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個古人丟到現代,那他大概能自己玩出花來;而把一個現代人穿回古代,在失去手機電視電影等的情況下,他很可能會無聊而死。
雖然現代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十足的便利,但不可否認,在某些方面的生活情致及精神意趣上,古人比我們優越多了。
這一點,從文化或歷史中遺留的物品或習俗即可窺見一斑。
例如《九九消寒圖》,此遊戲的玩法就不止一種消遣方式。最常見的有:文字版,畫圈版,繪梅版。
從冬至開始,文字版通常使用「庭、前、垂、柳、重、珍、待、春、風」這九字,且每個字九劃,九字共八十一划,每日用筆描一畫,等九個字描完,春天就來了。文字內容也可體現人們期盼春天來臨,樹發新芽的美好期望。
畫圈版的先畫出八十一個圈,每天塗一個,塗法為:「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還有一種頗為韻致的繪梅版,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畫素梅一枝,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而當代人奔波日忙,並沒有如此的閒情雅致。就如《詩經·王風·黍離》所言:「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現代人很難以理解古人的情志,同樣一塊玉石原石,古人能做到「看山不是山,進而看山還是山……」而在當代多數現代人的眼裡,它可能就是塊毫不起眼的石頭,難以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
玉帶鉤:古代貴族腰間的風流
很難想像,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玉帶鉤,這種能用來裝飾且具有使用價值的用品,竟然來自距今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早在4000年前,古人就已經學會了用這些玉石作為腰飾,低調地展示自己的地位與品位。
玉帶鉤:古稱「鉤」《國語·齊語》載「(齊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其中的「鉤」指的就是帶鉤,它是一種束帶和佩系用具,通常由鉤首、鉤體和鉤鈕三部分組成,其用法和現今的皮帶相似。
可目前在之後的夏商周三代出土的文物中,並沒有發現帶鉤,處於空白狀態,究竟為何也不得而知,也留下了許多神秘色彩。
到了春秋中期,帶鉤才重新出現,經過漫長的發展,出現了帶扣。到明清之後,由於之前受到了宋朝的慕古之風影響。帶鉤不再僅僅是實用工具,而是變成了可把玩的物件,增加了觀賞性,也有了更多的精神價值!
與明清之前多數帶鉤不同之處在於,清代的帶鉤,基本失去了佩戴的實用價值,多數成為了玩賞的物件。而清代的玉帶鉤從實用工具轉變為藝術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受宋代慕古之風影響
宋朝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以及在理學的影響下,更加的崇尚禮法,當時的匠人嚴謹的考據了商周,戰國、漢代等玉器。他們出於仰慕與緬懷製造了許多仿古的玉器。且造型極為嚴謹,誕生了許多這方面的名家。而宋朝之後的元,明,清也受到了其極大的影響。
尤其是到了雍正時期,由於他個人追求極致,事無巨細,政事全部過問,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而且嚴謹細緻,力求不出紕漏。反映到所創造的器物外形上面,就更加講究精細,樹立了獨特的品味。
▌其二:清代服飾與漢人不同
清朝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
清朝的服裝無論男女,與之前朝代大相近庭。已經有了類似現代『鈕扣』的存在。類似於『皮帶』的帶鉤在他們的服裝上,並沒有用武之地。
▌其三:明末的影響
明代末年的帶鉤已經開始向玩賞性轉變,已有較多款式。動用了大量的動植物造型,而且增加了更多的雕刻技法。
新添的各種造型,寄託了人們渴求幸福的願望,從明代出土文物中,可體現出其中複雜的人文內涵,且選材更加講究。
但明朝期間,由於研磨工藝水平不足,經常會出現一些研磨雕琢的痕跡,雖說整體光潔度不低,但依然有所缺陷。
而清代的玉帶鉤,色澤青白,整體質地潤澤,整體造型精細,注重所雕物件的寫實感,拋光細緻,別有一翻韻味。
與往朝相比,更加精細,有了更多的藝術價值,例如如下的蒼龍教子紋玉帶鉤,以及望子成龍帶鉤等等。
清代的器物,在各工序中都更加講究。從製作到拋光等都遠超前朝,體型也相比前朝更大。雕刻手法更加細膩豐滿,選材也更為嚴苛,多用於白玉或上等青玉進行加工,令人悅目怡心。
這些精緻細膩的清代玉帶鉤,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藝術品,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可以讓當代人從中感受古人的細膩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