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它影響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觀念和習俗。玉文化包含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本文所講玉玦是古代玉器中比較特殊的一類。
何為玉玦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耳飾和佩飾。如山西省聞喜縣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玉玦,直徑3.3釐米、孔徑0.9釐米、厚0.26釐米。
「玦」通「決」,後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中有記載:「聘人以圭,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意思是:招聘僱人用圭、請教高士用壁、召喚使人前來用瑗、拒絕推辭別人用玦、和好恢復關係用環。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耳璫可穿絲線懸於髮簪上,下垂於耳旁,可以作為婦女耳朵上裝飾品使用。明清之際主要作為收藏品為人們所珍愛。
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遺骸頭骨左邊露出了一枚淡綠色的帶缺口的半環形物件,後經古玉器專家鑑定,這件玉器叫做玦。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考古界的歷史。
興隆窪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保存較好的,時代最早的一處聚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20000餘平方米。1983年起考古工作者已先後對其進行了近10次發掘,發現有聚落房址、環形壕溝、墓葬、灰坑等大量遺蹟。遺址中心的兩座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左右,除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外,發掘出土玉器的總數就達100餘件。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興隆窪文化的年代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中國史前用玉之先河。
另外,在不斷的考古發掘中,全國很多省份都有玉玦的出土。例如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和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上海青浦馬家浜文化和江蘇吳縣草鞋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的內蒙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江蘇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廣東曲江石峽文化、臺灣省的卑南文化;其後的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也都有大量的「玉玦」出現。
玉玦的用途
從新時期時代到宋、元、明、清近8000年的歷史中,在古代中國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出現如此之多形狀各異的玉玦,它一定有其特殊的功用才會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廣泛流傳。以下就從考古實際和文字史料方面做簡要分析其用途和功能。
耳環:從玉玦出土情況來看,出土時位置在耳部的情況不在少數。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117號居室墓葬墓主人左、右耳部出土有玉玦各1件,1955年江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第四層所出兩件玉玦,出土時在頭骨耳根處。商代、西周出土了大量玉玦,部分小玉玦出土於人頭骨周圍。1917年至1918年日本考古人員在國府遺址也發掘出土了6000年前繩文時代的玉玦,玉玦成對的展現在遺骸頭顱的兩側。考古人員推測,玉玦應該是戴在耳朵上的飾物。
佩飾:玉玦作為佩飾使用的功能普遍被考古、文物學家所接受。不但歷史文獻多有記錄,而且考古發掘也能進一步考證。《左傳·閔公二年》:「佩之金玦」;《莊子》:「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斷」;《禮記·內則》:「右佩玦」;《史記·項羽本紀》:「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玦,玉佩也,從玉,夬聲。」大概就是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用法及說法。考古發掘中出現一種特殊的玉玦,考古學家稱其豬龍玦,又稱獸形玦,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上有細穿孔,發現於紅山文化,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而是充當佩飾之用。
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形玉玦上面雕琢有精美的紋飾,玦上都有穿孔,應是作為佩飾,繫於身上。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的西周時期玉組佩,出土時置於墓主人頸下部,呈「U」字形擺放,共124件,兩端各為一環,環上放有玦,環下左右各有對稱的兩組串飾,均以綠松石珠、玉管、瑪瑙珠構成。同樣也應屬於佩飾,繫於身上。
陝西省韓城周代梁代村芮國墓地19號墓出土一組玉器,玉器位置在墓主人腳踝處,其中就包含兩件玉玦。考古學家把這種玉玦稱作玉踝飾,也應歸為玉佩飾一類。
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一對大小相當,直徑5.2釐米的雲紋玉玦,其出於墓主左腿側,佩於腰間懸垂於腿側。所以從考古及文獻資料來看,玉玦作為佩飾之用見於各個歷史時期,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不同的釋義
玉玦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形制繁多,這也決定了其用途的多樣性。玉玦作為耳飾、佩飾、財富等的功能被文物學界所認可,但是玉玦作為「韘具」、「神器」、「玉目」、「帶扣」的用途還存有爭議,有待於進一步考古證實。下面我們就現有資料分析一下玉玦有可能用作射具和帶扣的解釋。
《孔穎達疏》記載:「玦,鉤弦也。」玦亦名決,決又名韘。《毛亨注》:「韘,玦也。能射御則佩韘。」韘大家都很熟悉,韘為射箭時套在拇指上的扳指,用於來開弓弦。玦,這裡是同名異物,與通常所說的耳飾無關。
陝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銀盒,盒中放置一副玉帶板,其中就包含玉玦。《北周隋唐京畿玉器》一書中提到「玦與帶扣,以墨書文字中的並玦與失玦對照九副玉帶,凡稱並玦者均有帶扣,凡稱失玦者,絕無帶扣,玦指帶扣確切無疑。這是過去不曾知道的事實。」按照劉雲輝先生的研究和考證,將帶扣稱之為玦,北齊時就有先例,如《北齊書。樂陵王年傳》曰「帝乃發怒,使召百年,百年被召,自知不免,乃割帶玦,留與妃斛律氏。」北齊時,帶鉤早已不再使用,這裡的帶玦無疑是指帶扣。但此玉帶玦與新石器時代延續而來的玉玦形制相去甚遠,應是借用「玦」以通「鐍」。《仰觀集》一書中提到,《說文·角部》:「鐍,觼或從金、矞。」「觼,環之有舌者。」段玉裁註:「環中有橫者以固系。」則鐍是有「固系」之舌的括結具。與此式扣具的形狀大體相合。因此,沿用原有帶鐍的名稱,稱帶扣為玦也是順理成章。
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玉器與人們生活關係最為密切,自新石器時代綿延近8000年經久不衰,玉已經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玉玦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有代表性的一類,它出土最早、數量最多、使用最為廣泛,它貫穿於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它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古代玉器文明的發展史,它集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它是古人信仰、意念、靈感的化身。
--圖文來源於網絡
2016年6月25-26日《王紅旗出土古玉鑑定》培訓講座正在招生。報名電話:400-829-6662或15306366360
古玉鑑定利器:放大鏡現貨訂購中,平臺回復「放大鏡」即可購
新書預訂電話:15306366360
QQ:1606317479或直接在微信平臺回復「購買新書」
王紅旗個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longshanzisun
王紅旗《出土古玉鑑定》教學光碟,市價198元,微信平臺購買只需150元 。聯繫方式:平臺回復「購買光碟」或撥打電話:400-829-6662 1530636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