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振南村龍氏,與振南書院

2021-02-12 天下龍氏一家親

△振南書院新貌

清晨的陽光洋洋灑灑,潺潺的流水緩緩流淌。在湖南桂陽歐陽海鎮振南村,碧綠的田垌裡,一座書院拔地而起。青磚碧瓦在古銀杏樹的掩映之下,散發著悠久的歷史文明。

走近一看,「振南」兩個大字清晰可見。據資料記載,振南書院始建於民國十九年,佔地1300餘平方,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聽村裡的老人說,書院自2002年至今已經停辦十餘載。經縣委縣政府重視,今年6月底開始進行大規模修繕,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掃尾工作,9月底便可恢復教育功能。

△尾簷的飛角 

順著田垌,學堂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呈長方形,正南面牆體呈「山」字形。修繕後的書院保持著濃濃的民國時期建築特色,尾簷的飛角莊嚴肅穆。書院上下為二層磚木結構,共有8間教室,設學前班、小學一、二年級,可容納學生300餘人。走進門內,青磚黑瓦清水牆,八角學門入學堂。四棟八間通腰巷,木質迴廊徑幽香。

△龍有常(中)和龍元中(右)談書院新發展

「這是振南人精神的搖籃。」72歲的龍有常是振南書院最後一任校長。書院停止使用後,他一直留住在村裡,任憑子女如何勸說都不願離去。他說這裡有他的根。

「我的爺爺參與修建振南書院,我的父親是書院四大校董之一,我的兒子和孫女都在書院就讀,這裡承載了我們五代人的回憶。如今能再度開學,真是太好了!」龍有常說。

△書院內部 

走到大廳,一頂碩大的「鬥」懸掛頭頂,雕刻的栩栩如生。振南村村支書龍元中介紹,「鬥」上有根梁,梁上掛著文房四寶,寓意著這是讀書人的讀書聖地。振南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人丁興旺,成為桂陽北鄉規模最大、名聲最響的小學學堂,其後又成為中學育人之用,鼎盛時期周邊學子慕名求學,人數達到300餘人,稱其「聖地」實至名歸。

「振南書院的校訓是?」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適逢開學之際,村裡的孩子們經常成群結隊來到新學校參觀。古牆、古門、古樹如時間的棧道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孩子對這裡的一切充滿好奇。許多人還未入校,校訓早已爛熟於心。

△幫學碑 

其實,振南村崇文尚學由來已久。在吃不飽、穿不暖的解放前,當地的龍氏家族及附近七個自然村的村民便自發捐建振南書院。大家你一文我一文,新學堂只用了七個月就建成辦學。新學堂建成,必須要有文憑、有資歷的老師通過層層選拔才能進校教學。除龍氏子弟外,附近農家子弟也紛紛前往該校就讀。新中國成立後,學習之風盛行。大家都認識到,沒有文化寸步難行。龍有常回憶道:「當時許多十多歲的孩子還跑來上一年級。」

同時,為了鼓勵和幫助保護農家子弟上學讀書,龍氏家族還出臺了幫學制度,凡是出自振南學堂的學子,考入高校直至大學者都能從鄉坤捐助的助學基金中獲得幫學金。牆上的石碑清楚地記錄下當時的助學明細,證明人們所說的不罔。

原雲南省教育廳廳長李幹廷、省人大委辦主任龍昭陽、對越自衛反擊一等功龍常棣……」龍有常小心地掏出一張紙條,上面詳細記錄著近百年來書院培養的人才名單。「這些都是我們村的驕傲,是書院傳承生生不息的源動力。」龍有常說。

△振南書院航拍圖 

「人老心不老。等到開學,有機會我一定要再站上講臺,給孩子們講一講咱們書院的歷史和文化。」龍有常堅信,振南書院百年不敗,破繭重生。未來必定如蘭花,芳香溢遠,搖曳多姿可期。

相關焦點

  • 近代湖南人中之蠻族血統:吳氏龍氏石氏麻氏廖氏
    吳氏 龍氏 石氏 麻氏 廖氏吳、龍、石、麻、廖五姓為近代湘西鎮筸一帶苗中巨姓。明及清初苗疆土官大率為田氏,至鹹豐而吳、龍、麻亦為土官矣,其間演化之程序,大略可睹。清白康熙後題準苗、徭一體應試,旋又於民籍正額之外,另為苗、徭定專額,號曰「新生」。嘉慶初既定鎮簞,朝廷加意教化,於苗疆增設義學書院;十二年又奏定永、乾、鳳三廳苗生鄉試另編字號,滿十五名即額外取中一名①,於是登鄉榜者亦接踵矣。
  • 龍氏起源
    在典籍《孔叢子》中記載:「齊臨淄有祖龍始,一雲,必其祖為龍氏,子孫因以祖龍為氏。」  在祖龍始的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祖龍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龍氏、祖氏。第八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 湖南各地龍氏源流大全,龍家人必看
    子禹官隨外祖居吉安府泰和縣白下驛,元豐4年(1081)任南昌節置副使,既而南蠻作亂,調升湖南安撫招討使,卒葬常德南門外。生五子:宗麻、宗朝、宗靈、宗廷、宗旺。宗麻公,字元爵,南平侯,隨父任湖南宣撫處置副使,平定長衡永寶嶽常沅靖等地,不二年苗民感服,移營綏寧東山,寢疾乞休,遂家鐵衝,為東山始祖。宗祠建於東山。
  • 龍氏武陵郡望議
    ——《我們都是壞孩子》點上面藍字加入龍氏大家庭熱點推薦:▼《龍氏宣傳片》獻給全球300萬龍氏族人,龍家人頂起!來源:龍氏家園龍氏武陵郡望議龍先緒 近幾年來在全國範圍,龍氏編了好幾部資料較翔實的族譜,都雲東漢光武帝時扶風京兆龍述任零陵太守,家武陵郡,成為武陵望族。
  • 龍氏尋根二則
    各位龍氏宗親你們好,我輩本是湖南,衡南,茅市鎮,梅花村,東衝組以前叫東山彎,我方現今年正在四修族譜,堂號名為,敦厚堂,字輩為,文章進朝廷,洪宗啟端仕,積學振家聲,我只記得這些,老祠堂在衡陽三合橋,還有我家祖屋名為,真龍門,我屬二攤,大房,我高祖名進芵,以此往下推是,朝正,廷生,洪上,洪上生七子,名宗麟,宗彪,倬,珍,祜,禧,基,宗麟生二子名,啟富,安,我是啟富後人,名仕玖,宗字輩後面六兄弟的後輩下落不明如有知情者火速聯繫
  • 龍氏家譜文獻大收錄,龍家人必看!
    湖南長沙龍氏族譜十六卷,(民國)龍佩璋修,龍翰青、龍鶴齡等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茶陵雲楊龍氏族譜,(清)龍憲章撰,清朝末期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 道光十九年己亥科瀏陽舉人婁謙光及其家族瀏陽迎龍、龍井婁氏
    婁謙光是譙國堂瀏溈婁氏遷瀏始祖景華公次子迎龍房政卿公的嗣孫,跟景華公長子國井房瑞卿公下志諒公嗣孫,湖南提督婁雲慶(派名良大)同輩份。地圖上看,迎龍是緊鄰著石圍的,距離國井也不遠。婁謙光派名明獻,號靄農,晚自號鏡渠子。早年在童軍時受善化賀熙齡(字光甫,號庶龍)的器重,賀熙齡曾贈聯曰「得蘇韓之縱橫筆意;與燕趙間豪俊交遊」。
  • 永新龍氏詳談
    黃淇村現居有龍、尹、段三姓,共250餘戶。龍姓居村左,106戶,村之前排中央,為黃淇龍氏宗祠《光裕堂》。據龍氏「昭德堂支譜」,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江西布政使範惟一,為報彥升公之裔苔溪公曾捐修范文正公祠之德,贈綾書詩軸「四科濟美」,並由永新縣衙支銀修繕黃淇祖祠。
  • 茶陵譚氏、馬家河羅氏、百井袁氏...株洲有這些名門望族
    圖源「株洲發布」出過兩個進士:羅典和羅修源,羅典先在武陵主持朗江書院,後任嶽麓書院山長27年,培養了大批湖湘精英。羅修源是《四庫全書》的分撰官,還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可惜早逝。還有天津知府羅正均、民國大律師羅端生、國民黨中將羅正潭、行政院參議羅正緯(曾執教湖南省立一中,為毛澤東之師)。
  • 全國13省1市部分龍氏宗支字輩及遷出地
    70、湖南鳳凰縣大田鄉三拱橋字派:正國天興勝,官清民自安。72、湖南沅州麻陽縣孝感鄉曹家坪龍氏琮派:德明文成春光,長廷祖宗安緒,大啟世代人文,鍾毓賢良俊秀,見之自章起世,大運天開永昌。73、湖南麻陽縣石龍溪龍氏琮派字派:時應文田逢廷,正有邦家祠緒,永承先志斯文,新朝培元作秀,多世步漠登雲。74、湖南麻陽縣東門龍氏琮派字派:仲永廷朝邦時,大雲昌首正文,祖宗傳立統緒,萬垂古代之父,維汝金玉發秀,君恩志可凌雲。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兩個出家人不會想到,他們對於讀書人的善意,成就的是千年學府傳奇,「習俗暴惡」、「血性」的湖南人,在這裡鍛造、教化。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取代「暴惡」成為湖湘精神的代名詞,書寫一部屬於湖南人的心靈史。湖南,從這裡走向歷史舞臺,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 龍氏郡望與堂號大全,您是哪個郡、哪個堂的呢?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龍」,先點上面藍字全球龍氏家人,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龍氏在生存和發展中先後形成了下列幾大郡望:1、武陵郡。漢高帝(公元前202)置。轄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蒲南),相當於今湖北省西南部(長陽、鶴峰、來鳳等地)、湖南省沅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一帶,東漢移治臨元(今湖南省常德市以西)。凡龍伯高之後裔均屬武陵郡氏。
  • 【翠屏湖畔】魁龍書院:魁星高照龍象生
    魁龍書院位於古田縣城東街道西山村,也稱西山書院、徑賢廟,初為西山村林氏宗族子弟書齋。明萬曆版《古田縣誌》記載:「魁龍書院,在縣西南十都之白沙,宋時建,後廢。」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具有清代建築風格。
  • 湖南的鍋都是辣的,最辣的是嶽麓書院
    走進大學,直到東方紅廣場,詢問路邊學生嶽麓書院所在,才知右拐不遠處即是。疾行幾步便到。 門,太不起眼,也無法看到裡面,從外面打量,在湖南大學的大樹大樓掩映包圍下,大名鼎鼎的嶽麓書院太小太小。 譬如書院在1131年毀於戰火,湖南安撫使劉珙「葺學校,訪儒雅,思有以振起」,重建嶽麓書院。劉珙是什麼人呢?身為禮官,「秦檜欲追諡其父,召禮官會問,珙不至,檜怒,風言者逐之」。不論是對秦檜的不從或者是在廢墟中興學,劉珙對抗的都是政治霸權對文明的壓迫。 今日在湖大聽了兩場講座,一是李兵教授講曾國藩,他講到湖南人的霸蠻之氣。在曾國藩身上,便是「倔強」二字。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 媒體聚焦
    兩個出家人不會想到,他們對於讀書人的善意,成就的是千年學府傳奇,「習俗暴惡」、「血性」的湖南人,在這裡鍛造、教化。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取代「暴惡」成為湖湘精神的代名詞,書寫一部屬於湖南人的心靈史。湖南,從這裡走向歷史舞臺,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 寫春聯,送老人 | 老書法家在開明湖南書院集體創作春聯
    臘月微寒,開明湖南書院館內暖意綿綿、紙墨飄香。「書院徵春聯,老人享溫暖」春聯送萬家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1月21日,錦繡瀟湘文化創意產業園聯合長沙市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嶽麓區老幹部詩詞書畫協會共同組織十餘位著名老書法家在開明湖南書院創作春聯。
  • 湖南尹氏源流
    湖南尹氏源流長沙烏山尹氏 始遷祖鉉公,北宋大儒程頤門人尹焞之孫,於南宋中葉由河南遷楚南,隸籍善化。1933年四修宗譜。瀏陽尹氏 始祖思貞公,諡簡,子二:愔為北派祖;憶為南派祖。攸縣新田尹氏 始遷祖天倫公,為唐思貞公二十五世孫,明洪武間由江西永新沙田遷居湖南攸縣鸞山鎮新田。自五世始支分八房,長、七房無嗣,八房外徙雲南。
  • 黎平《龍氏族譜》摘錄
    黎平龍氏族譜來源:新浪博客《尚書.虞書.舜典》《史記》均載:「帝曰:龍,朕疾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龍為人名,舜帝之大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子孫以名為姓」。據龍氏文史及龍氏族譜記載,均以粵自虞帝命九官,龍作納言,子孫因以龍為氏,源流後世。
  • 打造純公益社區閱讀空間 湖南寧鄉成立利他書院
    12月18日,利他書院在湖南寧鄉舉行揭牌儀式。為捐贈嘉賓頒發榮譽證書。利他書院被授予「湖南大學中國全民閱讀研究中心全民閱讀推廣基地」。12月18日,一個由家長自發成立的公益書院——利他書院在湖南寧鄉舉行揭牌儀式。利他書院的理念是「積善求缺利己達人避風雨,讀書交友知止感恩點心燈」。書院致力於打造純公益社區閱讀空間,推廣正向的家庭養育觀念,在社區播撒閱讀種子,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踐行終身學習觀念。利他書院負責人介紹,書院成立後,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 嶽麓書院對聯「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是湖南人自大狂妄之語?
    嶽麓書院本有一幅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惹有爭議,認為是湖南人目中無人的表現。不過這裡的「楚」也可解釋為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廣大楚地。而在小小湘江眼裡,萬裡長江竟然是湘江的「餘波」、晚輩!一省之河,竟然輕視一國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