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者為環,缺者玦」,淺談玦的功能以及意義

2021-01-08 一更歷史

《說文解字》將玉稱之為:「石之美者謂之玉」。

早在八千年前,中國便出現了玉器。隨著歷史的流遂,發展到現代,玉器依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裝飾品。但在中國古代,玉器是日常生活中最高規格的器物,主要作用用於禮器以及配飾。

玉器的種類有許多,包括祭祀天神的玉璧,祭祀土地的玉琮,還有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等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後,玉璽成為了王權的象徵,發展到清朝,乾隆皇帝共釐定過二十五枚寶璽,大多數都為玉制,這足以證明玉器的等級制和重要性。

古往今來,玉器就讓無數人趨之若鶩。但是也有這樣一種玉器,它十分的「不吉利」,象徵著拗斷、離別,這種玉器便是本文的主角,中國早期出現的玉器——玦。

一、 玦的形態特徵

滿者為環,缺者玦。《白虎通》記載:「玦,環之不周也。」《漢書·五行志》也曾標註:「半環曰玦。」

玦是中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它為環形形狀,表面上有缺口。在新石器時期,西周晚期以及春秋的墓葬中常有發現,而在現代,考古學家從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遺骸頭骨左邊,發現了一枚淡綠色的帶缺口的半環形物件,後來經過鑑定,這件玉器就是玦。

一般來說,玦的體積較小,環形有缺口。在新石器時期墓穴中出土的玦,表面光滑沒有紋路,體型普遍較大。而在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玉玦,表面雕刻著精美的紋飾,並且大部分的玦表面都有穿孔,或有缺口,作為配飾被古人系在身上。

二、玦與珏的異同之處

許多家長在為新生兒取名時,會想到「珏(jué)」這一字,我們發現「玦」與「珏」的讀音一致,並且都代表著玉,那麼玦和珏有什麼區別呢?

先來介紹一下「珏」,兩塊玉相合在一起為一珏,珏被稱之為玉中之王,地位高貴可見一斑。在熱播劇《錦繡未央》中,心兒的生辰禮物就是「天命玉珏」,並稱得此物者得天下,雖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從側面體現出珏的地位和珍貴。

而在《太平廣記》引《仙傳拾遺》中,也曾有這樣一句記載:翁伯以禮玉十珏以授仙童。

珏的作用由此可以明了,將珏拆開可作為送禮人與收禮人,各拿一部分作為信物。珏本身為玉中之王,象徵意義美好,放在現代更是作為人名使用。

「珏」和「玦」有很大的區別:首先,玦是半環形並且留有缺口的,而珏是完整的兩塊玉合在一起,並沒有缺口。其次,玦涵蓋著「斷絕」、「離別」的含義,也代表著盛極必衰。而珏在玉器中地位高貴,象徵意義美好。最後,一般來說玦通常在男子身上佩戴,數量僅僅只為一塊。而珏大多數為女子身上的裝飾品,亦或是耳飾,相當於現代的耳環,大多數都是成雙成對的。再從大小來說,珏比玦通常要小一些。

但是,玦和珏同樣作為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在功能、作用方面,玦和珏同樣作為裝飾品,多用於服裝上面的裝飾,或者是女子的耳飾。其次,這二者都可以作為信物,只不過珏象徵著美好的祝願,而玦確實象徵著雙方之間關係的斷絕。

三、玦的功能與意義

(1)玦的第一重意義:信物

以玦贈人,以示決斷。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

《荀子.大略》:「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在這其中,絕人以玦便指的是斷絕關係的意思。古時候,如果與某人交惡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兩看相厭到此生不願再見,那麼便可以送玦作為信物,代表著此生再也不見。

因此,見玦則意味著斷絕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玦就這樣成為了寓意不佳的玉器。

(2)玦的第二重意義:決斷

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之氣。

《莊子》裡也有記載:「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

這表明的含義是,如果君子能夠在某些需要做決定的事情面前,果斷的做出決定,當機立斷,才擁有資格佩戴玉玦。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中,項羽在範增的策劃下企圖剷除劉邦,可由於劉邦頻頻示好,導致項羽猶豫不決。而範增曾三次舉起隨身佩戴的玉玦,希望項羽乾淨利落地做出選擇。在這一場景中,玉玦雖作為配飾,但實際上涵蓋的則是決斷的含義。

(3)玦的第三重意義:配飾

常見佩戴於腰側、腳踝以及耳上,亦可作為扳指使用。一般來說作為配飾,玦被佩戴於男子的腰側,垂掛於腿側。

但是也有女子佩戴於腳踝處的,陝西省韓城周代梁代村芮國墓地19號墓出土的玉玦,位置在墓主人的腳踝處,考古學家將這種玉玦稱作玉踝飾。

其次,玦還可以作為耳環佩戴於女子的耳朵上。在新石器時代與其春秋戰國的墓葬中,從玉玦的出土情況上來看,玉玦多被放置於死者的耳邊,這種情況有很多。

最後,玦還可以作為扳指,古時候男子在射箭時將玦套帶在右拇指上,用來作為鉤弦。

玦作為耳飾,在整個新石器時代層出不窮。但到了商周時代,玦的用途開始逐漸發生改變,除了少量作為耳飾外,絕大多數向佩飾及具有象徵意義的禮器轉變。

(4)玦的第四重意義:刑罰

犯法者呆於境或某地,見玦則不許歸還。

《廣韻》中曾經介紹:「玦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義取訣。」

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犯罪的大臣會被流放於城郊,三年內不得擅自離去,在這期間如果君主派人送來一塊玉環,那麼代表君主對大臣的原諒,大臣能夠離開城郊回到朝堂。如果君主送來的是一塊玉玦,那麼則代表著殘酷的刑罰,象徵著大臣的悲慘生活,這位大臣將被流放至悽涼的荒野之地,永遠不得歸還直到死去。

總體來說,玦並不是寓意不佳的玉器,如果玦真的不吉利,那麼誰還會使用呢?

玉在中國古代地位高尚,尤其是漢朝以前,非諸侯王級別以上的人是沒有資格使用玉的,而玉器本身便象徵著吉利。因此發展到後期,佩戴玦的古人越來越多,玦本身「拗斷」、「斷絕」的含義逐漸被人忽視。

四、為何古人佩戴玦

(1)玦是玉器的一種

儒家學派曾經有這樣一個觀點:「君子比德於玉」。自古以來,玉器便象徵著倫理綱常中君子的美好品德。

東漢的許慎也曾在《說文解字》中對玉評價:「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這「五德」分別是指:

1「潤澤以溫」:玉器表裡光亮而柔潤;象徵著君子的仁義道德——仁。

2「鰓裡自外,可以知中」:玉石裡外一致,光亮剔透;象徵著君子為人表裡如一——義。

3「其聲舒揚,專以遠聞」:玉器碰撞的聲音舒暢而清揚,即便相鄰遠也可聽見,象徵著君子的智慧和謀略——智。

4 「不撓而折」:玉器質地堅硬,但卻又易碎;象徵著君子不與惡人為席,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英勇氣概——勇。

5 「銳廉而不枝」:玉石在破碎後的斷口會有稜角,但不很鋒利;象徵著君子清廉正直——潔。

(2)玦是配飾的一種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以及現有文物來看,玦作為配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窪遺址,人們發現一些玉玦成對地出現在墓主人周圍。

新石器時代的玉玦多光素無紋,而發展到商周時,玉玦常為蟠龍形制,首尾相向,還有龍紋、雲紋、鳥紋等。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則較多,形制相比此前而言,形態較小,外徑約在2-5釐米之間。

愛美是人類的特性,像玦這種造型簡單的配飾,在那個時期是完全有能力製作的。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線切割技術對玉器開料和修整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製作玉玦時,古人很有可能採取的就是線切割技術,以繩割玉。

而隨著後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玦作為一種物質載體,它所承載的精神上的因素,隨著玦文化同步發展。作為配飾,經過千年的進化,最終變成扳指,手鐲之類比較有實用收藏價值的玉飾品,更代表著貴族身份的象徵。

結語

玉文化流傳中國八千年歷史,玉器的種類有所不同,其本身所涵蓋的含義也大相逕庭。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玉器與人們生活關係最為密切,自新石器時代起便經久不衰,已經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當中。

而玦僅僅只是萬千玉器中的一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類,它出土最早、數量最多、使用最為廣泛。它的發展,也代表著中國古代玉器的文明發展史,集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其中更多的神秘與奧妙,仍需我們通過時間去探索。君子比德於玉,祝願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擁有玉一般的美好品德。

參考資料:《玉器收藏鑑賞圖鑑》《古代玉玦的用途和形制舉要》《新石器時代玉玦考古研究概述》

相關焦點

  • 古代玉玦!
    考古專家給我們的解釋是直接把耳垂放入玦的缺縫裡。如果這樣的話,走起路來左右晃動,玉玦豈不要掉下來了!另外玉玦大小尺寸不定,小者直徑一釐米,大者直徑十幾釐米,佩戴起來不太方便。至於如何佩戴,還需要不斷的考古發掘才能解釋的更清晰、透徹。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玉玦都是充當耳環之用,必定還有其它的用途。
  • 玉玦的演進
    1950年以後,東亞地區多有玉玦出土,大部分都出土於頭顱兩側。就此,學術界認定玉玦就是耳環。這種解釋從考古實際出發,最具權威性,但是這又給我們增加了很多疑惑,玉玦是如何佩戴在耳朵上的呢?考古專家給我們的解釋是直接把耳垂放入玦的缺縫裡。如果這樣的話,走起路來左右晃動,玉玦豈不要掉下來了!另外玉玦大小尺寸不定,小者直徑一釐米,大者直徑十幾釐米,佩戴起來不太方便。
  • 絕人以玦——中國古代玉玦
    這一缺、不連、不周的特徵是玦的關鍵性標識。隨著時間的延伸,地域的變遷,玦再如何變,環之不周這個特徵始終不變,可謂「萬變不離其宗」。玉玦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製作樸素。
  • 絕人以玦——解析中國古代玉玦
    圖五:國家博物館藏商婦好墓龍形玉玦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的西周時期玉組佩,出土時置於墓主人頸下部,呈「U」字形擺放,共124件,兩端各為一環,環上放有玦,環下左右各有對稱的兩組串飾,均以綠松石珠、玉管、瑪瑙珠構成
  • 耳飾之祖——玉玦
    其後的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也都有大量的「玉玦」出現。可以說,從時間上看,整個新石器時代「玉玦」層出不窮,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空間上,從遼河、黃河流域到長江、珠江流域整個亞洲乃至海外的東亞、南亞地區,都有「玉玦」的身影。所以說,「玉玦」堪稱中國最古老的玉器,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典型玉器,因此,很多專家乾脆命名早期玉器時代為「玦文化」。所以,弄清「玉玦」的用途和含義,意義重大。
  • 屈原拋玦、範增舉玦 玦是什麼
    鴻門宴上範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劇情中的重要道具,很顯然時人皆知這一暗示——舉玦蘊含著決斷與決絕之意。對今人而言,玉玦的樣貌主要來自清末學者吳大澂的考據。自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後,在東北以及華東史前墓葬中同樣頻頻發現這類玉器:帶有一個缺口的環狀玉質飾品,似乎正合文獻中「玦如環而缺」「半環曰玦」的描述。但這真是範增手中的玦嗎?
  • 玉玦的演變
    如山西省聞喜縣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玉玦,直徑3.3釐米、孔徑0.9釐米、厚0.26釐米。「玦」通「決」,後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中有記載:「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意思是:招聘僱人用珪、請教高士用壁、召喚使人前來用瑗、拒絕推辭別人用玦、和好恢復關係用環。
  • 原創┃ 多樣的玉玦,不變的缺口
    微信號:zggjls玦,中國古代最早的玉器類型之一。雖一介小小身軀,卻有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豐富多樣的面貌及內涵。從考古發現的玦來看,在廣博的文化環境中,玦的形制雖變化多端,但均在器身上開出一道缺口。《白虎通》說,「玦,環之不周也」。《廣雅》:「玦如環,缺而不連。」這一缺、裂、不周的特徵是玦的關鍵性標識。
  • 絕人以玦 中國古代玉玦
    1917年至1918年日本考古人員在國府遺址也發掘出土了6000年前繩文時代的玉玦,玉玦成對的展現在遺骸頭顱的兩側。考古人員推測,玉玦應該是戴在耳朵上的飾物。    佩飾:玉玦作為佩飾使用的功能普遍被考古、文物學家所接受。不但歷史文獻多有記錄,而且考古發掘也能進一步考證。
  • 古代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都是什麼,它們有何區別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玉,石之美者。」他根據玉的特徵,提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在古代的玉器中,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屬於圓形玉的範疇,是傳統玉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四種形似四胞胎的玉器,擔負著怎樣的功能呢?
  • 玉玦,人類最早的通靈玉器
    例如葉舒憲先生撰文稱:起源於中國北方西遼河流域的玉器生產以興隆窪文化為開端,以玉玦為最初的主導性玉器形式,8000年前率先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登場,逐漸向東和向南傳播,約五百年後到達河北省中北部地區(以易縣北福地遺址出土玉玦為證)和日本列島,約一千年後到達浙江省沿海一帶(以河姆渡文化出土玉玦為證)[2]。
  •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其中一個竟然表示絕交?千萬別送錯了!
    而古代的皇帝,常常被尊稱為「天子」,天代表著帝王權威,可見玉璧在古代玉器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玉禮器是一種「特供品」,無論是製作者,還是使用者,都是貴族階層,而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接觸到的。指的是,皇帝在上下臺階時,如果摔倒,便會有失皇家尊嚴,但皇帝貴為九五之尊,他人自然是靠近不得,所以,便用玉瑗進行攙扶。
  • 跑者故事丨錢多多:流汗只為勵志,跑圈斜杆青年為環滇跑者作詩打call!
    2020七彩雲南·秘境百馬環滇超級馬拉松跑者故事NO.4 錢多多講述跑者故事,傳承奔跑精神。奔跑不止是一種運動健康的方式,更是積極向上奔跑精神的最佳體現。在2020七彩雲南·秘境百馬環滇超級馬拉松即將開跑之際,我們特邀多位知名跑者以及往屆參跑者,參與到「環滇傳播大使」評選的隊伍中來,為環滇跑者吶喊助威。
  • 印尼史話 -- 滿者伯夷,王朝舊夢(Madjapahit)
    滿者伯夷王朝發展到最高峰,以爪哇島的政治、經濟為中心的統一政權的封建國家已形成,並為以後的印度尼西亞奠定了基礎。成為印度尼西亞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和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大帝國。滿者伯夷強大的表現在勢力範圍迅速擴大,有一個相當規模的中央集權機構,社會經濟明顯發展,東爪哇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在爪哇島外部地區,屬國是由代表滿者伯夷國王的當地酋長或頭人管理。
  • 【原創】面對入局者 滿幫這樣表示
    在深挖平臺數據,追蹤貨物流向,洞見經濟趨勢的同時,面對蜂擁而至的入局者,作為「老牌」的網絡貨運平臺企業,又有哪些「表示」值得同行借鑑。 《中國儲運》:政策助力,加之有市場的真實需求,無疑為各大網絡貨運平臺搶灘市場帶來了新契機。大量新進入者的加入,是否將改變原有的競爭格局?
  • 觀《攀登者》後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那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攀登者》中的勇士們的身上綻放的是怎樣的攀登精神。在我看來,可以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分析這種攀登精神的現實意義。01,首先,攀登精神是一種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眾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