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這段旋律響起
你是否熱血湧動?
這段熟悉的樂章
來源於《黃河大合唱》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
響亮的戰鬥口號
鏗鏘有力的節奏
讓《黃河大合唱》
自1939年誕生後
瞬間傳唱全國
成為抗日歌曲的
「主旋律」和時代最強音
【插入視頻】
郭沫若說:
「《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產生的
最成功的新型歌曲。
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
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
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中國人民掀起團結一致
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熱潮
以國共合作為主要內容的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起來
在這一背景下
《黃河大合唱》在1939年初的
延安誕生了
在抗戰烽火中
詩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
在艱苦的條件下
與時代、人民共命運
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時代最強音
以黃河為背景
《黃河大合唱》熱情歌頌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
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
痛訴侵略者的殘暴
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
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
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
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
《黃河大合唱》從延安窯洞唱響
迅即傳遍全國
成為全民族奪取抗戰勝利的號角
節目中
光未然先生的兒子張安東
講述了那段崢嶸歲月——
1938年11月
武漢淪陷後
詩人光未然從西安東渡黃河
黃河的驚濤駭浪
和船工們搏風擊浪的精神
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和熱情
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
他就順利完成了
朗誦詩《黃河吟》的創作
(1939年光未然左臂受傷後在延安治療)
由於身體有傷
光未然口授《黃河大合唱》歌詞
請抗敵演劇隊的隊員記錄整理
僅用五天時間
光未然完成了
四百多行的《黃河大合唱》全部詩句
(《黃河大合唱》曲譜)
圖片來源網絡
這部壯美的詩篇深深打動了冼星海
他決定全力為這首長詩配樂
並滿懷信心地說:
「我有把握把它寫好!」
【冼星海在窯洞中創作(1939年,延安)】
來源: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
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裡
冼星海拖著病體
整整熬了六天六夜
就這樣
在那間小土窯裡
在那盞搖曳著
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燈下
1939年3月31日
一部不朽的經典之作
《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冼星海指揮「魯藝」合唱團排練《黃河大合唱》(1939年夏)】
來源: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
五天成稿、六天成曲
光未然、冼星海將對民族危亡的痛
化作中華兒女的「怒吼」
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
一首《黃河大合唱》
讓每一位中國人聽見
像黃河一般的咆哮
愈加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1939年4月13日
《黃河大合唱》在
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
鄔析零擔任指揮
抗敵演劇三隊作合唱隊
魯迅藝術學院的十餘名師生
組成臨時樂隊
臺下觀眾有千人以上
這場雜用
木魚、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
令「臺下發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
轟動延安
(《黃河大合唱》首演樂隊16人合影 攝於1939年 最右為當時用的美孚油桶二胡)
節目中,李一非、解冰回憶
當年演出《黃河大合唱》的情景
沒有交響樂團,沒有燈光
甚至沒有像樣的舞臺、樂器
使用的樂器都非常簡易
用子彈殼做伴音樂器
喝水的缸子插上五六根木棍
也就成了打擊樂器
用汽油桶自製貝斯
(圖中展品哈爾濱的師生根據延安藝術家所畫的草圖用美孚油桶製作的低音胡琴)
一個汽油桶做的大貝斯
一個茶缸子打擊樂器
這兩件簡單甚至有些
「粗糙」的樂器
卻是那個年代
延安藝術家們手裡最常見的
也就是這樣一支簡陋而奇特的
「交響樂團」
卻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5月11日,
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晚會上
《黃河大合唱》再次公演
樂曲結束後
毛主席連聲稱讚:
「好!好!好!」
不久
周恩來歡迎他
回到延安的晚會上
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
十分振奮
親筆題詞:
「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周恩來為冼星海題詞(1939年7月8日)】
來源: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
當時有報紙評論:
「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這個令人熱血沸騰的音樂作品
在抗戰時期是一面旗幟
更是吹響了
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號角
鼓舞了當時
飽受侵略者摧殘的中華兒女
(1941年,在緬甸抗戰的西線戰事最緊,仰光淪陷之前,是歷史上第一次在海外演出《黃河大合唱》。緬甸的首都仰光街頭,光未然率領華僑戰工隊)
抗戰勝利後
《黃河大合唱》在歷史的
每個關鍵時刻
還會因其慷慨激昂的氣勢
成為中華兒女心目中的最強音
1945年10月24日
聯合國正式成立
在慶祝會上
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
用英語演唱了
《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
樂譜由宋慶齡提供
(美國歌唱家 保羅•羅伯遜)
圖片來源網絡
1955年5、6月
為紀念冼星海逝世10周年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拍攝電影《黃河大合唱》
由總政歌舞團合唱隊演唱
時值抗美援朝剛結束
新中國百廢待興
但這些經歷過
戰火洗禮的文藝工作者
依然用飽滿的革命激情
演繹出了中國人民的戰鬥精神
1956年10月
在蘇聯莫斯科
為慶祝中蘇友好演出《黃河大合唱》
(用俄文演唱,曲譜是用冼星海後來譜寫的、經過整理的莫斯科版本)
1975年10月25日
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
"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
逝世40周年、星海逝世30周年音樂會」
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出《黃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不同凡響
經毛主席批准按原詞演出
後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
北京在工人體育館又加演三場
反響熱烈
1983年6月4日
在加拿大多侖多市希瑪音樂廳
舉辦"交響樂之夜」音樂會
由中國留學生黃安倫發起、組織
由大陸、香港、臺灣的
中國留學生合唱團演出《黃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是1949年以來
中國大陸、臺灣留學生
第一次在海外合作演出
1989年6月25日- 7月1、3、7日
在臺灣省臺北市舉辦
「抗戰勝利紀念音樂會」
由臺灣省交響樂團
附設合唱團、臺北愛樂合唱團等
聯合演出《黃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為臺灣禁演《黃河大合唱》
自1949年後的首次公演,轟動全島
(1990年8月,上海海峽兩岸音樂家首次合作演出《黃河大合唱》)
2007年
我國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
「嫦娥一號」飛天
帶去30首歌曲
其中就有《黃河大合唱》中的
《黃河頌》
這首歌
不僅在地球上唱響
也在宇宙上唱響
2015年8月26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
"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
網絡投票結果
《黃河大合唱》是
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
時至今日
唱起《黃河大合唱》
仍然有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和萬眾一心不可戰勝的力量噴薄而出
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80年過去
中國已邁入和平與繁榮
在《經典詠流傳》舞臺上
《黃河大合唱》不同時代的
演繹者齊聚一堂
演唱這首不朽的音樂史詩
當年激亢高昂的歌聲猶在耳畔迴響
《黃河大合唱》曲譜上的音符
是中華兒女保衛祖國的一聲聲吶喊
激蕩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間
這一幕深深感動著張安東
「無論身在何方,
我們永遠嚮往著
中華民族的強大和繁榮。」
無論何時何地
黃河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
《黃河大合唱》都是一部
令我們血脈沸騰、心潮澎湃的絕唱
在誕生至今的80年裡
它一直不停地被指揮家
和朗誦合唱演員激情演繹著
戰爭年代,它是號角
激勵著中華兒女挺起胸膛
勇敢面對敵人的刺刀
去保衛祖國,捍衛民族的尊嚴
和平年代
它呼喚著讀者和聽眾反思與警醒
怎樣做才能振興中華
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2019年
我們再聽這首《黃河大合唱》
不遺忘也不能遺忘那些
曾裹著硝煙、浸滿了血、
跳動著無數生命的旋律
讓歷史的回聲永遠在我們心中激蕩
才能真正譜寫出
中國偉大復興的最強樂章
大型文化節目
CCTV《經典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