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多樣的玉玦,不變的缺口

2021-02-19 中國國家歷史

興隆窪文化玉玦

文┃徐峰(南京師範大學)

《中國國家歷史 · 叄》東方出版社2016年7月再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號:zggjls

玦,中國古代最早的玉器類型之一。雖一介小小身軀,卻有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豐富多樣的面貌及內涵。從考古發現的玦來看,在廣博的文化環境中,玦的形制雖變化多端,但均在器身上開出一道缺口。《白虎通》說,「玦,環之不周也」。《廣雅》:「玦如環,缺而不連。」這一缺、裂、不周的特徵是玦的關鍵性標識。隨著時間的延伸,地域的變遷,玦再如何變,環之不周這個特徵始終不變,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考古資料表明,距今8000年前的敖漢旗興隆窪、興隆溝玉玦是現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玦飾。出土地點近遼東灣,屬環渤海地區。據香港中文大學鄧聰的研究,東亞玦飾的起源很可能是一元的。它的傳播,在大範圍內,以中國東北為軸心向四鄰輻射;在中國境內,則是由北而南隨東面沿海地域推進;華南方面,在長江及珠江流域,玦飾顯示由東而西傳播的跡象。然而,玦飾的西傳始終未能貫穿西藏、甘肅西部及新疆等地。

凹口玉玦

在史前東方沿海的眾多考古學文化中,玦有著廣泛分布,最常見的玦飾,根據肉與好的比例,大致可以分成環形玦和璧形玦。這類環璧形玦存在個別細節性,也存在區域多樣性。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香港湧浪、屯門龍鼓上灘遺址,可以發現玦的器身上除了玦標誌性的缺口外,還有不少凹口。這種現象是玦斷裂之後在玦身上琢出凹口以便接駁形成的。除了形制特徵外,在廣義玉的範疇內,玉玦的材質也具有多樣性,有玉玦、水晶玦、光澤較好的石玦。玉以外,尚有、蚌、貝殼、骨等材質製成的玦。由於玦的文化環境多樣,此處難以詳盡呈現環璧形玦的細節,只能重其大別,輕其小異。

在興隆窪文化時期,已經發現了東亞最早的玉玦。稍後的紅山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最重要的玉器中心之一。它的分布範圍大體包括了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全境、哲裡木盟南部、遼寧省西部和河北省東北的一部分。是靠近渤海灣的一個濱海區域。紅山文化的玉器極負盛名,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所謂「玉龍」。玉龍從形制特徵角度大致可分為兩類:獸首龍和C形龍。

獸首龍和C形龍

獸首龍毫無疑問是玦形。它在設計上大致有三個細節值得注意,分別是獸首、玦口及玦的環狀。關於獸首,過去學界慣以為它像豬首:吻前突、頭大、耳寬、吻上和眼周有表現顏麵皮皺的線紋多道,有露在嘴外的獠牙,這在六畜中唯豬最近似,而整體器身又呈環狀,象龍,故「玉豬龍」一名最是流行。之後,豬龍說的提出者又雲獸首短立耳、圓睛這一特徵卻與熊相似,而且還存在若干考古學背景的支持,如牛河梁女神廟中泥塑動物具熊的特徵;積石冢中多次出土過完整的熊下顎骨,可知紅山文化有祭熊傳統,故主張此類龍應為熊龍。然而若對獸首做仔細觀察,實際上好多件獸首形象實為猿。

獸首似猿的玦

玦口是相對於獸的吻部和尾部存在的。玦口有未開通和開通兩種。未開通是指獸首玦首尾內側相連,玦口屬於切而不破、斷而相連。如果嚴格遵照玦「環之不周」、「缺而不連」這一特徵,這類斷而相連的獸首玦還不能稱為玦,但那樣的話,就過分拘於細節而棄整體不顧了。開通的是指首尾斷開不連接,根據玦口的寬度又可分成斷而相隔較近和相隔較大的。這些細節無疑均可視為玦之多樣性的體現。

至於環狀,較普遍的意見認為,獸首龍的形成確同玉玦有很大關係。從這類龍首尾有相連和相斷的區別看,其形體原就是一種玉玦,是在玉玦的一端做出獸首而形成的。同時不可不注意的是,獸首龍的環狀與普遍常見的環璧類玉玦的環狀又有些變化,它的造型看起來不那麼規整,而類似於某種動物的身軀。這正是學界稱之為龍的原因所在。這種造型的龍顯然與後世定型的那種伸展飛騰的龍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孫機頗具說服力地指出,紅山文化中的蜷體玉龍在形象上與甲骨文中象形的龍字相似。他認為蜷體玉龍環狀的原型來自於蟲的身軀,具體來說是金龜子的幼蟲。這一觀點確實令人驚異,中國人最重要的所謂圖騰「龍」竟是以蟲為原型的?然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說:龍「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極盡螾動之能事。孫機認為,將獸首龍的環狀原型說成是蠶蠋,並不失龍之本色。事實上,紅山文化的蜷體玉龍證實了只有蜷體狀才是正統的原始龍紋,而之所以將金龜子的幼蟲作為龍的原型,是著眼於其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過程。值得注意的是,不約而同之下,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的C.B.阿爾金早些時候也提出紅山文化蜷體玉龍是「鰓角金龜子、葉蜂和步行蟲期的變態藝術形象」的看法,他認為把蟲體龍化的企圖,寄寓著有關「蕃育」和「蛻變—再生」的信仰。王小盾在一篇探討龍的實質的文章中也指出:「所謂『龍』,不過是『生命的胚胎狀態或孕育狀態』這一觀念的代名。」他認為紅山玉龍的形態顯然就是各種哺乳動物所共有的胚胎形態。王的觀點顯然也有生命起源變形的蘊義。主張「熊龍」說的葉舒憲也指出熊具有的周期性生理變化的習性,即一年一度的冬眠現象,生命的孕育誕生思維隱含其間。此處所引的關於龍之原型的幾種觀點不盡一致,這從另一個層面構成了獸首玦的多樣性,但是在神話思維上卻都注意到了變形的主題。這對於解讀獸首玦的功能是至關重要的。目前考古出土的獸首玦均來自墓葬這一背景,很顯然,古人是借獸首玦來言志的,它們是具有更新和再生力量的道具。

再看相對纖細的C形龍。今天它已作為華夏銀行的標誌而為世人所熟悉。在形態上,C形龍其實也是玦,是屬於玦口較寬,龍的首尾隔得較遠的那種。C形龍的獸首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稜,端面截平,頸上有鬣。郭大順認為C形龍獸首的原型是豬或鹿。

倘若從類型學的角度對獸首玦和C形龍做更細緻的型式、材質、外表顏色分類,還可看到更多的多樣性。限於篇幅,獸首玦的討論暫且到此。

離開渤海灣南行,經過山東地區、江淮過渡帶,過江入太湖流域,再往南是杭州灣。在這片「弧形傳布地帶」的史前文化中,諸如龍山、凌家灘、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等考古學文化中,玉玦均有發現,不過多是普遍可見的環璧類玦,像紅山文化獸首玦那種特異的玦類產品沒有看到。經過一段平淡期之後,東方沿海區的玉玦多樣性之旅很快便會迎來新鮮物品。

作為太平洋西岸島鏈中的一環,臺灣島在史前時期就發展出了頗為發達的玉器工業。距今5000~2000年,臺灣東海岸的卑南文化、西海岸北部的圓山文化及南部若干細繩紋陶文化遺址中普遍出現了玉器,但以卑南文化出現率最高。

在臺灣卑南文化中,當地居民死後流行石板棺墓,用玉器隨葬。卑南玉器整體具有黃綠色澤、質地緻密溫潤、整齊的磨麵。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器類是玉玦。卑南玉玦極為豐富多樣。連照美曾將之分成四類,筆者在其分類的基礎上做些更新與討論。

常見之環形玦

第一類,為最單純的一類。其形制主要為圓形器體、圓形大孔,內外緣都呈正圓或接近正圓。這類與上述常見之環璧式玦在形制上無大差異。這類玉玦製作過程中,會有大量旋截下來的圓核「廢料」。利用這類圓核進行再加工,即在圓核身上再旋截較小的孔及磨鋸出缺縫,便又形成了一類玦。這類玦標本較小,孔不在中心位置。器體直徑多在30毫米以下,孔更小,直徑多在10毫米以下,數量亦不多。

第二類在於圓形器身的外緣帶4個突起。如除去突起,其外為橢圓或接近正圓。中央正圓大孔,周壁留有旋截之細弦紋。這類玦很早就受到有關學者的注意。日人鹿野忠雄在20世紀40年代就對東南亞地區這類「有角玦形石環」進行了研究。之後,臺灣學者黃士強、宋文薰有更詳細的探討。根據迄今已有的考古材料,這類帶突起的玦在中國臺灣、越南、菲律賓、泰國等環太平洋地帶均有分布,至於中國大陸,則在廣東、閩浙有所見,不過年代已入商周時期。

突紐玦

從卑南文化中這種突紐玦的形制來看,我推測玉匠在設計過程中可能有意仿龜製作。橢圓或近圓的器身似龜甲。四個突紐則似龜足。至少在一粗略的層面上,工匠在整體的設計中,是有將突紐作為動物的足這一意圖的。菲律賓在20世紀60年代的馬拉望島烏瑤洞穴發現一件帶有四個似蛙蹼突起的玦形耳飾就是一個間接提示。這件玉器器綠、半透明且帶有黑色小點,屬於典型臺灣玉的特徵。器形與卑南的四突起玦耳飾相似。相同的蛙蹼狀玉玦耳飾在臺灣的蘭嶼也有發現。

改治的玦

蛙蹼狀玉玦

第三類不同於上兩類以圓形為特色的耳環,而是以長方形及其變化的形制為特色。出現的數目頻率遠不如上兩類,大約只佔所有耳環的4%。這類玉玦的外形比較特異,沒有統一之標準。共同的特點是缺縫很長。左上的兩件,上部形制大致呈長方形,往下的缺縫兩側不是平直線的器身,而是由側邊的曲折造成變化,有兩種曲折變化。一種是兩側下端向外翻轉;另一種是兩側器身寬度由上往下漸減到一定程度向外緩緩弧轉,其下擺側邊直線繼續向下延伸,各造成一小截很窄的突起。下面的兩件幾近長方形。四角落皆直角,形制單純。

卑南文化玉玦

依器身長與寬比例變化,出現有細長型及寬短型兩種。較細長的,器寬不到器長的1/3,如右邊的一例。另外,斷裂的標本除備有修補孔之外,缺縫兩側有多件帶圓孔作裝飾,有的孔甚至於不完整,但仍是對稱的。兩側有缺縫的孔,實際上又構成了一個玦,所以整體上可以看作「一玦多玦」。


第四類玦的造型特殊,在國內或亞洲地區而言,均屬罕見。宋文薰和連照美稱之為「人獸形玉玦耳飾(zoo-anthropomorphicjadeearornaments)。1來自卑南文化。其造型是透雕的兩個立人,人作正面雕,僅雕出輪廓,雙手叉腰,兩腿分開。兩人頭頂之上側臥一隻動物。這一造型與上述玦差別很大,之所以稱之為玦,還是歸結到「環之不周」這個特點上來,雙人和橫臥的獸三面圍合,只在雙腿處留有缺縫。我是贊成將之作為玦這一觀點的。2同屬卑南文化,人的頭頂有隻獸,這件頭部是明顯的玦形。3屬於多環形玉玦,頭頂也棲著一隻獸,與人的頭相結合,構成一種「兼體」現象。這類玦非常罕見。一器之上有多處玦口,屬於「一玦多玦」。這類人獸形玦充分體現了人與獸的密切關係,根據張光直著名的「動物夥伴」理論,動物經常作為巫師的助手,助其通天遨遊。雖然目前難以確指這類人獸形玦的功能,但沿著人獸關係這個角度去思考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

越南沙瑩文化中的玉玦

通過對臺灣島玉玦的論述,我們對於玦的多樣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臺灣玉玦的多樣性也是目前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這其中的因由,很可能與島嶼生態多樣性有關,島嶼生態理論認為,離大陸越近的島嶼生物多樣性越高。一方面,離大陸越近的島嶼比較容易與大陸的物種交換基因,但又因為地形的隔離造成生物隔離,所以生物多樣性高。這雖然說的是生物多樣性,但是筆者認為,文化領域同樣如此,處於底層的生態特徵會影響到上層的文化表現。

最後,不妨將目光再放遠一些,略為觀照與中國東方沿海區毗鄰的周邊地區的玉玦,這將更為豐富玉玦的多樣性。同屬環太平洋地帶,鄰近南中國海的越南也有大量玉玦的發現。越南最早的玦發現於距今4000~3500年紅河及馬河三角洲地區的考古遺址中。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期青銅時代的馮原文化中,玉玦的形制多樣,從在中國廣泛可見的環形玦,到帶凸脊的與臺灣卑南類似的玦均有發現。這些玦飾外表的顏色和細部特徵均有各式各樣的差異,充分呈現了玦的多樣性。不過最值得一說的是兩種形式非常具體和相對標準的軟玉耳飾,即「三個凸起的玉玦(threepointedlingling-o)」和「雙頭獸玉玦(doubleanimal-headedearpendants)」。這兩種耳飾在越南主要分布在沙瑩文化(SaHuynh)中。三凸脊的玉玦在結構上與臺灣地區的四突起玦其實有類似之處,在器身三方的位置各有一凸脊,玦口處打磨得非常光滑。雙頭獸玉玦的玦口部分充當了禽類的頭,與臺灣人獸形玦相似,亦屬藝術設計中的「兼體」,同時它的整體造型像只鷹,而雙翅卻又是由另一種動物的頭扮演的,與凌家灘那件著名的玉鷹可有一比,也是一種兼體設計。與中國大陸及臺灣所見玉玦大多出土於人耳部位置一樣,這種雙頭獸玉玦在考古發掘中也明確出土於頭骨的耳部,屬耳飾無疑。此外,無論是三凸起玉玦或雙頭獸玉玦,外表顏色異常多樣,十分可觀。

不僅如此,這兩種耳飾實際上在東南亞一個廣闊的區域內均有發現,包括菲律賓、東馬來西亞、越南中部和南部、柬埔寨、泰國等地區,年代則跨越了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屬於史前社會晚期,相當於中國的東周至漢。洪曉純等學者研究認為,在史前時期,東南亞地區一個以海洋為基底的貿易網絡已然存在。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00年間,臺灣玉曾出口東南亞,在東南亞貿易網絡中,有漂泊的玉匠進行技術性傳播。

雖然無法對玉玦的形制、工藝、顏色、功能等各方面進行詳盡的探討,不過關於它的多樣性,已經是十分鮮明的了。順便一說的是,這種多樣性並沒有停留在史前時期,而是延續到了之後歷史時期的玉玦上。此外,從玦的多樣性可以看到,先民似乎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結,勢要在器物上開出一條孔道。固然,有人會說,因為它們是耳飾,這是佩戴的需要。但是,有些玦的缺縫已經特異到有些怪異的地步;換言之,除了耳飾這一基本功能外,玦的「環之不周」、「器間孔道」的特徵可能還存在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玦與璧的區別在於,玦上有缺口。璧的圓孔普遍認為象徵著「天」,因此玦上的缺縫豈不象徵著與天相通。我們還可以從音韻學的角度來看待玦口的內涵。「玦」與「闕」相通,而「闕」,不合也。中央闕而為道,故謂之闕。闕是天門的象徵。因此,玦的缺縫很可能表明與天相通的含義。除此之外,考古發現的玦大多數出現在人的耳部。從神話學的角度看,人的腦袋就是天。金文中的天字就是一個大頭人的形狀。而耳的別名是「天柱」。《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劉壽少遇相師,相師日:『耳為天柱』,今君耳城廓,必典家邦。"玉玦作為一種耳飾,豈不正是具有通天通靈的功能?其實所謂「通天」,也可以理解為通靈,通人心。語言、視覺、聽覺以及思想都被稱為「呼吸」,很多神賜的能量是以神之呼吸的方式吹進人的耳朵,通達人心。學習有「耳學」、「心學」、「神學」,孔子「六十而耳順」,這些例子都說明了耳朵是通達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玉玦不僅僅只是一種出於美觀而製作的耳飾,還是一種凝結了先民通靈、通天思維的器物。

【原創不易,歡迎點讚;如有意見,敬請留言;分享互動,相得益彰】

相關焦點

  • 絕人以玦——中國古代玉玦
    ,雖一介小小身軀,卻有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豐富多樣的面貌及內涵。▲南京北陰陽營191號墓出土 玉玦從考古發現的玦來看,在廣博的文化環境中,玦的形制雖變化多端,但均在器身上開出一道缺口。《白虎通》說,「玦,環之不周也」。《廣雅》:「玦如環,缺而不連。」
  • 玉玦,人類最早的通靈玉器
    三 、玉玦的形制及其加工製作方法玉玦的形制是一種環形帶窄缺口的玉器,初期多為直徑幾釐米的小尺寸的薄片狀玉玦。在流傳的過程中,後來逐漸發展出中型甚至大型的玉玦,雕刻的圖案造型也越來越複雜多樣,(例如玉豬龍),而且許多玉玦的缺口也呈現出增寬的趨勢。先民加工製作玉玦的方法可能有多種,其一、先將玉石坯料磨製成圓形單片,然後再磨製成圓環(相當於玉璧),最後再磨製出缺口。其二、先將玉石坯料磨製成圓棒狀,然後再磨製成圓筒,接下來再切割出一個個圓環,最後再逐一磨製出缺口。
  • 玉玦的演變
  • 玉玦的演進
    何為玉玦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耳飾和佩飾。如山西省聞喜縣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玉玦,直徑3.3釐米、孔徑0.9釐米、厚0.26釐米。  「玦」通「決」,後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中有記載:「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 古代玉玦!
    何為玉玦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耳飾和佩飾。
  • 絕人以玦 中國古代玉玦
    何為玉玦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耳飾和佩飾。如山西省聞喜縣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玉玦,直徑3.3釐米、孔徑0.9釐米、厚0.26釐米。     「玦」通「決」,後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
  • 耳飾之祖——玉玦
  • 絕人以玦——解析中國古代玉玦
    圖一:六安市皖西博物館藏春秋龍首紋玉玦 何為玉玦?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耳飾和佩飾。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其中一個竟然表示絕交?千萬別送錯了!
    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價值。除了用途的多樣之外,歷史上各個時期玉璧所呈現出的樣式和造型各不相同。從簡到繁,又從繁到簡,樣式在變,不變的卻是古人對於天地諸神的敬仰。玉瑗中心孔徑大於邊寬的圓玉,被稱為玉瑗。
  • 古代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都是什麼,它們有何區別
    他們利用工具,切磋琢磨,勾勒造型,製成氣質古樸、做工精細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等玉器。這四種玉器的實際運用,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玉文化。從形制上看,玉璧、玉瑗、玉環、玉玦的特徵是中央穿孔的扁平圓形。這四種玉器既是象徵身份和地位的佩飾,又是社會交往中的信物和禮品。古人迷信玉有闢邪防腐的功能。西晉名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
  • 「滿者為環,缺者玦」,淺談玦的功能以及意義
    《白虎通》記載:「玦,環之不周也。」《漢書·五行志》也曾標註:「半環曰玦。」玦是中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它為環形形狀,表面上有缺口。在新石器時期,西周晚期以及春秋的墓葬中常有發現,而在現代,考古學家從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遺骸頭骨左邊,發現了一枚淡綠色的帶缺口的半環形物件,後來經過鑑定,這件玉器就是玦。一般來說,玦的體積較小,環形有缺口。
  • 屈原拋玦、範增舉玦 玦是什麼
    鴻門宴上範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劇情中的重要道具,很顯然時人皆知這一暗示——舉玦蘊含著決斷與決絕之意。對今人而言,玉玦的樣貌主要來自清末學者吳大澂的考據。自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後,在東北以及華東史前墓葬中同樣頻頻發現這類玉器:帶有一個缺口的環狀玉質飾品,似乎正合文獻中「玦如環而缺」「半環曰玦」的描述。但這真是範增手中的玦嗎?
  • 《玉玦》——完結篇
    跨上那匹三年前從趙國帶來的馬,以極其熟練地動作快速上去,頭也不回地奔向宮門外,待我再反應的時候,只見王后腹前的白玉玦經陽光反射,格外刺眼,不久便不見了蹤跡。王上見狀不妙,並無多說,扔下戰書,跨上自己的馬,帶著一批侍衛追了上去。歸燕後,王上見我與王后情同姐妹,又有幾分軍事才能,便一直作為他的謀士,時常與之共談國家大事,但對於內廷生活,並無權幹涉。
  • 名字帶玉雖然美,但這個代表玉石的字可得慎用!
    王字旁,一般表示的類別多是玉石,而「夬」字的甲骨文看起來就像一個人拿著一塊有缺口的環形玉在向別人送出去(如上圖)。《荀子·大略》註:「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也就是說,在過去,君王賜臣子玉玦,以示放逐、斷交、徹底決絕,是相當不容商量的狠絕。
  • 古玉界:古玉的美,不言而喻(一)
    玉玦興隆窪文化直徑3、孔徑0.7釐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玉質碧綠色,細膩溫潤
  • 古代打孔工具及古玉製作(組圖)
    璜、管、珠等人體裝飾品以及石紡輪和石鳥形器上,從出土實物中的璜、鳥形器及一些斷殘後加以連綴的玉石玦,均可以看到或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的兩面對鑽穿孔,圓孔皆為口大裡小的喇叭形,孔壁斜直,常見螺旋紋,孔徑較大,大多為 0.2~0.3釐米。
  • 四大名玉之岫玉
    岫玉,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早在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超過8000年)就被先民們製作成玉玦、玉斧、興隆窪玉玦紅山文化玉豬龍一、岫玉的寶石學特徵及鑑別岫玉,主要成分是蛇紋石,歷史悠久,產地眾多,依據國家標準GB/T16552《珠寶玉石 名稱》定名為岫玉或蛇紋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