他們投軍;為了得到二虎的信任,納了投名狀。

然而,他的心思,趙二虎和姜午陽是看不透的。

龐青雲雖然英勇善戰,智勇雙全,但他殘忍狡詐,利慾薰心。他和趙二虎的主要矛盾,歸根結底都是三觀差異造成的。

具體表現在三次衝突上。

第一次衝突,兩名進城士兵欺凌民女,龐青雲要嚴肅軍紀,處死這兩名兄弟。

趙二虎勸龐青雲說,「進城搶三天,這是規矩。」那時打戰的口號是,「搶錢搶糧搶娘們」。

龐青雲堅持己見,最終姜午陽把他們殺了。

第二次是,趙二虎招降蘇州4000名太平軍,承諾要讓降軍活。因軍糧不夠,龐青雲要坑殺降兵,與趙二虎發生了強烈衝突。

龐青雲認為「兵不厭詐」,而趙二虎認為「人無信就是畜生」,而這時姜午陽只會說:「大哥說得對」。

失信於人的趙二虎與龐青雲決裂,要帶著家鄉子弟兵回家,龐青雲跪地挽留,才免了一場禍事。

第三次衝突,趙二虎在南京私分軍餉,犯下大忌。一山不容二虎,最終導致龐青雲對他起了殺心。

龐青雲,是三兄弟中最複雜的人。他既想飛黃騰達,又在乎百姓生死,他重情重義,又趕盡殺絕。

在攻下南京城後,他向慈禧請求減免江蘇百姓三年的賦稅。在他看來,讓百姓安居樂業,解決這亂世,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是讓趙二虎死。

他對趙二虎無情,但對姜午陽有義,面對揮刀砍來的姜午陽,他始終下不了殺手。

電影中有個情節,龐青雲接受太后賞賜並決定殺掉趙二虎時,路過一片冰面。下屬提醒他冰太薄不要走過去,但是龐青雲停留片刻,說了一句發自肺腑的話,「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

龐青雲以為只要爬到高位,便可以造福一方,為了這個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他不懂,對慈禧來說他終究是個外人,連上賭桌的資格都沒有。

所謂「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所以,龐青雲最終沒能走過那片薄冰。

03

趙二虎:兄弟第一,吃了沒文化的虧

趙二虎是個粗人,重情重義。開頭他就對龐青雲說:「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這年頭沒有兄弟,活不下去。」

他沒什麼遠大理想,只想讓村裡人吃一頓飽飯,帶全村人過上好日子是他的終極目標。

趙二虎善良忠誠,是個大丈夫,他只知道兄弟情分,可惜他不懂,當野心佔上風時,兄弟感情不過是為了實現目標的棋子。

在趙二虎心中,龐青雲救了他的命,結拜了兄弟,就永遠是他的大哥。他可以為龐青雲殺人,為龐青雲犧牲自己,最後被龐青雲暗殺,致死還念念不忘大哥的安危。

趙二虎除了情義,其它一概不知,還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他捨命救出了童年的青梅竹馬,卻不知學了琴棋書畫的蓮生心變了,她渴望富貴的生活,不想回山村受窮了。

還有,趙二虎的道德是建立在血統關係上的,他的感情僅限於親人,除了不能殺老鄉外,可以殺任何人。

納投名狀時殺陌生人是眼睛也不眨一下的,受他影響的姜午陽見到龐青雲的靴子好看,一刀就砍過去,是典型的土匪思維。

第一次看到劉德華演這麼虎頭虎腦的角色,趙二虎,真的很虎。

04

姜午陽:翻版龐青雲,只認自己的理

姜午陽本是趙二虎的小弟,單純耿直,忠心不二。後來變成龐青雲的翻版,又是非不分,助紂為虐。

他信奉投名狀法則,以為納了投名狀,就是自己弟兄。他不懂,龐青雲根本不相信這套,這種民間規則約束不了他。

他很聰明,從龐青雲身上學到了打蛇打七分,擒賊先擒王這個理,之後姜午陽開始崇拜龐青雲。

當大哥二哥發生矛盾,姜午陽在理性上支持大哥,感性上支持二哥,成了兩人的潤滑劑。

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是,「大哥是對的。」他殺了欺凌民女的兄弟,下令放箭屠城,阻止二哥回家,因為他相信大哥是對的,大哥是他的希望。

雖然他深受龐青雲影響,但他沒有改變愚昧和依賴的本性。他不了解龐青雲殺趙二虎的真正用意,卻本能地以為龐青雲殺趙二虎是為了蓮生。為了兄弟和睦,他殺了蓮生,因為「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要說這裡邊的兄弟情,姜午陽跟趙二虎是最真誠的,他們可以為對方犧牲。

因為蘇州的事,二虎再也不跟姜午陽說話。但每次二虎受到傷害時,第一個站出來的就是姜午陽,「誰動我二哥,我跟他拼了」。

最後姜午陽為了給二哥報仇,真的去跟龐青雲拼了,因為「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

姜午陽認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做了就是對的,就是理。但這只是他自己的理而已,最後,成了替罪羊。

05

蓮生:兄弟糾葛的犧牲品

徐靜蕾扮演的二嫂蓮生,是兄弟矛盾升級的推動者,是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女子。

她7歲被賣到揚州,從小被教導琴棋書畫,見過一定世面。15歲那年,被趙二虎救出來跟著他落草為寇。

她心地比較善良,覺得趙二虎是個好人,會為他流淚。可是好人不等於愛人,趙二虎不識字,只知道打打殺殺,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她很難對趙二虎付出真心。

蓮生不甘於這種朝不保夕的日子,她想擺脫這種命運,曾經幾次出逃。但她不知道能去哪裡,每次都回來了。

龐青雲的出現,讓蓮生看到了希望,二人發生了情愫,龐青雲答應日後娶她。但她又不能忘記趙二虎對自己的恩情,內心處在矛盾之中。

後來,龐青雲終於成了封疆大吏,榮華富貴似乎唾手可得。

就在這時,姜午陽認為她是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認為殺了她就能救二哥,於是跑去殺蓮生。

蓮生臨死前說,「我都十幾年沒見過這麼好看的紗簾了……明年我還要掛紅色的……」,這就是她嚮往的生活。

她只是想過上好日子罷了,期盼多年,眼見夢想觸手可及,就這麼破碎了。

06

《投名狀》全程講的都是一個悲劇故事,看完讓人感覺心涼。

趙二虎是龐青雲飛黃騰達的犧牲品,蓮生是兄弟糾葛的犧牲品,龐青雲成為安撫叛亂、排除異己的犧牲品,而姜午陽成為替罪羊。

投名狀法則中「生不同生,死必同死」的兄弟情,事實上是有前提的:當目標一致時,兄弟三人可以同仇敵愾;而當目標不同時,就成了你死我活。

所謂投名狀,只能約束信奉它的人,對於不相信的人來說,只不過是一紙空言。

· END ·

作者:壹默瞭然,文字裡詩意,煙火中成長。喜歡用電影解說世間百態,希望寫的文章有人喜歡。

相關焦點

  • 兄弟結義,要各殺一個外人以示忠誠,劉關張桃園結義為何不用納投名狀?
    不同時期對投名狀有不同解釋,但不管怎麼看,投名狀都是江湖中最靠不住的東西,僅就筆者所知,這投名狀就曾斷送了一位梁山之主和一位兩江總督的性命,所以桃園結義的時候,劉備關羽張飛並沒有納投名狀,他們是備下烏牛白馬焚香再拜而念誓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 宋江:拿兄弟生命作投名狀的官迷
    他始終愛憎分明,淡泊名利,重情重義,沒有宋江的功利心,只求在梁山上安安穩穩地跟兄弟們在一起。相反,我是非常不喜歡宋江這個人物,在我看來,宋江一沒有才能,二沒有武功,就是因為曾經在衙門裡當過差,仗義疏財,對朋友好點,就做梁山之主嗎?梁山老主天王晁蓋早就看透了宋江,所以才說誰殺了史文恭誰就是梁山之主。
  • 我們本是兄弟,為何成為了死敵?《投名狀》的晚清戰場兄弟情
    2007年,根據晚清刺馬案改編的國產電影《投名狀》上映,裡面的三個主角為了生存下去,納了投名狀,成為了異姓兄弟。可是這三個異姓兄弟的結局,不僅沒有劉關張那樣悲惋卻被後人推崇,反而自相殘殺!這其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岔子?又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三個曾經戰場上過命的兄弟反目成仇互相傷害?《投名狀》的背景是晚清時期,在那個活著比死更困難的年代,太平天國運動在全國風起雲湧。
  • 投名狀(1469)
    投名狀,是指一個人在進入綠林時,必須籤署的一份生死契約,有了投名狀,便落草為寇了。古人活不下去,上山當土匪,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和不背叛,就先隨便殺個人,將人頭獻上,表示自己也有人命在身,不會背叛。第一次遇到這個名詞,是看水滸傳,林衝一生命犯投名狀,有時候因為它,倒黴的要死,有時候很有豪氣,真的是成也投名狀,敗也投名狀。
  • 「投名狀」「生死狀」「軍令狀」,古代3大狀,哪個約束度更高?
    那麼,「軍令狀」「投名狀」「生死狀」,古代3大狀哪個更要人命呢?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和運用的呢?今天,作者詳細為大家解答一下!投名狀談及投名狀,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林衝上梁山,白衣秀士王倫百般刁難,最後讓林衝下山殺一個人立了投名狀,才可以入夥。
  • 《投名狀》不是《刺馬》!強大的歷史戰爭片,刪減版殺掉了靈魂
    或許《投名狀》是一出這樣的電影,所有的盼望都被堵住,一切的良善都被踐踏,真是極度悲觀的故事。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託,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依。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 《投名狀》寧願說龐青雲是好人,也不會認可趙姜二人是好人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投名狀》,電影的主人公龐青雲,他千算萬算算錯了一點。他其實壓根就不信投名狀,也就是說他壓根不信什麼兄弟承諾,情義這玩意。所以需要提一下,電影院和網上的投名狀是閹割版,很多人看閹割版確實被誤導了自己的認識,建議看原版。與原版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一,搶錢搶糧搶娘們這句口號給改成了搶錢搶糧搶地盤,這點兒影響不大。主要被刪了兩段,第一段開頭,姜武陽被凌遲處死,足足演了五分鐘,很震撼很殘酷,所以慘遭和諧,導致看了閹割版的有些人還以為姜武陽最後沒死,他是最後的贏家。
  • 從《投名狀》中學到的真理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
    我們看電影《投名狀》的時候,你說想要讓自己心中平靜下來,那是不可能的,龐青雲作為一名已經落魄了的清軍將領,他在遇到了趙二虎和姜午陽之後,他決定利用這兩個人所擁有的那微小的力量,給自己的未來修橋補路,好走上自己的官方大道。而趙二虎和姜午陽這兩個土匪頭子,也受夠了在夾縫中生存,於是決定給自己找一條出路。
  • 投名狀的原型?晚清四大迷案之一的刺馬案至今未水落石出!安以諾1
    不同的是雖然其他三起案件也複雜難辯但終究水落石出,唯有「刺馬案」不但沒有令人信服的公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版本越來越多,真想也越來越撲朔迷離。今有龐青雲、趙二虎、姜武陽納名投狀、結兄弟義,死生相託、生死相救,禍福相依、患難相扶。「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天地作證,以此為盟,有違此誓,天地誅之。」
  • 《投名狀》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古裝大片,李連杰演技之巔峰
    刺馬成為懸案的關鍵,就是湘系的鬥爭,並非簡單的兄弟因為女人反目.   但思維簡單的民間,自然就會有好事者傳播八卦,從此一個狗血兄弟三人行與三角戀的故事誕生,民間有平江不肖生小說流傳,京劇中就有刺馬的劇目.
  • 人們總說三觀不合,到底什麼是三觀?
    人們總說三觀不合,到底什麼是三觀?個人感覺廣義上的三觀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狹義上的三觀為:對人,對事,對金錢的態度!三觀不合真的很難做朋友,因為思想、態度和認知都不一樣,理解問題都不在一個頻率上,你說東對方理解成西,為人處世原則和看法都不同,連相互交流都是問題,還怎麼做朋友!總的來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三觀不合,別瞎湊合。
  • 《投名狀》:龐青雲是如何一步步做死,將一手好牌徹底打爛的
    投名狀劇照2007年12月,一部以刺馬案為故事背景的電影《投名狀》上映,這部由陳可辛指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大型男主演的歷史大片橫掃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八個大獎早在《投名狀》之前,導演張徹就導演過一部經典之作,片名就叫《刺馬》,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同《投名狀》一樣,該片橫掃了第1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 《投名狀》影評,兩種價值觀念的對抗,兄弟情脆弱的不堪一擊
    《投名狀》是由陳可辛執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動作片,於2007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2008年,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杰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怎麼樣「兄弟」感情才會長久,做好這3點
    「兄弟」在這個社會最普片的產物,唐伯虎點秋香裡的兄弟是用來出賣的,投名狀裡的兄弟最後是用來掙地位的!哪要怎麼做「兄弟」感情才長久呢?做好這3點保證沒錯。第一、不要和兄弟借錢雖然說兄弟之間有困難要相互幫助,但是有些人打著兄弟的名字確行著雞鳴狗盜的事,借錢最考驗一個人的人品的。有的人表面和你稱兄道弟的,但是跟你借錢是早有預謀的,本來就不打算還,借的時候說得天花亂墜的你更他爹似的。
  • 因為三觀不同
    不是同一輩人,三觀就有不同。也是在所難免,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家常便飯。即使同一輩人,三觀也有差異。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有天壤之別。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導致了三觀也會有所區別。對於同一樣事物的看法就會大相逕庭,其實並無好壞與對錯之分。
  • 「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最近常聽到這樣一個詞,三觀不同。尤其是在網絡上,很多人在評價一件事的時候都喜歡加入「三觀」這兩個字,也不管這件事跟三觀有沒有關係,先把三觀掛上去,這一條評論似乎一瞬間就變得高大上了許多。所以我看到了一個離譜的言論,一個女生在一段視頻中自述道,「我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我永遠也不會找一個初中畢業學歷的人做另一半,因為我們的三觀註定不同」,說完瀟灑轉身,彈幕也紛紛為她的態度點讚,隨後還有人在下面留言評論,「在十層樓看到的風景,是二層樓這輩子也看不到的。」
  • 利益捆綁——看水滸投名狀背後的權謀意義
    水滸中,上梁山,要收門票的的,這就是投名狀。林衝上梁山,儘管有柴大官人的介紹信,但是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最終林衝也沒有交投名狀。縱觀整個梁山,後來也沒有誰交過投名狀。但是我們如果理解了投名狀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了,其實每個人不同意義上都繳納了投名狀。投名狀的意義,就是基於利益的捆綁。1、被斷後路的投名狀。
  • 大家都看過《投名狀》,但是你知道歷史上的龐青雲麼?
    龐青雲是2007年上映的港產電影《投名狀》中的主要人物,由 李連杰出演。龐青雲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性格複雜的清軍將領,後來與結義兄弟反目被殺死。2008年,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杰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英超首輪之投名狀
    新入夥先交投名狀,以往都是些非法組織的規矩,其實在足球隊裡投名狀也很重要,外來者新加入球隊的前幾場拿不出良好的表現就很難獲得教練的重用及隊友的尊重,作為球場上的老江湖,威廉當然明白規矩,所以在代表阿森納客場對陣富勒姆的英超首場比賽中就使出了洪荒之力,本場槍手的三個進球全部都有威廉的參與,第一個算無心插柳
  • 《投名狀》:蘇州殺降引發兄弟相爭,最終殺死趙二虎的,是他自己
    《投名狀》是部不錯的電影。導演陳可辛,幾大主演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都演技在線,尤其李連杰把主角龐青雲演繹得入木三分,香港金像獎影帝也是對他最好的褒獎。大概是主演們演技太好吧,雖然早知這片子是在刺馬案框架上改變的,看完還是有點沉重,義結金蘭的三兄弟落得如此結局,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