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個月,為什么子月是十一月而不是正月呢?

2021-01-07 李雪展家常事

這件事,簡單地說——

第一,「十二地支」,被古人與天上的「十二次」相對應了。

第二,古人,以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確定「四時」和「月份」。

第三,如果把「農曆」春天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那就恰好北鬥鬥柄指向「十二辰」的「寅」辰了。

古人,把太陽一升一落稱為「日」,甲骨文的「日」,就是太陽的象形。

古人,又把月亮一朔一望稱為「月」,甲骨文的「月」,是月亮的象形。

殷商之人,用「年」或「歲」表示「一年」的時間。但甲骨文的「年」和「歲」,與天文和日月星辰無關。「年」,象人負禾之形;「歲」,象農具之形——可知,那時人們的「年」或「歲」,是從農業生產周期轉借而來。

說是「轉借而來」,因為至少比成湯建商還早3000年以上的時候,也就是距今6500年以前,中國先民已經基本掌握了太陽視運動周期的規律。

那個時候,人們已懂得「立表測影」,已可準確測量「子午線」。

也就是說,在大約距今6500年前,中國的古人已經有了「太陽回歸年」的概念。

雖然以「太陽回歸」為「年」,但「紀年」是個難題。

古人還是從更便於觀測的夜間「星辰」入手——即「恆星周期」。

於是,「木星」被發現了——「木星」從某顆恆星出發,十二年之後,它又會回到這顆恆星附近。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有了「歲星紀年」法。

為了記錄「歲星」在十二年中的「行程」,古人為它設立了十二個「驛站」,起了十二個名字,總稱為「十二次」。

「歲星」,每年,都會在一個具體的「次」中,等於「木星」每年在天空中移動30度,十二年恰好「行走」一周天,360度。

「歲星」十二年裡依次行走「十二次」,「十二次」,各有其名。

它們分別是——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問題是,被稱為「歲星」的木星,在天空中自西向東運行。這與太陽以及其他恆星自東向西運行恰恰相反,無疑給觀測帶來了很大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古人假想了一顆在地上運行的「太歲星」,並且把運用於地的「十二地支」搬到了天上——由東向西,將天空平分分十二等份——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份都分到了一個「地支」,稱為「十二辰」。

靠假想的「太歲星」紀年,叫「太歲紀年」法。

這種方法,是比照「歲星紀年」法創立的。好處是便於脫離對「歲星」的觀測而直接紀年。

但是,「十二地支」,是古人用於地上「分野」的。為了不至於「天地混淆」,後來又為「太歲紀年」起了十二個很彆扭的名字——

《爾雅.釋天》云:「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成曰茂,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然後,應該是因為「太歲紀年」是「歲陰年」,於是又按「十天幹」,起了十個「歲陽」名稱,表示「歲陽年」。

《爾雅.釋天》云:「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日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史記.曆書》所說「歲陽」十名有不同,但不管怎樣,在紀年上,可以使「甲乙丙丁……」可以和「子醜寅卯……」相配,且六十年一甲子了。

實際上,上古先民觀測天象,最早關注的是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位於天空「北極」,也就是正中位置,不但明亮而且似乎「恆定不動」,當然,「鬥杓」,即「鬥柄」所指方向一直在穩定變換。

古人空間上確定「四方」,是根據北鬥鬥柄所指方向確定的;「四時」,也是根據北鬥的變換確定的。

漢初的《鶡冠子》之《環流篇》云:「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人通過北鬥,把「時空」統一了起來。

一年中包含十二個月,北鬥鬥柄也可以明確地指示出來。這就是北鬥鬥柄所指向「十二辰」中的哪個「辰」。

古代,稱此為「鬥建」。

《漢書.律曆志》曰:「鬥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比如,鬥柄指「寅」,稱「建寅之月」;鬥柄指卯,稱「建卯之月」,以此類推。

至於「正月」,「正」有「嫡長」之義,「正月」即為一月。

為何現在「正月」是「寅」不是「子」,這在古代稱為「建正」。

據稱,夏代亦「建寅」,即以一月為「正月」,實際上這個說法未必可靠。

甲骨卜辭顯示,殷商以秋分後第一個月為「正月」,大約在十月。

周朝,宣王以前,基本沿襲殷商「建正」方法,之後,才改為「建醜」,即十二月為「正月」。

漢武帝時,改為「建寅」,以一月為「正月」了。

「十二辰」,與「十二次」相對應,其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同樣,北鬥鬥柄不同時間指向的「辰」也是確定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具體的立法確定哪個月為「歲首」,哪個月就是「正月」了。

相關焦點

  •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個月,其中子月是十一月,但為什麼不是正月呢?
    簡單點說,子月與正月並不一定重合。冬至日所在的農曆十一月即子月,在周代曾經當過正月,即歲首。在十二地支之中,子排第一。不過,具體哪一個月是新年的正月,卻變動了好幾次。冬天的美景十二地支,大約起源於商代。另外,人們開始用十二地支來標記周天十二辰(把天空延圓周方向十二等分並分別命名),也許是周代的事,因為,在《周禮》中有明確記載。什麼是十二辰呢?
  • 在「十二地支」中,每個月都叫什麼名字,其實這裡有訣竅
    我們都知道「天幹」和「地支」,「天幹」為「十天幹」,「地支」是「十二地支」,而「十二地支」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就有著嚴格的對應關係;那麼,這二者是怎麼對應的呢?在「十二地支」中,每個月都叫什麼名字呢?其實,這裡是有訣竅的,一起來看一看吧!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年十二個月的先後順序。
  • 英文十二月和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之間的對應關係(上)
    比如現在世界通用範圍最廣泛的英語,其每一個單詞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每一個發音背後,都對應著一個象形文字,而每一個象形文字所對應的,又是一件件的真實存在的東西。因此,《海國圖志》裡記載說,英文有26個字母,其最初作用就是為象形文字注音。為什麼《海國圖志》認為英文的26個字母很高明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漢語拼音,有37個片假名,即37個拼音,學習起來沒有26個字母那麼容易。
  • 冬月是陰曆的十一月嗎 十一月為什麼叫冬月?
    冬月是陰曆的十一月嗎對冬月是農曆十一月的別稱,不只是冬月,每個月bai都有稱。一月:正月、端月、徵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四月:餘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九月:玄月
  • 十二星座對應易學十二地支有什麼說法?射手座為什麼對應地支是寅
    從易學角度講,射手座對應的地支是寅木,究竟有什麼原理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射手座(11.23-12.21)射手座崇尚自由,勇敢、果斷、獨立,身上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勁兒,不管有多困難,只要想,就能做,他的毅力和自信是難以擊倒的。
  • 淺談天幹地支和易經八卦的關係
    十二地支的五行呢?亥子水,巳午火,寅卯木,申酉金,土比較特別,亥子之後的醜,巳午之後的未,寅卯之後的辰,申酉之後的戌都是土。十二地支對應的月份:夏為子正,商為醜正,周為寅正。就是說夏朝的時候一月是子月,到了商朝變成丑月,周朝時就變成了寅月。可以去看看萬年曆,每年的農曆一月都是X寅月。
  • 易學基礎知識:十二地支之子水
    子水為十二地支的首位,在幹支來說屬陽;但以藏幹來說,子藏癸水屬陰。這裡可能有緣友不太明白,銘海老師記得以前文章好像有提到過,但記不清是哪篇了,這裡再簡單講一下。地支論陰陽比天幹要複雜,先有曆法,後有四柱八字論命。
  • 十二地支理論
    古人根據這種規律,發現了十二屬相與十二方位的關係。 3、十二地支與木星 木星也是圍繞著太陽旋轉,其周期近十二年。十二屬相顯象活動周期恰與木星繞太陽運轉周期相互對應。
  • 孟令偉奇門遁甲丨學奇門遁甲前必備基礎知識 天幹地支
    十天幹中的五行屬性也非常明確,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十二地支的來源和太陽月亮每年會合十二次有關又代表十二個月,即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四月巳月、五月為午月、六月為未月、七月為申月、八月為酉月、九月為戌月、十月為亥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
  • 十二地支的最初含義
    這個階段來說,坐月子所在的子月是保證子息成活的第一個關鍵時間點。所以第三個建正是建子。綜上所述,寅為首的地支次序才是地支的最初面貌。若按地支的這個次序,則甲子並非幹支紀年首年,而應是甲寅。既然「子」字為嬰兒,那麼地支會不會與繁衍相關的事件呢。筆者曾指出天幹源於原始農業,而原始農業正是我們祖先的核心生存活動,而且我們的祖先也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一個基於農業的民族。而地支從來都與天幹並提,既然天幹源於生存核心的農業,那麼地支會不會是繁衍的核心——孕育呢。此外,以最初的地支次序看,地支「子」之前有十個地支,而古人形容整個孕期為十月懷胎。
  •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為什麼構成了天地萬物
    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十天幹分別指代物如圖:為什麼天幹是十個,而不是九個或者十一個呢?原始部落時期的人們認為我們的手有十個指頭,掰手指數完了還是十,十數就為一旬,所以我們現在把一個月分為上中下旬,就是由此而來的。
  • 十二星座對應易學十二地支有什麼說法?天蠍座為什麼對應地支是卯
    經筆者研讀相關資料,從國學角度分析,天蠍座對應的地支是卯,對比之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讓筆者為您分說:天蠍座(10.24-11.22)天蠍座精力特別旺盛、佔有欲相對較強,對於生活非常有目標,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復仇心理重,極度記仇會讓自己不顧一切地報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 天幹、十二地支概述
    十二地支的五行屬性: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醜未屬土十二地支配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地支六合局:子醜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或火十二地支三合局:
  • 關於十二闢卦(十二消息卦)
    十二闢卦「十二消息卦」即被視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變化而來的。「闢」 是君主的意思,這裡取其主宰之義。用十二個卦配十二個月,每一卦為一月之主,是謂「十二闢卦」即十二月卦。這十二卦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 遯、否、觀、剝、坤。
  • 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古時佔卜觀天象都以它為基礎呢?
    從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大概在太古時期就已經有了天幹地支,天幹地支也可以簡稱為「幹支」。古人用天幹和地支來代表事物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實踐歷程,那麼天幹地支紀年法在現代社會都有什麼用途呢,是不是已經過時了呢?
  • 地支藏幹原理,十二地支藏幹表
    天輕清有十幹,也叫天元;地重濁有十二支,也叫地元;天與地的位置周正無斜,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即地支藏幹,也稱人元。    八字算命源自上古天文曆法,即河圖、洛書通天徹地之數。而地支人元藏幹,則是古人對天文星相、節氣、萬物旺衰長期觀察總結,把其代表的五行、分屬二十八宿納人對應地支,然後歸納出萬物發展的規律,運用到社會人生方面,這是古代先哲長期觀察和實踐總結的結果。
  • 十二地支基本信息
    上篇文章講述天幹五行,象意與地支六合,三合,三會,六衝,六害,六刑,六破。這期細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看萬年曆的時候都會發現年月日時都是上天幹下地支組合起來的,但天幹五行屬陽地支也必須是五行屬陽,例如:甲子,甲寅,甲午天幹是五行屬陽地支就是屬陽。
  • 初天麟:地支藏幹原理,十二地支藏幹表
    關於地支藏幹,《三命通會》雲:世界一片混飩時,形質不分,陰陽未定。到了盤古開天闢地時,才將世界萬事萬物分為天地人。天輕清有十幹,也叫天元;地重濁有十二支,也叫地元;天與地的位置周正無斜,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即地支藏幹,也稱人元。 八字算命源自上古天文曆法,即河圖、洛書通天徹地之數。
  • 「十二地支」的含義與詳解
    「十二地支」的含義與詳解古嶽丘壑十二地支最早是和月份有關的,後來引申到年和時辰。因為古人觀測朔望月時,發現兩個朔望月之間是大約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
  • 承霖國學:李承霖講六爻第二課,天幹地支陰陽對應時辰。基礎入門
    2、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5、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