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的演變

2021-02-13 九州藝博

【何為玉玦】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耳飾和佩飾。如山西省聞喜縣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玉玦,直徑3.3釐米、孔徑0.9釐米、厚0.26釐米。

「玦」通「決」,後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中有記載:「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意思是:招聘僱人用珪、請教高士用壁、召喚使人前來用瑗、拒絕推辭別人用玦、和好恢復關係用環。

【演變】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耳璫可穿絲線懸於髮簪上,下垂於耳旁,可以作為婦女耳朵上裝飾品使用。明清之際主要作為收藏品為人們所珍愛。

(春秋時期玉玦 山西省聞喜縣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


作為我國玉器起源階段最主要的玉器器型,玉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繼續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長江下遊地區,此一階段的北陰陽營文化、崧澤文化與凌家灘文化中,玉玦依舊是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類,且基本延續著扁平環形的形制,但質料除了美石之外,新出現了閃石玉的製品。東北地區此時的紅山文化中,雖然純粹的扁平環形玦已經消逝,但新出現的玉龍,卻仍然保留著環形玉玦的造型特點。紅山文化玉龍因此也被認為是商周時期環形龍形玦的前身。

(玉玦 興隆窪文化 興隆窪遺址130墓出土)


(九州藝博館藏,文化時期玉玦,外徑4.6cm,孔徑1.8cm。)

早期的玉玦,為夾戴或穿戴在人體耳垂部的裝飾品,即耳飾。浙江湖州塔地遺址五十六號馬家浜文化墓葬中,兩件扁平環形玦分別位於墓主人頭骨上下耳垂部,是扁平環形玦作為耳飾的最好實證。不過,這種環形一端有缺口的裝飾玉器,在距今5300——4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開始了裝飾部位的改弦易轍。良渚文化出土玉玦為數不少,但在耳部附近的案例很少,胸腹部突然成為玉玦的主要出土部位。其中,一類玦口相對一側有小孔的玦,常跟小玉環等成組發現於貴族墓葬,表明單體使用的耳飾玦已轉變為佩掛在胸腹部的組玉佩中的玉佩飾。

(九州藝博館藏,春秋時期玉玦,外徑2.1cm,內徑0.7cm,厚0.3cm)


玉玦由耳飾轉變成佩飾,依照考古資料,這一最早開始於良渚文化的裝飾位置的改變,經商周發展至戰國兩漢時期,竟赫然與服飾一起,成為分辨夷夏民族的要點。這一時期以中原為代表的華夏文化,玉玦不僅已遠離耳飾的原初功能,而且還被賦予諸多特殊的寓意。《史記·項羽本紀》講劉邦赴鴻門宴,席間,「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起,出召項莊」,於是上演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一幕。通過這段令人緊張得血脈賁張的玉玦故事,我們已然觸摸到了「君子能決斷則佩玦」(《白虎通義》)的周漢時尚。

(九州藝博館藏,春秋時期玉玦,外徑2.2cm,內徑0.9cm,厚0.4cm)


然而,當華夏民族逐漸擯棄玉玦的耳飾功能之時,周邊的其他民族卻依然我行我素,將玉玦高掛在耳垂之上,作為美和財富的象徵。根據考古資料,玉玦與其他質料的玦形耳飾,是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分布最廣的一種裝飾品,自西伯利亞向南,經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直至爪哇及紐幾內亞,如此廣闊的空間內都出土過史前或歷史時期玦飾。遺風所及,當今海南島黎族婦女的耳垂上,依然可見佩戴著銀質玦飾的案例。

不同的釋義

玉玦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形制繁多,這也決定了其用途的多樣性。玉玦作為耳飾、佩飾、財富等的功能被文物學界所認可,但是玉玦作為「韘具」、「神器」、「玉目」、「帶扣」的用途還存有爭議,有待於進一步考古證實。下面我們就現有資料分析一下玉玦有可能用作射具和帶扣的解釋。

《孔穎達疏》記載:「玦,鉤弦也。」玦亦名決,決又名韘。《毛亨注》:「韘,玦也。能射御則佩韘。」韘大家都很熟悉,韘為射箭時套在拇指上的扳指,用於來開弓弦。玦,這裡是同名異物,與通常所說的耳飾無關。

(九州藝博館藏,西周時期勒形玦,高1.5cm,外徑2cm,孔徑1.2cm。)

陝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銀盒,盒中放置一副玉帶板,其中就包含玉玦。《北周隋唐京畿玉器》一書中提到「玦與帶扣,以墨書文字中的並玦與失玦對照九副玉帶,凡稱並玦者均有帶扣,凡稱失玦者,絕無帶扣,玦指帶扣確切無疑。這是過去不曾知道的事實。」按照劉雲輝先生的研究和考證,將帶扣稱之為玦,北齊時就有先例,如《北齊書。樂陵王年傳》曰「帝乃發怒,使召百年,百年被召,自知不免,乃割帶玦,留與妃斛律氏。」北齊時,帶鉤早已不再使用,這裡的帶玦無疑是指帶扣。但此玉帶玦與新石器時代延續而來的玉玦形制相去甚遠,應是借用「玦」以通「鐍」。《仰觀集》一書中提到,《說文·角部》:「鐍,觼或從金、矞。」「觼,環之有舌者。」段玉裁註:「環中有橫者以固系。」則鐍是有「固系」之舌的括結具。與此式扣具的形狀大體相合。因此,沿用原有帶鐍的名稱,稱帶扣為玦也是順理成章。

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玉器與人們生活關係最為密切,自新石器時代綿延近8000年經久不衰,玉已經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玉玦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有代表性的一類,它出土最早、數量最多、使用最為廣泛,它貫穿於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它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古代玉器文明的發展史,它集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它是古人信仰、意念、靈感的化身。

(九州藝博館藏,商代勒形玦,上部外徑1.5cm,下部外徑1.7cm,孔徑1cm,高3.5cm。)


九州藝博將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藝術品展覽,歡迎前來參觀交流!凡購買九州藝博藝術品,均可無條件退換!

更多收藏資訊請關注九州藝博

微信號:JZYBART

微博號:九州藝博

網站: www.jzybart.com

聯繫人:黃冉

固話:027-88188333

手機:18571708686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寶通寺路百瑞景商業街九州藝博美術館



相關焦點

  • 古代玉玦!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玉玦的演進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絕人以玦——中國古代玉玦
    早在距今約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窪文化中就有玉玦的發現,此後,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和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上海青浦馬家浜文化和江蘇吳縣草鞋山文化、內蒙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含山文化等均有玉玦出土。春秋時期的玉玦上一般無系孔,這些玦很小,很可能是鉗於耳部的耳飾,也可能是用繩在玦的中部懸掛佩帶。
  • 耳飾之祖——玉玦
    在古代主要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玦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玉玦,亙古而有之,據《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玉玦。」近百年來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玉玦實物,印證了史書中的遠古傳說。
  • 絕人以玦 中國古代玉玦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玉玦,人類最早的通靈玉器
    前言:文章通過對古代玉玦的分析,闡述了玉玦作為最早的通靈神器的原因,古代人類通過玉玦試圖傾聽來自天神的聲音。作者:王紅旗(生命智力學、人造地形氣候學創建人,山海經文化產業)中國是玉文化的發祥地,玉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考古發掘到的最早玉器出土在8000年前的內蒙古東部和西遼河上遊一帶。
  • 絕人以玦——解析中國古代玉玦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原創┃ 多樣的玉玦,不變的缺口
    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香港湧浪、屯門龍鼓上灘遺址,可以發現玦的器身上除了玦標誌性的缺口外,還有不少凹口。這種現象是玦斷裂之後在玦身上琢出凹口以便接駁形成的。除了形制特徵外,在廣義玉的範疇內,玉玦的材質也具有多樣性,有玉玦、水晶玦、光澤較好的石玦。玉以外,尚有、蚌、貝殼、骨等材質製成的玦。由於玦的文化環境多樣,此處難以詳盡呈現環璧形玦的細節,只能重其大別,輕其小異。
  •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其中一個竟然表示絕交?千萬別送錯了!
    左上:商 紅沁玉瑗 左下:良渚文化玉環 右上:紅山文化 玉玦 右下:宋 紅沁玉壁外形相似的古代玉器「四胞胎」雖然看起來都是圈圈,但「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叫法和用途卻各有不同。明 鏤空雕麒麟雙鳳紋出廓玉環玉玦玉玦,與玉環的形制極為相似,唯一的區別在於玉玦有缺口,而玉環則完好無缺。
  • 古代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都是什麼,它們有何區別
    他們利用工具,切磋琢磨,勾勒造型,製成氣質古樸、做工精細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等玉器。這四種玉器的實際運用,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玉文化。從形制上看,玉璧、玉瑗、玉環、玉玦的特徵是中央穿孔的扁平圓形。這四種玉器既是象徵身份和地位的佩飾,又是社會交往中的信物和禮品。古人迷信玉有闢邪防腐的功能。西晉名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
  • 《玉玦》——完結篇
    跨上那匹三年前從趙國帶來的馬,以極其熟練地動作快速上去,頭也不回地奔向宮門外,待我再反應的時候,只見王后腹前的白玉玦經陽光反射,格外刺眼,不久便不見了蹤跡。王上見狀不妙,並無多說,扔下戰書,跨上自己的馬,帶著一批侍衛追了上去。歸燕後,王上見我與王后情同姐妹,又有幾分軍事才能,便一直作為他的謀士,時常與之共談國家大事,但對於內廷生活,並無權幹涉。
  • 屈原拋玦、範增舉玦 玦是什麼
    鴻門宴上範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劇情中的重要道具,很顯然時人皆知這一暗示——舉玦蘊含著決斷與決絕之意。對今人而言,玉玦的樣貌主要來自清末學者吳大澂的考據。自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後,在東北以及華東史前墓葬中同樣頻頻發現這類玉器:帶有一個缺口的環狀玉質飾品,似乎正合文獻中「玦如環而缺」「半環曰玦」的描述。但這真是範增手中的玦嗎?
  • 「滿者為環,缺者玦」,淺談玦的功能以及意義
    在新石器時期墓穴中出土的玦,表面光滑沒有紋路,體型普遍較大。而在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玉玦,表面雕刻著精美的紋飾,並且大部分的玦表面都有穿孔,或有缺口,作為配飾被古人系在身上。二、玦與珏的異同之處許多家長在為新生兒取名時,會想到「珏(jué)」這一字,我們發現「玦」與「珏」的讀音一致,並且都代表著玉,那麼玦和珏有什麼區別呢?
  • 指上乾坤,由玉韘到扳指,從商代拉弓實用物到清代把玩物的演變
    「韘」還有別的叫法「夬」、「抉」、「決」、「玦」。「夬」最早出現於周,這是個標準的象形表意字,非常像墊上一塊東西的彎曲手指,這不正是拉弦射箭的姿態嗎?大量出土的銘文中 ,「夬」常常與弓、矢同時出現,顯然就是射箭用的器物。
  • 從價值四千萬的乾隆玉扳指談古代扳指的發展演變
    清乾隆御製玉扳指及剔紅紫檀蓋盒玉扳指是清代非常盛行的玉器品種,代表著有清一朝獨特的社會文化和人文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扳指,又稱搬指或班指,是由古代的「韘」演變而來的一種專用器物。這時韘的演變出現了歷史性的分化,一方面以裝飾功能為主的韘繼續由立體向平面的方向發展,這種韘已不再具備射箭鉤弦的實際功效,並且最終徹底演變為佩玉,即漢代玉器中著名的玉韘佩;
  • 名字帶玉雖然美,但這個代表玉石的字可得慎用!
    雖然「玦」送人、起名不大合適,但是自己佩戴還是可以的。君子配玦,有提醒自己做事要果斷之意。歷史上關於「玦」最出名的事跡就是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舉了多次玉玦示意項王殺劉邦,可惜項王當斷不斷,結局自然是反受其亂,被逼得自刎於烏江。
  • 古代打孔工具及古玉製作(組圖)
    璜、管、珠等人體裝飾品以及石紡輪和石鳥形器上,從出土實物中的璜、鳥形器及一些斷殘後加以連綴的玉石玦,均可以看到或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的兩面對鑽穿孔,圓孔皆為口大裡小的喇叭形,孔壁斜直,常見螺旋紋,孔徑較大,大多為 0.2~0.3釐米。
  • 四大名玉之岫玉
    岫玉,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早在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超過8000年)就被先民們製作成玉玦、玉斧、興隆窪玉玦紅山文化玉豬龍一、岫玉的寶石學特徵及鑑別岫玉,主要成分是蛇紋石,歷史悠久,產地眾多,依據國家標準GB/T16552《珠寶玉石 名稱》定名為岫玉或蛇紋石玉
  • 小南山遺址|「玉」破天驚,東亞文明的曙光
    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玉器200多件,經科學檢測為9000年前的玉器,因此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文物,對其後的東亞玉器文化研究將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