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八旬老人痴迷易經,曾獨自雲遊四海幾十年,他悟到了什麼?

2020-12-16 騰訊網

古裝神話劇一直以來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像《封神演義》裡面的姜子牙、周文王姬昌。他們能掐會算給人指點你迷津,能知過去未來,讓人覺得神奇,也幻想著自己也能同他們一樣。而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一本風格獨特、包攬萬象讓人捉摸不透的奇書—《易經》。

《易經》長期以來都被用作「補筮」,就是對未來的事情進行推演預測,不少人窮極一生也無法理解其中的奧秘。關於《易經》大家說它起源於遠古時代至漢代,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藝術等諸多領域,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著作。

據傳伏羲依據天地變化發明了佔卜八卦,而《易經》就是傳承了太極八卦。根據史料記載《易經》分為《連山》、《歸藏》、《周易》三部分,而現在我們接觸到的就只剩《周易》了,其他兩部因為不明原因以失傳。

儘管只有《周易》這一部,但是它涉及領域廣泛,內容深奧且很難讀懂。所以很多人窮極一生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山西省萬榮縣有一個88歲的老人就研究《周易》了一輩子,他從12歲起便外出闖蕩,機緣巧合之下拜了五臺山一位老道士為師,從此便開啟了他學習研究陰陽八卦之術的人生,他的名字叫張宏錄。

因為家境貧寒,小時候的張宏錄大字不識幾個,所以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是為了能學好《周易》,他刻苦努力,把整部《周易》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下來,然後逐字逐句逐段的學習研究。

在20多歲的時候他離開五臺山開始遠遊,但是在此期間他從未間斷對《周易》的學習,就這樣歷時近30年,張宏錄在這一方面小有所成,對《周易》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背井離鄉20多年後,40多歲的張宏錄帶著對家長的懷念回到了久違的故鄉。因為他精通《周易》,會看風水會算卦,所以鄰居蓋房娶妻看日子都來找他。

他也靠這一本事謀生存。即便張宏錄對周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用他的話說:《周易》博大精深,雖然研究多年也只是留於表面。但是通過此書他受益匪淺,人生觀、世界觀都發生了變化。而且通過學習研究《周易》,他認識到養生至關重要。

如今已經88歲高齡的張宏錄,頭髮鬍子都已經白了,但是精神依舊抖擻身體健碩硬朗。他說《周易》中蘊含著很多人生哲理,養生需要先養心,養心才是養生之根本。因此多年來他堅持打太極,在快慢有度的招數中磨練自己的心性。

再後來張宏錄在老家重新落戶,有了幾畝良田,每天除了研究《易經》就是打理他的小菜園。在他的菜園裡中了很多蔬菜,但是他從來不售賣,有時候他還會送給鄰居,日子過得悠然自在。這可能就是他達到的境界,返璞歸真簡單樸實。

相關焦點

  • 山西一老人因痴迷易經,獨自「背井離鄉」幾十年,今活成啥樣了?
    在山西省萬榮縣一個叫西埝的農村,有位88歲的老人一生痴迷《易經》,他會看面相,觀手相,痴迷周易相面術,曾經給自己在公路選擇了一處「寶地」,一住就是6年。曾經為了研究《易經》,12歲外出闖蕩,16歲進入五臺山的寺廟跟著師傅學習陰陽八卦,奇門遁甲,40多歲才回到農村生活,可以說是獨自「背井離鄉」幾十年。那麼這位老人,現如今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 山西88歲老人痴迷《易經》45年,獨居「風水寶地」,如今現狀如何
    山西88歲老人痴迷周易45年,獨居「風水寶地」6年,生活過的逍遙快活這位88歲的山西老人名叫張宏錄,現在身體健康,腿腳靈活,如同6旬人,被當地村民稱為「奇人」,他還會看面相,觀手相。他痴迷周易相面術,給自己在公路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一住就是6年,為人相面幫人起名字,我們看看他的生活是啥樣。
  • 山西一老人16歲研究易經,如今88歲身體硬朗,他究竟感悟到了什麼
    在山西省萬榮縣的山村,有一位老人,他手捻須髯,面部和藹可親。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張宏錄,如今已經有88歲的高齡。但是和其他老者不同的是,張宏錄似乎並未有老者固有的滄桑,他身子骨硬朗,走起路來也是健步如飛,身體健康,面色紅潤。
  • 山西8旬老人痴迷陰陽八卦,獨居「風水寶地」,看現在活成啥樣?
    山西8旬老人痴迷陰陽八卦,獨居「風水寶地」,看現在活成啥樣?風水寶地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 山西一老人痴迷《周易》45年,一人「背井離鄉」住寶地,現狀如何
    在山西晉南嵋陽鎮的某條路上,立著一塊略顯粗糙的「招牌」,上書「起名」二字,不少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畢竟在這個時代,會請人給孩子算名字的人已經不多了。但當地很多老百姓,還是願意上門找這位「起名大師」聊一聊,此人便是痴迷《周易》45年的樊昭威,樊大爺。
  • 八旬老人痴迷書法 歷時十年製作《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
    家住鹹陽興平的八旬老人吳志琪,一生痴迷書法創作和中國歷史研究,用十年時間書寫編撰完成了《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和《中國歷代簡圖》圖譜,將中國數千年歷史更替、朝代興衰、風雲變幻用一首詩和一張圖表展現出來,以實際行動傳播和弘揚著中華傳統文化。在吳志琪老人家中,他正在給前來參觀學習村民熱心講解書法作品。
  • 山西74歲大爺痴迷周易45年,坐擁風水寶地享清福,逍遙快活似神仙
    山西就有這樣一位老人,痴迷周易45年,獨居風水寶地。圖片上的這位,是山西晉南嵋陽鎮農村的一位退休老人。老人名叫樊昭威,今年74歲。每月領著退休金,可是家裡的大房子他不住,7旬老伴他不陪,卻痴迷周易相面和起名字、改名字的「學問」,給自己選了一處「風水寶地」,在這裡為人相面幫人起名字,成了他退休後的「樂趣職業」。
  • 八旬老人製作傳統糕餅六十年,曾研製多味花生風靡贛南
    在贛州市中山路壽量古寺旁小壇前路,有個八旬老人獨自經營著一家糕餅店。老人過著清淨的生活,守護著傳統手藝。
  • 82歲瓊瑤身心疲憊:我只想海闊天空地去雲遊四海
    據港媒消息指,現年82歲臺灣著名女作家瓊瑤,於昨(12)日突然現身社交平臺撰寫長文,宣布要關閉社交平臺帳號,她指社交媒體成為了「甜蜜的負擔」,令她大感身心疲憊,坦言自己想要的是「海闊天空地去雲遊四海」,因而引發網民關注。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此人研究易經72年,僅僅7個字說出易經的真諦,原來如此簡單!
    在山西省萬榮縣的山村,有一位老人,他手捻須髯,面部和藹可親。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張宏錄,如今已經有88歲的高齡。但是和其他老者不同的是,張宏錄似乎並未有老者固有的滄桑,他身子骨硬朗,走起路來也是健步如飛,身體健康,面色紅潤。
  • 發言人:夫妻矛盾觸發家庭混戰 八旬老人被鎖家中
    發言人:屏姐;跟班記者:嘉文;夫妻矛盾觸發家庭混戰 八旬老人被鎖家中【林女士提供視頻】林婆婆: (哭泣聲...)我沒試過這麼悽涼啊林婆婆兒媳:你的媳婦受這些氣也很悽涼啊 這些年我也很悽涼啊 (林母哭泣聲)林女士:我媽說 好像亂了套一樣啊 婆婆都八十歲了 站在陽臺上哭調解的前一天,當林女士看到姐姐傳來的這個視頻時,可謂又驚又怕。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平時一直和弟弟弟媳一起住,而事發的當天,老母親竟是獨自一人被鎖在家中!
  • 永川八旬老人神情異樣「轉圈圈」,怎麼回事?
    永川八旬老人神情異樣「轉圈圈」,怎麼回事?近日,交巡警支隊驍騎隊員馬鵬程在永川火車站北路路口執勤時,發現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獨自站在路口處左顧右盼,徘徊不前,便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 溫嶺平山村成覆盆子基地 八旬老人年入十萬元
    大溪鎮平山村八旬老人盧際會前兩年上山挖了3000餘株覆盆子,栽種在自家山地和園地裡,今年覆盆子全面投產,毛收入超過10萬元。八旬老人栽種覆盆子年收入十萬元大溪鎮平山村是台州市版圖上最西面的村莊,其後山太湖尖海拔733.9米,為我市境內第一高峰,也是溫嶺、黃巖、樂清三市(區)界山。
  • 八旬老人被困二樓陽臺外 博山公安「抱舉哥」成功營救
    老人獨自站在陽臺的鋼板上,十分危險。民警一人踏上陽臺鋼板救老人原標題:八旬老人被困二樓陽臺外 博山公安「抱舉哥」成功營救大眾網淄博5月2日訊(記者 許炳棋 通訊員 宋策) 日前,博山公安分局城裡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在博山北門裡小區一棟居民樓上
  • 八旬老人棗核卡喉 內鏡巧取轉危為安
    畫圈處為棗核卡到的位置。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王捷 通訊員 姚娜)近日,一位八旬老人不慎被一枚棗核卡住食管,情況危急,前往駐馬店市中醫院就診。該院專家採用內鏡巧取棗核,使患者轉危為安。當天,這位八旬老人因食管吞咽困難、疼痛,在家人的陪同下急匆匆來到駐馬店市中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診斷為食管異物。於是,老人及其家屬找到該院肝膽脾胃科副主任醫師楊曉慶尋求幫助。詢問病史得知,患者前一天晚飯時誤將一棗核咽下,隨即出現胸痛、吞咽困難的症狀。當時老人並沒有在意。後來疼痛逐漸加重,不能進食,老人才告知了家人。
  • 宿遷八旬老人迷路,多虧了他的出現……
    事情發生在1月12日下午,徐圩社區工作人員蔡季同在轄區日常巡邏途中,遇到一位迷路老人,當時老人左顧右盼,神情焦急,便急忙上前詢問。因老人緊張過度,思路混亂,言語不清,蔡季同耐心安撫老人,並將其帶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喝水、取暖,同時撥打了110報警電話,向宿遷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古楚派出所求助。經雙方共同努力,終於聯繫到了老人的家人,當晚6點多鐘將其接回宿城區耿車鎮耿車居委會富民組的家中。
  • 八旬老人聽力退化難交流 他們「手寫」溝通為老人解難題
    武漢晚報訊(記者史強 通訊員鄭墨 陳琛)八旬老人上門求助,但因為聽力衰退難以交流,礄口區六角亭街政務中心工作人員熊小玲急中生智,全程用「手寫」方式和老人溝通,順利幫老人解決問題。13日,「認準」了熊小玲的老人又一次登門求助,雖然不是自己服務範圍內的事,但她還是用同樣的辦法為老人打開心結。
  • 陝西八旬老人要跟兒子斷絕關係,只因痴迷於……十年花費百萬!
    小賀所說的病,其實是他父親十年來對藏品的痴迷,已經達到了病態的一種狀態。小賀父親:「2010年就開始關注收藏,2012年開始,就幾萬幾萬的往裡投了。」小賀的父親是鹹陽市工商系統退休的一名幹部。十年來,買來的藏品堆滿了臥室的角角落落,也花光了他一輩子的積蓄,前前後後一百多萬進去了。
  • 崔達道:一位八旬老人的國防情懷
    2020年1月9日晚,太原。  山西省軍區軍人禮堂內,座無虛席、軍歌嘹亮。「2019感動山西國防動員新聞人物」頒獎典禮正在隆重舉行。當主持人讀到「涓流見證滄桑,鏡頭連著國防。年少的崔達道也曾立志參軍報國,可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當兵的情結始終在崔達道心中縈繞,因此15歲成為民兵之後,「民兵」就成為他極為珍視的身份。  從1954年拿起相機拍下第一張照片起,60多年來,崔達道將鏡頭對準盂縣民兵,他走遍盂縣的山山水水,記錄盂縣人民武裝建設最真實的畫面,拍下了數萬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