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全面撤出,2020臺灣金馬獎該怎麼配合港產片走下去?

2020-12-18 波老師看片

內地人看金雞獎,臺灣人看金馬獎,香港人看金像獎?

2019年香港正是「多事之秋」,港產片亦只有《金都》、《叔·叔》、短片《老人與狗》及《紅棗薏米花生》獲提名。沒有大製作,沒有合拍片市場,更沒有紅褲子(傳統科班)出身的名導身影。

那一年見證港產片代表只有《紅棗薏米花生》獲最佳劇情短片獎。

沒有大陸電影也沒有合拍片,去年金馬獎除了由臺灣電影奪得多個主要獎項,提名上也多了不少馬來西亞、新加坡作品的身影,如《幻土》、《夕霧花園》、《熱帶雨》分別在票房或評論上,獲市場和觀眾的青睞。

這無疑為金馬獎可能出現的窘境,打下強心針。

相比之下,沒有參與金馬獎的合拍片《少年的你》、《葉問4:完結篇》,都是202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贏家。

兩者合共奪11項金像獎,在金馬影展獲不少好評的《金都》及《叔·叔》則緊隨其後,但是合共只奪3獎。兩相比較,很能說明一個現象——合拍片仍會是香港電影工業(而不一定要獲觀眾或評論認可)的梁柱。

業界也將繼續寄予厚望,尤其是《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有《七月與安生》奪金馬雙影后的佳績,合拍片在2019年之前,可說是兩岸三地也吃得開,亦延續著香港電影人靈活、長袖善舞的生存技能。

然而在沒有合拍片、大製作的情況下,入圍2019年金馬獎的港產片大概能梳理出以下印象:個人的生活與想望、家庭倫理處境、目下的都市景觀。

過去港產片「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生猛印象,似乎與當下港產片的題材選擇、氛圍漸行漸遠。

假設我們把「合拍片」、「港產片」分別對待,那就呈現出兩個「香港」電影市場。

一個是電影工業娛樂傳統裡的香港,曾國祥作為後起之秀,精準計算青年觀眾群需求,《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要娛樂性,要話題都可以,添加一些審查限制下的社會觸覺,更贏得評論掌聲。

葉偉信則繼承港產動作片傳統,如《殺破狼》、《葉問》系列票房大收便是明證。

電影工業需要資源,需要市場,從後九七香港電影到合拍片潮流,香港電影人北上主要是為了資源,多年生聚,試圖回饋到香港電影本身。

當然,我可以這樣說。

然而相當割裂的是,香港當下的新一代電影人,大多都沒有合拍片經驗,而是否參與合拍片本身,已是他們生存的一大命題。

支持香港電影,不可任由合拍片專美等意識形態,無疑影響每一個新導演的判斷。

「本土意識」在創作上、觀眾閱讀上,縈繞著每一部港產片;有導演會抗拒合拍片潮流,有觀眾會解讀電影隱含何種政治信息。

評論層面上,幾年來影評人苦於觀眾高舉「支持本土製作」的旗幟,一旦從技藝出發評論作品便動輒得咎,已是日常。

有導演選擇懷香港的舊,複製娛樂傳統,莊文強《無雙》扮演八十年代的港產「周潤發神話」無可奈何,一再複製逃不過老調重彈;許鞍華《明月幾時有》重返香港抗日戰史之中,加上一把饒有深意的傘......

港產片則繼績言志,也有受社會氛圍影響。

從這點上來看第53屆金馬獎最為精彩。

曾國祥《七月與安生》奪金馬雙影后,無疑證明實力;而在香港本地評論呼聲之高,《樹大招風》、《一念無明》同樣奪獎。《樹大招風》由三位香港新導演許學文、歐文杰、黃偉傑聯合執導,「銀河映像」杜琪峯、遊乃海金牌組合以老帶新,激發新一代電影人對港產動作類型的嫻熟技藝。

黃進《一念無明》掀起往後數年港產片針對邊緣人物、群體人文關懷作品的潮流,「社會有病還是人有病」的思考被讚賞為「貼地氣」理所當然。

對香港觀眾而言,金馬獎的決定猶如遙距打氣。

從一岸的刪減、禁播可以看出,另一岸的包容大度。正因為金馬獎以藝術為出發點,不忌諱政治,華語系的電影皆有機會踏上金馬獎殿堂,才造就出奇妙而精彩的第53屆提名——商業片有《葉問3》、《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臺灣代表《一路順風》、《日式散步者》;內地藝術片《八月》等等。

然而此後兩屆,港產片未能在金馬獎維持往績。

2017年金馬獎只有一部港產動畫短片《暗房夜空》獲獎,2018年則由《翠絲》演員袁富華獲最佳男配角。

與其說港產片乏善足陳,倒不如說金馬獎似乎捕捉到目下港產片與過去娛樂傳統的分野,提拔有潛力的新秀,也肯定默默耕耘的本土演員。

尤其是《暗房夜空》出自三位香港公開大學畢業生之手,更是香港首度有動畫片獲此殊榮,而主題也圍繞著本港的邊緣議題,紀錄一名年青同志運動人士的內心惘然、掙扎。

《翠絲》也是一部刻畫跨性別者和同志的本土製作,被稱為「港版丹麥女孩」,袁富華飾演年老同志,演出廣獲好評。從題材到表達手法,香港新一代影人不囿於傳統,過去被視為短板的動畫片,過去被忽視或只權充喜劇元素的議題,一一登上金馬獎殿堂。

即便風光不再,卻醞釀著新的可能。

也由此連結到去年的金馬獎,入圍的港產片中,《金都》寫女性面對婚姻的迷惘、《老人與狗》拍出平凡生活氣息、《紅棗薏米花生》刻劃女性的家庭處境、《叔叔》延績邊緣群體創作。

關懷老弱孤寡殘,反映自身困境,連結到一座社會局勢動蕩的城市,莫不指向療愈自身、連結他人的可能。

而以上種種港產片,連結到金馬獎上,締造出與合拍片大相逕庭的風景。

2020年電影業愈加艱難。賴於成功的抗疫政策,臺灣市場搞起了創新,大小影展皆順利舉辦,外國大片缺席,造就臺灣電影票房迎來小陽春。

多部話題作如《消失的情人節》、《怪胎》、《親愛的房客》、《無聲》皆有可觀提名,票房、話題兩相宜。

反觀香港,也似乎在「休整」一年後,醞釀出涵蓋社會各方面的電影作品。在無望進入中國市場的現實下,也順延著兩岸人民一條心的情感,金馬獎儼然溫柔包容港產片。當受傷的過江龍(香港)遇上迎來小陽春的本地蟲(臺灣),金馬獎是競逐的平臺,更是讓臺、港影人相互問好、砥礪的重要場合。

郭臻的《夜更》揉合劇情與紀實元素,拍下一個的士司機穿梭示威現場的一夜。

男主角真的是司機,最奇妙是他後來參選區議會,現在成為一名區議員。電影藝高膽大又具創意,以最低成本趨近「港產片可以怎樣呈現反修例」這一每位影人亟欲回應的大哉問。郭臻持續創作劇情短片,由《流放地》的南亞少年到《浮瓜》的小混混,一直圍繞著小人物創作,而《夜更》同理,從為生計奔波的平凡市民的視角出發,看去年香港某一個失序的夜。小人物的情感,小人物的義氣。

其實與香港眾多黑衣無名者相同,默默無名,默默求生。

然而要數奪得最多提名的港產片,竟是新導演陳健朗的首部長片《手捲菸》。

電影以華籍英兵和南亞少年的相知相遇為題,鏡頭切入香港「油尖旺區」龍蛇混雜的街巷景觀,在有「小聯合國」之稱的重廈大廈,建構新一代香港影人心目中的江湖。《手捲菸》獲7項提名,導演在不同訪問表示情迷港產類型片,醉心於男性情義,這也許是為何《手捲菸》平地一聲雷的原因——合拍片跟隨內地電影缺席金馬獎,。

《手捲菸》嘗試證明港式江湖片娛樂傳統,不會由合拍片專美。本地年青影人也努力找尋他們屬意的江湖。

誠然,新導演在類型片的嘗試不是沒有,但其中最能服眾的只有《樹大招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背後其實是個人與時代之錯,起落無常,終於患得患失。

《手捲菸》有類似的人物設定(華籍英兵),隱於市街,埋葬身份的關超,又加上一筆種族共融元素,從一枝煙燃點兩代人相互療愈的可能,也許是陳健朗的野心之作。

講大製作,為何觀眾不選擇好萊塢,而要選擇香港電影?

有多大頭戴多大帽,電影說到底是講故事的藝術,要吸引本地觀眾,要拍出本地的情感生態;要吸引全世界的觀眾,要拍出能夠引起共鳴的普世價值。好的電影一定會兼顧兩者。好比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親歷時代的男人可能對其中的軍艦進行曲別有一番滋味於心頭,而非日本的觀眾自然會體會到老父嫁女的希翼與不舍。

對比這兩年臺灣電影在題材上面不斷的嘗試,反而會覺得香港電影在這幾年題材上的單一,爾冬陞都提到這件事:「這幾年香港電影出去參展賣阜時,外地片商會話'又是一念無明'啊。」

近年來香港本土電影聚焦小人物,社會邊緣人的方向的確是比以往港產片有所不同與創新,但是題材似乎又有點兒太過扎堆。手捲菸同幻愛同樣是聚焦邊緣人但是嘗試用不同電影類型帶出不同的故事內核我覺得是一個極好的方向。

相比之下今年臺灣電影算是有一個小爆發,《孤味》、《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還有《親愛的房客》都有相當高質素。而且這些電影的題材方向都各有新意,可以看到臺灣電影市場的發展的確是比以前健康。

香港人不現實,甚至浪漫起來?八九十年代冒起的港產黃金年代,香港人角色刻畫一直以功利、取巧為基調,由此引申出喜劇笑料或江湖爭鬥,這倒是與一直以來的香港電影裡的香港人角色,大大不同了。

2020年,又一個十年過去。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愈走愈遠,港產片在社會時局的惡化裡,倒繼績成長出另一種模樣,而今年的金馬獎,更有我們對類型片娛樂傳統的嘗試。

一個新的港片,即使遍體鱗傷,卻在臺灣影展,讓世界看見。

這是比較唏噓的。

相關焦點

  • 2018金馬獎事件始末來龍去脈 多家香港電影公司表示退出2019金馬獎
    擅長「詐騙」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則倒打一耙,稱這是中國國家電影局「政治幹預文化交流」。海叔覺得,這種「賊喊捉賊」的方式,已經騙不下去了。如果蔡英文當局還有哪怕一丁點兒自知之明,就應該曉得——自2018年金馬獎頒獎禮上「臺獨」鬧場以後,「涼涼」的背景音便覺縈繞不散,這一電影獎項,在「臺獨」病毒清除之前,或「速凍」。目前,各大香港電影公司也紛紛表態,取消參加今年金馬獎。
  • 49屆金馬獎本周六揭曉 《奪命金》被預測突圍
    第四十九屆金馬獎將在本周六晚揭曉   香港的《奪命金》、臺灣的《女朋友·男朋友》、內地的《浮城謎事》都是本屆的熱門電影,不過,由於今年的金馬獎沒有像去年《賽德克·巴萊》、《桃姐》那樣的絕對強者  第49屆金馬電影獎頒獎典禮將在本周六晚於臺灣宜蘭舉行。羊城晚報記者日前從金馬獎組委會獲悉,入圍競爭本屆影帝、影后的10位候選人將全部出席。本屆金馬獎破天荒請來內地演員黃渤擔任主持人,而來自香港的上屆影帝劉德華則首次擔任金馬獎評委會主席。
  • 你知道金馬獎的「金馬」怎麼來的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你知道金馬獎的「金馬」怎麼來的嗎?   最近臺灣的第53屆金馬獎剛剛頒完獎,除了大陸的電影大獲全勝外,你可能還會好奇,金馬獎是怎麼來的?現在金馬獎則和「香港電影金像獎」與「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過去金馬獎在2000年之前,偏重於臺灣本土片及港片,但近年來臺灣電影工業日漸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也大量流失,金馬獎已逐漸開放大陸電影進入,參加競賽項目。  從開辦金馬獎到現在,還是一天到晚聽見大家抱怨臺灣電影產業低迷、不景氣。
  • 越發「自閉」的金馬獎
    由於身處於疫情大環境之下,今年的金馬獎典禮從早前公布的視覺海報到典禮上的片頭視頻都充斥著疫情相關元素。最佳攝影&李安自從2018年頒獎典禮上的風波打破了金馬獎多年來迴避政治,只談電影的良好原則。所以從年起香港和內地的大部分影片都撤出了金馬獎,客觀上導致了金馬獎整體的含金量。
  • 從第57屆金馬獎入圍名單看華語電影的未來
    第5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於2020年11月21日在臺北市舉行頒獎典禮,由於去年中國大陸政府暫停陸片和陸方人員赴臺,導致去年金馬獎陸片全部缺席。進入大陸片消極參加金馬獎的第二年,內地已沒有像去年直接明令禁止,抵制態度也趨軟,這點可從今年前來報名參賽的陸片高達上百件的數字得以窺見。
  • 盤點歷代港產片高顏值混血女星,美貌不輸港姐冠軍!
    歷年來香港影圈人才輩出,港產片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出色演員,當中包括一批並非土生土長的混血女演員。她們擁有不平凡的美麗外表,成功吸引觀眾眼球,當中有人成為巨星,亦有人寂寂無名。以下為大家盤點80年代至2000年代的20位混血女星:80年代港產片起飛的年代,不少選美出身的女星投身影圈,當中不乏冠軍級人馬,其中一位現時被網友指出跟內地當紅女星迪麗熱巴很像,究竟是哪個?
  •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2014年,王小棣、蔡明亮、許傑輝、陳玉勳、瞿友寧等臺灣名導發起了"Q Place"戲劇表演教室,為臺灣的影劇產業培養新血。近年來,他們培養了一大批年輕導演、演員和編劇,為臺灣影視劇帶來了一場溫柔的革命。今天介紹的這部影片《陽光普照》,也是一部地道的臺灣電影,由導演鍾孟宏創作。
  • 2020年金馬獎有哪些電影值得關注
    年金馬獎有哪些電影值得關注 題材類型多元化 不只是臺式小清新 今年金馬入圍作品除了臺灣本地,還有香港、新加坡的華語電影。
  • 臺灣電影在內地上映2天票房僅64萬,網友:看不下去,太幼稚了
    曾經港臺電影紅極一時,很多內地觀眾的童年回憶都是這些電影作品,只是隨著的時間的發展,港臺電影也開始沒落,影視劇作品影響力大大的降低,兩地的電影市場也基本上被好萊塢電影佔據,除了港片在內地還有一定的市場,臺灣電影幾乎是無人問津雖然自身的影視產業發展停滯不前,但是兩地這幾年還是為中國娛樂圈輸送了不少的優秀後起之秀
  • 第56屆金馬獎,內地影片、演員、導演全部退出,多部影片紛紛表態
    金馬獎,是在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一個獎項設置,金馬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在電影界中,也是比較有分量的一個獎項,往年的時候也是有眾多的電影人齊聚金馬獎,可以說也是一件電影界中的盛事,而內地的電影人,在往年的時候,也會攜帶自己的影視作品前去角逐各種獎項,但是
  •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 嘿,張藝謀竟然從未得到金馬獎...
    和張偉平搭夥之前,金馬還沒向內地開放。和張偉平搭夥之後,可能是生疏,可能是不懂怎麼送,也可以是真不想,反正老謀子的電影一次提名都沒有。這次一共有42部電影入圍,純內地出品電影只有12部,臺灣製作的電影多達15部。如果把臺灣有部分出品權的《地球的最後夜晚》,以及臺灣和美國公司聯合出品的《後勁:王建民》算進去的話,臺片更是多達17部!
  • 從港產片看香港的飲食文化,一碗雜碎面也包含著很多故事
    我們都愛看港產片,港產片的黃金時代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之作。我們看港產片的同時,也對其中的特色美食留有深刻印象,比較知名的有《食神》裡的雜碎面、叉燒飯和佛跳牆;《行運一條龍》裡的蛋撻和茶餐廳;《追龍》裡的菠蘿油等等,港產片在給我展示香港生活的同事,也給我們展示了獨具特色的港式飲食文化。《食神》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食電影,情節引人入勝,美食數不勝數,嘆為觀止,其中雜碎面,叉燒飯和佛跳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特色美食。
  • 解析金馬提名三大特點 精英小片主義抬頭
    上屆金馬獎,票房巨作與文藝小片達到了和諧的平衡,既有《讓子彈飛》、《賽德克巴萊》這樣兩岸的年度票房冠軍,也有《鋼的琴》和《到阜陽六百裡》這樣的冷門文藝片。2012年的金馬獎,「精英小片主義」思維又有抬頭,商業片又一次集體失語。單就最佳劇情片來說,前後兩年只有《消失的子彈》算是票房成功,在內地拿到了約1.5億票房,《女朋友。
  • 金馬獎受抵制,臺媒炮轟只靠臺灣藝人會退化為「臺北電影節」
    而去年也就是2019年的金馬獎,鞏俐和張藝謀、婁燁、王小帥等人率先表態不參加金馬獎,之後內地電影人集體拒絕參加金馬獎,劉德華、古天樂、任達華、張家輝、梁朝偉等香港藝人也都不參加金馬獎,金馬獎星光黯淡,徹底淪為寶島本土獎。
  • 2020年臺灣金馬獎,徹底變得靜悄悄!
    再提臺灣金馬獎,大陸民眾似乎停留在金馬獎以前的光輝歲月裡。曾經的金馬獎,多麼輝煌,特別是大陸和香港的電影人參與,影響力很大!每一年,我們在金馬獎看到大陸藝人和香港明星熟悉的面孔。明星2020年的第57屆金馬獎已經落幕,靜悄悄地落幕。
  • 港產片已經多年不見這樣的佳作了
    上周四,隨著港區先前已開放影院,《金都》終於得以與觀眾見面,也成為疫情中,港區除了《叔·叔》之外,另一部公映的港產新片。不負所望,不到一周的功夫,它拿下了港區票房冠軍,截止今天票房100萬港幣。對於尚在疫情時刻、一部新人導演、題材又嚴肅的港產片來說,這個成績,相當不易。
  • 第57屆金馬獎完整得獎名單: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納豆獲得最佳男配角,陳玉勳憑《消失的情人節》奪得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獎、最佳電影等5個獎項,成最大贏家。  據臺媒報導,今年共有465部作品參賽,包括82部劇情長片、3部動畫片、102部紀錄片、216部劇情短片及62部動畫短片。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則頒發給今年過世的資深電影工作者彭仁孟。終身成就獎頒發給導演侯孝賢。
  •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落幕 大陸影人「馬」到成功
    第51屆金馬獎剛剛在臺北落幕,今年的不少大獎基本是被大陸電影人「大包大攬」,陳建斌和影片《推拿》分別成為最熱門的個人和影片,各斬獲3項個人獎項和6項綜合獎項,其中陳建斌同時收穫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的情況是金馬獎上史無前例的,由他開創了同時奪得「雙男獎」的金馬獎歷史先河。
  • 第57 屆金馬獎頒獎,《消失的情人節》成為大贏家
    金馬獎「商業化」,《消失的情人節》成為今年的最大贏家   2018 年頒獎禮上的風波打破了金馬獎一直以來迴避政治、只交流電影(尤其金馬獎一直以來對藝術片非常友好)的默契,從去年開始內地和香港電影絕大多數都撤出了金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