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李根萍
盛夏的延安,熱浪翻滾,碧空如洗。出了延安,進入宜川縣壺口鄉,映入眼帘的是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黃河,中國第二長河,華夏文明起源地,中華民族母親河,似一條騰飛的巨龍,被賦予了太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象徵含意。記得那年隨押運兵押運軍需物資上高原格爾木,經過蘭州時從火車上瞭望過黃河,但無法親近她,只能遠遠地欣賞她的容顏。
今天終於有機會走近黃河。車窗外,兩岸高山聳立,相互對峙,深褐色的山巖與江南翠綠的山嶺絕然不同。那斧劈刀削般的石峰,如挺立起的一座座豐碑,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碑上鐫刻著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還有英雄豪傑的風雲際會。
汽車在山腰間盤旋,山谷底部便是濁浪翻滾的黃河,是我一直仰慕之河,崇敬之河。有風從遠處而來,掠過河面,轟鳴作響,似乎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匯聚於此。陡然,想起一首歌——《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這時,前方傳來一陣緊似一陣的轟鳴聲,伴著無數的水霧升騰,不用問,這就是壺口瀑布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佇立黃河岸邊,眺望瀑布,那種雄偉壯闊的景象,令人驚心動魄,感慨萬千。
「壺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如「既載壺口,治梁及歧」「壺口、雷首,至於太嶽」,都與大禹治水的路線與策略有關。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一路高歌,一路浩蕩,一路吶喊,一路奔騰至壺口時,打了個激靈,原本寬約400多米的河床,在此陡然收縮成僅四十多米寬、落差近50米的水流,其形態猶如河中佇立一個仙人,手持一把神秘的巨壺,將桀驁不馴的河水全收進口裡,急流湧進壺裡,遽然沸騰起來,咆哮怒吼,排山倒海,浪花飛濺,因而冠名壺口瀑布。壺口瀑布不僅是中國第二大瀑布,而且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黃色瀑布,集大河峽谷、黃土高坡、古塬窟洞為一體,凝聚了豐富深厚的史緒文脈,集結了壯美多姿的自然景觀。
欣賞壺口瀑布,能真正感受一條河的昂揚氣勢和雄渾的力量,那是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
來到瀑布的下方,從天而降的河水,如一條條呼嘯的巨龍,從雲端傾瀉而下,聲震峽谷,浪花飛舞,霧繞兩岸,恰似萬鼓齊鳴,旱天驚雷,聲傳十數裡外,只有在此處才能真正感受到「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
黃河之水來到壺口,縱身一躍,形成氣勢磅礴的瀑布,繼續奔湧而下,以每秒數千立方米的巨大水量,給下部的河底衝刷而成了一條「十裡龍槽」,即突然凹下去的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深不可測,這便是「壺口」。
進入龍槽中的黃河之水,如一發發出膛的炮彈,勇往直前,勢不可當,先跌在石上,翻個身,依然向前衝,向前奔,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河水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所畏懼,因而跌得粉身碎骨,跌成一團霧,最後感動了上蒼,將其變成了一道道美麗的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形成更大的力量,執著向前,從不猶豫;也似一鍋滾沸的水,左奔右奪,上下翻滾,奔騰直下,激起的水霧瀰漫整個山谷,使黃河在這裡變得朦朦朧朧,變得壯懷激烈,變得頂天立地,變得氣吞萬裡如虎!
這時,不知何處傳來鏗鏘粗獷的安塞鑼鼓聲,還有陝北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我曉得那天下黃河有九十九道灣,九十九道灣灣裡有九十九條船,九十九條船上有九十九根杆,九十九個那艄公呀,哎個喲喲把船來扳……
每個人的內心都要有一河奔騰之水,永不停歇,執著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