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書院新貌
清晨的陽光洋洋灑灑,潺潺的流水緩緩流淌。在湖南桂陽歐陽海鎮振南村,碧綠的田垌裡,一座書院拔地而起。青磚碧瓦在古銀杏樹的掩映之下,散發著悠久的歷史文明。
走近一看,「振南」兩個大字清晰可見。據資料記載,振南書院始建於民國十九年,佔地1300餘平方,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聽村裡的老人說,書院自2002年至今已經停辦十餘載。經縣委縣政府重視,今年6月底開始進行大規模修繕,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掃尾工作,9月底便可恢復教育功能。
△尾簷的飛角
順著田垌,學堂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呈長方形,正南面牆體呈「山」字形。修繕後的書院保持著濃濃的民國時期建築特色,尾簷的飛角莊嚴肅穆。書院上下為二層磚木結構,共有8間教室,設學前班、小學一、二年級,可容納學生300餘人。走進門內,青磚黑瓦清水牆,八角學門入學堂。四棟八間通腰巷,木質迴廊徑幽香。
△龍有常(中)和龍元中(右)談書院新發展
「這是振南人精神的搖籃。」72歲的龍有常是振南書院最後一任校長。書院停止使用後,他一直留住在村裡,任憑子女如何勸說都不願離去。他說這裡有他的根。
「我的爺爺參與修建振南書院,我的父親是書院四大校董之一,我的兒子和孫女都在書院就讀,這裡承載了我們五代人的回憶。如今能再度開學,真是太好了!」龍有常說。
△書院內部
走到大廳,一頂碩大的「鬥」懸掛頭頂,雕刻的栩栩如生。振南村村支書龍元中介紹,「鬥」上有根梁,梁上掛著文房四寶,寓意著這是讀書人的讀書聖地。振南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人丁興旺,成為桂陽北鄉規模最大、名聲最響的小學學堂,其後又成為中學育人之用,鼎盛時期周邊學子慕名求學,人數達到300餘人,稱其「聖地」實至名歸。
「振南書院的校訓是?」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適逢開學之際,村裡的孩子們經常成群結隊來到新學校參觀。古牆、古門、古樹如時間的棧道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孩子對這裡的一切充滿好奇。許多人還未入校,校訓早已爛熟於心。
△幫學碑
其實,振南村崇文尚學由來已久。在吃不飽、穿不暖的解放前,當地的龍氏家族及附近七個自然村的村民便自發捐建振南書院。大家你一文我一文,新學堂只用了七個月就建成辦學。新學堂建成,必須要有文憑、有資歷的老師通過層層選拔才能進校教學。除龍氏子弟外,附近農家子弟也紛紛前往該校就讀。新中國成立後,學習之風盛行。大家都認識到,沒有文化寸步難行。龍有常回憶道:「當時許多十多歲的孩子還跑來上一年級。」
同時,為了鼓勵和幫助保護農家子弟上學讀書,龍氏家族還出臺了幫學制度,凡是出自振南學堂的學子,考入高校直至大學者都能從鄉坤捐助的助學基金中獲得幫學金。牆上的石碑清楚地記錄下當時的助學明細,證明人們所說的不罔。
「原雲南省教育廳廳長李幹廷、省人大委辦主任龍昭陽、對越自衛反擊一等功龍常棣……」龍有常小心地掏出一張紙條,上面詳細記錄著近百年來書院培養的人才名單。「這些都是我們村的驕傲,是書院傳承生生不息的源動力。」龍有常說。
△振南書院航拍圖
「人老心不老。等到開學,有機會我一定要再站上講臺,給孩子們講一講咱們書院的歷史和文化。」龍有常堅信,振南書院百年不敗,破繭重生。未來必定如蘭花,芳香溢遠,搖曳多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