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耐珂薩安博:被疫情改變的僱傭模式,正在上位的靈活用工
2020-05-08 10:59 肯耐珂薩安博 靈活用工
伴隨著疫情的全國蔓延、聯防聯控,再到全球爆發、中國支援,2020年第一季度險象環生地結束了。回顧這段艱難的時期,不僅中國人民和病毒進行了殊死較量,中國企業也在瀕危之境與疫情展開了艱難抗衡;而在企業想方設法自救的過程中,「共享員工」脫穎而出,幫助一些企業成功化解了「用工荒」與「用工閒」的矛盾,也被很多業內人士寄予了「下一個風口」的厚望……
危中尋機——疫情催生靈活用工新趨勢
疫情期間,我國各行各業尤其是線下服務業,包括餐飲、酒店、影視、旅遊、商業零售、線下教育、線下娛樂等,遭受了空前的沉重打擊。
一方面,企業業務量銳減,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等居高不下,導致企業現金流壓力加劇;另一方面,大量員工無法返城返崗,企業無法復工復產,促使企業經營壓力升高。調研結果顯示:疫情防控期,超過三成企業靈活用工階段性增加。
一邊是業務大量擱淺、但員工嚴重短缺的「用工荒」企業,一邊是員工大批閒置、但業務量大幅萎縮的「用工閒」企業,如果可以讓雙方企業達成互補合作,問題豈不迎刃而解?
於是,早在今年2月份,盒馬鮮生就率先啟動了「共享員工」模式,與線下餐飲企業聯合,吸收其待崗員工、補充自身門店基礎崗位人力空缺,此後,京東7FRESH、聯想等企業相繼跟進。從結果上看,「共享員工」不僅解決了企業待崗人員的收入問題、減輕了企業人工成本壓力,同時也紓解了人力不足企業的復工復產困難,為疫情期間的企業用工困境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也掀起了一股靈活用工的新趨勢。一時之間,關於「共享員工」的輿論持續升溫,甚至有業界人士預測,「共享員工」或將成為下一個萬億級新風口。
藍海已至——中國靈活用工市場前景廣闊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實際上,「共享員工」本質上是靈活用工的一種形式,而靈活用工是目前國際上主流的一種人力資源調配方式。
據CIETT數據顯示,全球人力資源市場收入構成中,靈活用工佔比高達70%,市場規模近3萬億人民幣;在發達經濟體的人力資源行業中,靈活用工人員佔比普遍較高,比如日本達到了40%,美國緊隨其後,也有30%左右。
在中國,近年來靈活用工的發展也呈現出了穩步上升的態勢。根據《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第二曲線」研究報告》研究發現,國內靈活用工市場規模在2017年-2019年三年間增長顯著,由389.4億元增長到476.4億元,預計2020年將增長至590.8億元。
比較遺憾的是,中國勞動人口數量是美國的4倍,是日本的10倍,但目前中國的靈活用工佔比卻僅為9%,與日本和美國相差甚遠,而且,中國的靈活用工市場還從未誕生巨頭。有差距,才有發展的空間,因此,中國靈活用工的發展潛力蔚為可觀。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第一季度用工市場劇烈波動,靈活用工需求迅猛增長,意外成為加速中國靈活用工市場提前爆發的導火索。
勢出有因——靈活用工模式根治企業痛點
當下,中國市場環境的變化日趨快速和劇烈,沒有哪個行業可以一成不變,也沒有哪家企業可以墨守成規。為適應市場變化,企業的發展戰略、人才結構、產品服務、管理流程無一不被推動著不斷迭代和升級,單一的全日制固定用工模式已明顯落伍,而處理組織人才結構的調整又相當考驗企業的風控意識和經驗智慧。
以某小型手遊公司來說,在初期「重研發、輕運營」的經營戰略指導下,公司聘用了大批策劃、程序、美術等開發人員,運營人員則非常少,兩者比例約為10:1。兩年後,公司遊戲盈利未達預期,經分析發現原因有二:一是公司遊戲研發人員佔絕大多數,且人員工資單價、總價、公司繳稅三高,導致公司用工成本長期高企;二是公司需要依託各大遊戲發行平臺推廣手遊產品,國內同類型平臺流水抽成普遍較高,基本在五成左右,而公司現有運營人員短缺,導致公司遊戲的平臺鋪量不足。之後,該公司更改經營戰略為「重運營、輕研發」。為了不承擔因裁員產生的巨額經濟賠償,該公司想方設法、變相逼迫開發人員自動離職,結果激怒部分員工,被訴至勞動仲裁委員會,最終得不償失。
俗話說,「船大抗風浪、船小好調頭」,但在疫情衝擊下,大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或小公司的靈活避險能力都潰不成軍,佔企業經營成本重頭的用工成本不斷「滾雪球」,迫使很多公司直接裁員以轉嫁危機,結果同樣收效甚微。
以某品牌空調銷售公司的售後服務中心為例:中心從基層安裝維修人員到核心管理人員都採用全日制用工,每月公司要給所有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發放固定工資。疫情下,公司空調銷量下滑,安裝工作相應減少,安裝維修人員首當其衝被大量裁撤。但作為一種專業技能較強的工種,這批人員大多由公司在體系內自行培養,工齡基本在3年以上。一旦裁員,公司不僅要按N+1支付被裁員工一大筆經濟賠償,累積多年的人才培養成果更是損失慘重。而疫情過後,夏季空調銷售旺季接踵而至,業務量增加又將促使公司不得不新招大量空調安裝維修人員,屆時,公司在人員到崗時間、能力適配、上手速度、團隊適應等方面都將面臨不小挑戰。對於這家公司來說,無論裁不裁員都意味著巨大損失。
經此一「疫」,企業比以往更加深刻意識到,單一的全日制固定用工模式其實是企業最大的經營風險之一,它不僅讓企業囿於僵化和遲緩,還放任企業裸奔在不知何時會突然造訪的各種市場變化和不可抗力所產生的風暴中心。
其實,觀察近年來中國企業用工結構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由一元用工模式轉變為包含靈活用工在內的多元用工模式的趨勢已經越來越突出。原因就在於,靈活用工模式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更健康的資產輕量化發展,從而為企業提供更有力的組織保證、更靈活的用工結構、更低的人工成本以及更高的抗風險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推動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比如,對於上述案例中的企業來說,除了核心崗位採取全日制固定用工,其他如遊戲開發、空調安裝等非核心崗位都可以以結果為導向,將工作任務向全社會開放發布,由社會中有能力、有時間的人員承攬任務,任務結束、交付結果,企業即時結算報酬。報酬只需按天或計件結算,既提高了人員勞效,又降低了用工成本。當遇到疫情等特殊情況,企業沒有業務或業務減少時,只需暫停或減少業務承攬人員的招募和使用,就能直接有效降低用工成本。
趨利避害,天性使然。未來,專治企業用工痛點的靈活用工模式,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險中求穩——「共享用工」精準落地需規範運作
回到開篇提到的「共享員工」,疫情過後,它有沒有可能成為靈活用工的常態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二。
疫情期間,企業自發借調員工其實是「權宜之計」,當抗「疫」全面勝利後,自行借調員工的各種風險可能會全面凸顯:首先是用工風險,比如勞動關係歸屬、權利義務劃分、勞動技能匹配、勞動報酬支付等;員工的社會保險究竟由原企業還是新企業繳納也是一大問題,比如涉及到社保費用等用工成本的企業歸屬、員工工傷如何賠付等等;由於沒有人力資源服務資質,企業無法合法合規開具相應發票,也會給雙方企業帶來無形的稅務風險。
另一方面,「共享用工」對於人員供需雙方企業在人員出讓與接收時間、人崗適配性、共享員工數量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嚴苛。一般來說,可以在季節性用工上形成錯峰的企業較易達成人員供需匹配。例如,一家啤酒廠的銷售旺季在夏季,夏季一過就逐漸進入了淡季,一線生產工人就大多無事可做了,而一家糖果廠的銷售旺季是2-5月和9-11月結婚季以及春節期間,其用工高峰期多集中在下半年;如果要達成這兩家企業的員工共享,不僅要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人崗數量上確保完全互補、無縫銜接,還要保證人員能夠熟練掌握新技能、快速適應新環境和生產線。
可見,以定向協調兩家企業來實現的「共享用工」,門檻太高,並不具備普遍適用性。實際上,如今主流的做法還是和專業的人力資源公司合作,由人力資源公司作為第三方,為用工企業、員工以及包括自由職業者在內的靈活就業群體牽線搭橋,實現時間錯配後的靈活用工和自主就業。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保障企業利益、規避用工風險,通過服務品質過硬的人力資源公司調配解決用工問題,仍然會是用工企業的優先選擇。
量質齊飛——智能平臺助力靈活用工發展提速
最初,企業用工需求匹配是由人力資源公司的專業人員線下完成的,在業務量較少的情況下,這當然不成問題;但當業務量達到一定量級,尤其在疫情這類大型不可抗風險衝擊下,純人工作業就顯得非常低效和極易失準了。
市場對服務的高效性和精準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開始倒逼人力資源公司將線下純人工的服務迅速轉型為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企業對於人員的要求無外乎「招之即來」、「來之能用」、「用之能勝」,誰越快擁有一個能在用工企業和自由職業者之間實現信息快速對接和需求精準匹配的靈活用工平臺,誰就贏得了市場先機。因此,現在整個人力資源市場都在蠢蠢欲動,靈活用工平臺也如雨後春筍。
一個新興事物的初現階段,市場必然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但不妨礙一個共識的達成——一個靈活用工平臺至少必須打通一個安全、規範、精準、高效的業務閉環:針對企業端,平臺承接企業非核心業務的外包,從發布任務、驗收任務,到臨時性經營所得發放、發票開具等全流程為企業提供智能服務;針對用戶端,平臺為自由職業者提供自主就業選擇,在派發任務、完成任務、結算臨時性經營所得等全流程為用戶提供線上服務。
通過大數據分析,平臺可以解決企業招聘信息以及靈活就業群體就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雙方搭建需求精準對接和業務快速撮合的機制,在幫助企業基於發展戰略和業務流程,重塑用工結構、實現靈活用工的同時,還能鼓勵自由職業者自主擇業、靈活就業,一舉兩得。
以肯耐珂薩安博的共享經濟用工平臺V零工為例:某餐飲企業各門店需長期招募大量兼職服務員,以前企業需要高頻處理人員招聘、人員管理等事務型工作,企業用工成本高、人員到崗速度慢、人員管理難度大。
使用V零工以後,企業與平臺籤訂項目外包合作協議,並將訂單任務款項打款給平臺,再將兼職服務員的招聘、篩選以及工作任務統一以訂單的形式發布在平臺,訂單可以分為數量或者時間兩種類型。自由職業者在平臺填寫真實個人信息後完成註冊。平臺會通過大數據分析自由職業者的居住地點、意向時間、專業能力、工作經驗等信息,進行精準派單。自由職業者通過平臺接受派單,並按企業訂單要求完成工作任務。企業在確認自由職業者已經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了工作訂單後,由平臺按臨時性經營所得與自由職業者進行結算,完成全部流程。
通過整合企業、自由職業者、政府相關部門等各方資源,並基於大數據分析,平臺透過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幫助自由職業者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更高的收入,也助力企業獲得更靈活的用工結構以及更高的抗風險能力,真正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並為整個就業市場的健康穩定發揮積極作用。既解了多難,又謀了共贏。
攻堅克難——靈活用工難點破局任重道遠
2020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勞動者依託平臺就業;同時,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指出,要支持網際網路企業、共享經濟平臺建立「共享用工平臺」、「就業保障平臺」,更好地發掘發揮企業間的協同放大效益,打造傳統產業服務化轉型的新生態。
近年來,以「網際網路+」業態為代表的全球網際網路平臺經濟蓬勃發展,無論是從規模、數量還是成長速度看,平臺經濟崛起的大勢已然形成。所謂平臺經濟,指的就是基於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通過平臺,實現供需方共享信息並達成交易的一種數字經濟形態,本文中所談「靈活用工平臺」正是其一。
在國家政策導向與市場實際需要的雙重驅動下,基於靈活用工的平臺經濟發展正升勢浩大、如火如荼,全國多地已陸續上線各種靈活用工平臺,除了各大人力資源公司,還有諸如盒馬鮮生、金華開發區等用工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相繼入局,可見市場需求之大,也能預見未來競爭之激烈,行業發展之蓬勃。
但是,靈活用工是一個雙邊市場,所有服務靈活用工的平臺系統,必須通過同時服務好企業和自由職業者,才能生存發展,缺任何一方,業務閉環都將無法成立。所以靈活用工最大的困難,也是靈活用工平臺首先需要直面和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從零開始,同時撬動B端企業用戶和C端個人用戶,並且保證兩者在體量上都達到一定程度,來實現雙方需求匹配的相對平衡,從而為雙方都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
當然,僅僅掌握足夠體量的雙邊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靈活用工業務閉環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還涉及到專業度要求非常高的多項服務環節,比如平臺的開發、運維、結算、財稅、法務等等。除了優秀的網際網路人才,平臺也對服務落地團隊的服務能力和經驗提出了頗高要求,包括但不限於響應速度和服務品質。一旦後續服務出現了斷層、滯後、失準,可能觸發平臺用戶紛紛「出逃」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遑論撬動現有資源。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平臺基於大數據和算法的匹配效率和效果,而這正是平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對平臺技術的一大挑戰。人工智慧時代,科技發展速度已經快到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不在平臺技術上多投入、下苦功,被競爭對手彎道超車一定會是常態。另一方面,匹配效率和效果的高下,也要視平臺用戶流量的體量而論,畢竟,要實現大量精準匹配,在技術層面之外,最依仗的還是足夠規模用戶基礎的託底。
任何新生事物的應運而生,本就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誰能駕馭挑戰,誰就能拿下機遇。
總之,其勢已成,其時已至,其興可待。中國的靈活用工已經迎來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卻也可能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階段。挑戰雖有,而機遇也在;角逐者眾,然旗鼓相當。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躬身入局,未來可期。
作者:胡華華,肯耐珂薩安博副總經理,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本文作者熊本熊,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