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鉤|帶你品味古代貴族腰間的風流

2020-12-23 熙鈺珠寶

如果把一個古人丟到現代,那他大概能自己玩出花來;而把一個現代人穿回古代,在失去手機電視電影等的情況下,他很可能會無聊而死。

雖然現代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十足的便利,但不可否認,在某些方面的生活情致及精神意趣上,古人比我們優越多了。

這一點,從文化或歷史中遺留的物品或習俗即可窺見一斑。

例如《九九消寒圖》,此遊戲的玩法就不止一種消遣方式。最常見的有:文字版,畫圈版,繪梅版。

從冬至開始,文字版通常使用「庭、前、垂、柳、重、珍、待、春、風」這九字,且每個字九劃,九字共八十一划,每日用筆描一畫,等九個字描完,春天就來了。文字內容也可體現人們期盼春天來臨,樹發新芽的美好期望。

畫圈版的先畫出八十一個圈,每天塗一個,塗法為:「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還有一種頗為韻致的繪梅版,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畫素梅一枝,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 文字版《九九消寒圖》

而當代人奔波日忙,並沒有如此的閒情雅致。就如《詩經·王風·黍離》所言:「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現代人很難以理解古人的情志,同樣一塊玉石原石,古人能做到「看山不是山,進而看山還是山……」而在當代多數現代人的眼裡,它可能就是塊毫不起眼的石頭,難以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

玉帶鉤:古代貴族腰間的風流

很難想像,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玉帶鉤,這種能用來裝飾且具有使用價值的用品,竟然來自距今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早在4000年前,古人就已經學會了用這些玉石作為腰飾,低調地展示自己的地位與品位。

玉帶鉤:古稱「鉤」《國語·齊語》載「(齊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其中的「鉤」指的就是帶鉤,它是一種束帶和佩系用具,通常由鉤首、鉤體和鉤鈕三部分組成,其用法和現今的皮帶相似。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帶鉤

可目前在之後的夏商周三代出土的文物中,並沒有發現帶鉤,處於空白狀態,究竟為何也不得而知,也留下了許多神秘色彩。

到了春秋中期,帶鉤才重新出現,經過漫長的發展,出現了帶扣。到明清之後,由於之前受到了宋朝的慕古之風影響。帶鉤不再僅僅是實用工具,而是變成了可把玩的物件,增加了觀賞性,也有了更多的精神價值!

與明清之前多數帶鉤不同之處在於,清代的帶鉤,基本失去了佩戴的實用價值,多數成為了玩賞的物件。而清代的玉帶鉤從實用工具轉變為藝術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受宋代慕古之風影響

宋朝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以及在理學的影響下,更加的崇尚禮法,當時的匠人嚴謹的考據了商周,戰國、漢代等玉器。他們出於仰慕與緬懷製造了許多仿古的玉器。且造型極為嚴謹,誕生了許多這方面的名家。而宋朝之後的元,明,清也受到了其極大的影響。

尤其是到了雍正時期,由於他個人追求極致,事無巨細,政事全部過問,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而且嚴謹細緻,力求不出紕漏。反映到所創造的器物外形上面,就更加講究精細,樹立了獨特的品味。

▌其二:清代服飾與漢人不同

清朝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

清朝的服裝無論男女,與之前朝代大相近庭。已經有了類似現代『鈕扣』的存在。類似於『皮帶』的帶鉤在他們的服裝上,並沒有用武之地。

▌其三:明末的影響

明代末年的帶鉤已經開始向玩賞性轉變,已有較多款式。動用了大量的動植物造型,而且增加了更多的雕刻技法。

新添的各種造型,寄託了人們渴求幸福的願望,從明代出土文物中,可體現出其中複雜的人文內涵,且選材更加講究。

但明朝期間,由於研磨工藝水平不足,經常會出現一些研磨雕琢的痕跡,雖說整體光潔度不低,但依然有所缺陷。

而清代的玉帶鉤,色澤青白,整體質地潤澤,整體造型精細,注重所雕物件的寫實感,拋光細緻,別有一翻韻味。

與往朝相比,更加精細,有了更多的藝術價值,例如如下的蒼龍教子紋玉帶鉤,以及望子成龍帶鉤等等。

▲ 清蒼龍教子帶鉤
▲ 清望子成龍帶鉤

清代的器物,在各工序中都更加講究。從製作到拋光等都遠超前朝,體型也相比前朝更大。雕刻手法更加細膩豐滿,選材也更為嚴苛,多用於白玉或上等青玉進行加工,令人悅目怡心。

這些精緻細膩的清代玉帶鉤,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藝術品,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可以讓當代人從中感受古人的細膩與智慧。

相關焦點

  • 古玩「玉帶鉤」是什麼?古代達官貴人真的用它系褲腰帶嗎
    在古玩行當裡有一種小清新品種,它就是玉帶鉤,製作工藝講究,用玉材質溫潤,它真的是古代達官貴人系褲腰帶用的嗎?其實,玉帶鉤只是「帶鉤」中的一個品種,帶鉤古稱「犀比」,最早出現在西周,是貴族、士大夫階層象徵身份的標誌,材質除了玉之外,還有黃金、白銀、銅、鐵等金屬帶鉤,並且應用了鎏金、錯金、嵌寶等工藝,可以說極盡機巧之能事。
  • 古玉風採之「玉帶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戰國鎏金嵌玉銀帶鉤玉帶鉤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浪渚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出現了兼具實用和禮儀功能的玉帶鉤。可見在春秋時期,帶鉤的使用已經較為普及。同時,隨著玉文化的不斷發展,玉器的珍貴价值被進一步放大,此時象徵社會財富和身份地位的玉帶鉤,亦成為諸侯貴族爭相覬覦的貴重佩飾。
  • 青銅帶鉤系列收藏!
    現在科學發掘出土最早的,當屬洛陽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帶鉤,這個帶鉤長7.4釐米,迄今已三千年。帶鉤是人們生活必需之物,倉廩足,知禮儀,哪怕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男人穿衣依然要配一個好皮帶,而帶前的那塊牌子也頗為講究。其實,這都是從中國古代的帶鉤沿襲下來的。但十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很少有人對帶鉤作過系統、深入的研究。當然,帶鉤在收藏、研究和出版上的寂寞,有多種原因,最主要的是時代審美觀的錯位。
  • 它曾改變了歷史,是古人腰間的奢侈品,閒談帶鉤發展史
    「關鍵時候,你和死神之間,只隔著一枚衣帶鉤。」「現代衣服戴不了?沒關係!搞一枚做手繩!能量經歷史見證,起死回生臨危翻盤,做生意的老闆必備。」「不喜歡戴手繩也沒關係!衣帶鉤的親戚,皮帶扣了解一下?秦始皇陵兵馬俑腰間的帶鉤這種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 「鐍」,或稱「帶鐍」。
  • 中國古代佩飾玉器大全
    中國古代佩飾玉器可以說類別龐大,其中一類就可以有很多子類。古人喜歡佩飾玉,因為這不僅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更是一種審美觀念的體現。佩飾玉中有一類非常特別,就是古人腰間的佩飾玉器。這類佩飾玉器大多裝飾華美,可見古人巧妙的構思。紫色百合香為您匯總一些常用的佩飾玉器,使您更加了解這些古人的精品傑作。
  • 西漢黃玉帶鉤的前生今世,傳世經典美玉,洵為曠世名器
    在近期一場重要中國藝術精品的拍賣會之中,有一系列來自貴族私人珍藏的古代玉雕。其中的拍品都是比較有名的,不過有一件西漢黃玉帶鉤卻出乎人們的意料,在拍賣之前對其的關注度也很高,但是沒有想到最終它的成交價能夠達到估價的四倍。這一件拍品最終也出乎意料的成為了本場拍賣的頭籌,最初的60~80萬英鎊,變成了最後的近300萬英鎊。
  • 【弘揚傳統文化】器物文化之帶鉤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鈎,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 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
  • 龍首玉帶鉤護身(圖)
    龍首玉帶鉤護身(圖) 2012年01月17日 16:38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古代皇帝坐的龍椅,穿的龍袍,不但是身份(九五之尊)的象徵,更代表統治的權威。其後,官民皆以龍作護蔭,以其威猛嚇退魑魅魍魎。民間不少家具、日用品、衾被、甚至窗花,皆喜愛作龍形或龍紋。  例如帶鉤,自戰國時代始,已作龍首狀;不過那時的龍形與近代迥異,近於「馬首」。據說戰國趙武靈王父子喜歡胡服,而胡服多使用帶鉤,綴於腰帶上,可鉤掛佩物。
  • 淺談清代龍首玉帶鉤
    縱觀清代的龍首玉帶鉤,發現它們的造型紛繁,數量龐大,這給清代龍首玉帶鉤的鑑定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根據筆者經驗,清代龍首玉帶鉤的鑑定,除了通過一些傳統的經驗外,還可以抓住幾個要點。首先,清代龍首玉帶鉤的用料比以前更加精良。
  • 「帶鉤」古人比現代人會玩
    皮帶以帶扣的材質和圖案不同,按品牌加以了區分。正是品牌的帶扣都有自己的風格,造就了自己的價格壁壘,為成功男士做了精緻的裝飾。人為的為成功打上了烙印。02 大牌的「皮帶扣」在和古人的「帶鉤」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儘管如此,現代成功男士的皮帶扣與古代王侯將相有身份地位人的「帶鉤」比起來還是差了那麼點意思!不信,大家來看看一看!「犀比」是「帶鉤」的別稱。
  • 宋元明清玉帶鉤的斷代
    帶鉤,即束在腰間皮帶上的鉤形物。多用青銅製,也有鐵製的、玉制的。其一端曲首,皆有圓鈕。
  • 古代男人的首飾絕對完勝你身上的大金鍊子小金表!
    《禮記·玉藻》雲「古之君子必佩玉」,因為「君子於玉比德焉」(孔子),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詩經》裡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徵高潔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徵,古代男人帶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樣,或者自己本來就是君子。玉,總給人們帶來吉祥、美好、溫馨的回憶。男士可以貼身佩戴把玩的精品美玉,坦蕩胸襟,沉穩,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佩,右設佩。
  • 從扳指到香囊 那些會打扮的古代男人
    玉佩歷來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愛,他們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質作為自身德行的標準。  男性佩戴首飾,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表現形式極富大漢文化色彩。《禮記·玉藻》雲「古之君子必佩玉」,因為「君子於玉比德焉」(孔子),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詩經》裡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徵高潔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徵,古代男人帶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樣,或者自己本來就是君子。
  • 古代男子佩戴首飾,完勝今天的手錶、大金鍊子!
    Jewelry Pier 團隊陪伴你的352天 作者:草木子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和現代人一樣,古代的男人也會佩戴首飾,
  • 漢朝黃玉帶鉤2520萬成交價為...
    佳士得倫敦「重要中國藝術精品」拍賣於 11 月 3 日 18:30 舉槌 ,本次拍賣涵蓋三千年中國文明長河中來源有緒、品相上乘之藝術佳品,由一系列貴族私人珍藏的古代玉雕領銜,焦點拍品包括一件馮·奧爾岑爵士及爵士夫人舊藏的西漢黃玉帶鉤等;本場拍賣競拍時間長達 7 小時,多件拍品溢價成交,兩件拍品超過千萬元成交,總成交額達 11,937,250
  • 古代男人的文玩配飾,絕對完勝如今的大金鍊子小金表!
    古代浪跡江湖的武者並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裡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於腰間。帶鉤是帶上所用之鉤,古時主要用於束帶。將鉤紐嵌入革帶一端,多數都是在右手端,鉤弦向外,與腰腹弧度貼合,鉤首勾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
  • 這才是古代貴族男人的標誌物——玉扳指
    扳指是一種備受男士喜愛的戒指 也是成熟魅力與身份地位的象徵 其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古代的時候,玉扳指代表的是一種尊貴的身份 平民百姓是不能佩戴的,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佩戴和擁有 如今,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漸漸改變 佩戴玉扳指也成為一種潮流 不過佩戴玉扳指的大多數是男性
  • 絕人以玦 中國古代玉玦
    考古學家把這種玉玦稱作玉踝飾,也應歸為玉佩飾一類。     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一對大小相當,直徑5.2釐米的雲紋玉玦,其出於墓主左腿側,佩於腰間懸垂於腿側。所以從考古及文獻資料來看,玉玦作為佩飾之用見於各個歷史時期,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不同的釋義
  • 這就是古代的皮帶扣
    今天人用皮帶,有皮帶扣;古代人也用腰帶,也有扣,名曰帶鉤。帶鉤,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古代用來束腰或佩掛物品的掛鈎。它曾經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貴族、文人與士兵的日常用品,非常流行;而且歷史也很早,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帶鉤出土於4000多年前的良渚遺址。由於其使用於服裝外飾,所以和今天皮帶扣上那大大的Logo一樣,也逐漸演變出一些禮儀和身份區別的意味。《淮南子》有云:「滿堂之坐,視鉤而異。」一語道出了其在古代社會中身份標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