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開啟靈活用工新趨勢」
「靈活用工」的本質就是效率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
2020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商場關門、工人歇業、無數的職工閒滯家中,艱難度日;而另一方面實體企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尤其是餐飲企業,失去了海量的人流客戶後更是紛紛面臨倒閉的風險。
在經過近兩個多月的「抗疫行動」中,經歷了恐慌、無奈、憤怒、焦慮、無聊等種種情緒,我們終於即將迎來脫下口罩、回歸到正常生活節奏中去的那一天。然而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行業洗牌也悄然進行!
身處時代轉變的風口,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已經意識到傳統的經營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行不通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轉型、嘗試新的經營方式。
1
三高一低的餐飲困局
餐飲業的三高一低(即房租高、人工高、食材成本高、利潤低)的現象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頑疾,如果說在疫情之前餐飲人還在苦苦支撐,那麼這次疫情無疑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時代在變,餐飲人怎能不變,於是乎想要活下去就只有兩條路可走,開源、節流。而後則往往成為當下餐飲困境的首選。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大家也都一致將目光投向了降低人工成本。
一方面是企業的斷臂求生,另一方面是員工的生活保障,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都陷入了兩難的處境,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既可以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又可以保障員工的基本生活呢?
這時,「靈活用工」成為了大中小企業降低風險的重要途徑。
2
復工難下靈活用工如何破局
在疫情期間無數的餐飲企業都在歇業,而員工的工資和社保還需要正常繳納,小企業還好說一點,勒緊褲腰帶就撐過去了,大企業幾千、上萬的職工每個月的開支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與大部分餐飲企業停工相反,疫情期間盒馬等生鮮零售平臺的業務日益繁忙,而很多企業的員工又被困在老家無法復工,造成人員不夠用的「用工荒」局面。
一邊是企業的用工荒,一邊是職工閒置家中,於是乎一個出錢一個出力的合作模式就開始了。
盒馬與西貝、蜀大俠、雲海餚等餐飲企業達成了短期內「共享員工」的合作,其中西貝就向盒馬輸送了1000名員工,解決了兩方的燃眉之急。等疫情結束後,員工就會回到原來的公司。
其實「靈活用工」並不是一種新鮮的事物,只是受近期疫情的影響,才會大量的應用到餐飲行業當中,在通常情況下,外包、兼職、小時工、實習等形式都屬於靈活用工的範疇。工資結算方式可以是日結、月結,也可以是小時結。
3
靈活用工的現狀及未來
在《2019年中國靈活用工白皮書》中顯示,超過9成員工願意嘗試靈活用工,大家對於靈活用工的接受度很高。
這其中尤其是以90、95後等新生代職場人群為主,更願意接受靈活用工的模式來進行彈性工作。
所以目前來看,「共享員工」和「靈活用工」還只是在特殊時期內解決特殊人群需求的一種模式,即在一個人無法進行原工作時被派遣到相同工作崗位上去。它現在所存在的弊端還不允許其被應用至更大的範圍,但不代表未來不可以。
只是在這之前必須要解決一些問題:如一周工作三四天或一天8小時的彈性工作制,而這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企業傳統的用人觀念?
「人力成本高」是餐飲業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而在新餐飲時代下,消費者對於服務的看重也決定了餐廳無法一味地削減人工數量。「靈活用工」就是這一困境的「破局之法」。
試想,多個餐飲企業的人才都在一個流量池裡進行流動式服務,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好的一面是,員工接收到多種多樣的企業文化,並可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增進品牌間的感情,也減少了他們跳槽的可能性。
再將其範圍擴大些,應用到行業與行業間。那麼,餐飲老闆就不必再為生意「淡季」時是否裁人而苦惱自責,「旺季」時多招「靈工」,淡季時少招,「靈工」流動到其他行業。
「靈活用工」的本質就是效率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
但與之而來的問題也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員培訓的時間成本。所以更容易上手的崗位適合「流動」,而核心的崗位需要「固定」,並實現以「固定」帶「流動」、以「老」帶「新」的完善機制。
4
寫在最後
疫情正在倒逼傳統的餐飲行業變得越來越「不傳統」,就像一個老爺爺重新穿上了花衣裳。
屬於餐飲的低門檻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餐飲連鎖化、零售化的趨勢之下,人才是企業壯大的基礎,而人才不等同於人工,如何留住核心人才,如何運用更靈活的方式去僱傭員工,也是值得餐飲老闆思索的命題之一。
當然了,員工和企業是互相選擇的,「靈活用工」的模式則給了兩者一個互相了解、選擇的機會。
儘管這種模式還並未被廣泛應用,也存在相應的問題,但這或許是能夠緩解餐飲業「三高一低」問題的最容易實現的方法了。
如果未來必定會被人改變,那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