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字加入龍氏大家庭
熱點推薦:
▼
龍氏微信群規!龍家人必看
長沙河西龍氏
西漢太守伯高公以鉅鹿人官楚,遂家楚之武陵。二十四世暹公任道州學政,遂家道州。二十八世庚公唐末由道州任江西吉水,因擇居永新。始遷祖得時公,諱本達,明洪武9年(1376)偕兄秀二公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湘,秀二公落業湘陰縣石洙;得時公落業長沙縣河西赤崗衝,至七世分為策、旺、榮、倫四房。族譜始修於清康熙37年(1698),嘉慶2年(1797)二修,鹹豐8年(1858)三修,光緒27年(1901)四修,1935年五修。老派:本為秉禮,進廷選朝。續派:國正添心順,官清民自安。再續派:孝友傳家,文章御世。新派:伯高敦厚垂芳遠,慶衍南湘賀治平。
長沙龍氏
始遷祖萬一公,明洪武間由江西豐城縣瓦子巷徙居長沙萬壽鄉慄山嘴,生福祿、福壽。福祿開橋口、象形、江邊、牆背、石橋五支。福壽開上壠、松園及瀏陽大橋一支。1912年八支合修族譜,1942年續修。至1948年,遞傳22代,人口6000人。長沙七支原派:福歸志思永太興,國安民正定乾坤,英賢蔚起文星運,功德昭垂烈祖恩。瀏陽大橋支原派:福必添潮思正丹,獻興應民尹泰馥,承綬世澤煥星運,功德昭垂烈祖恩。新派:敦厚廉威著訓詞,皇廷祥瑞紀官師,榮登科甲知逢印,聲震南邦在賦詩。
瀏陽棖衝龍氏
始遷祖秋元公,明崇禎間自江西吉安遷瀏西烏石壠,後分為二支,一居棖衝,一居邑南亭子嶺。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11代。
寧鄉麟峰龍氏
始遷祖定海公,字梓開,號翥溟,明嘉靖38年(1559)由湘鄉遷寧鄉四都河衝。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餘人,多聚居於麟峰鄉。民國初建家廟於本鄉湖基塘。
湘潭井華龍氏
始遷祖躍湖公,字蔚起,號潭州,元至正2年(1342)偕弟躍海公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遷湘,海公落籍湘鄉縣南門,湖公徙居湘潭縣井華龍家坊。清康熙36年(1697)始修族譜,乾隆27年(1762)續修,道光2年(1822)三修,鹹豐9年(1859)四修,宣統3年(1911)五修,1934年六修。道光5年(1825)建宗祠於大屋灣。世派:(自十一世始)嘉兆光宗,鴻章名世,振起炳圖,家聲克繼,泰運景開,良士欣際,盛澤永昌,顯揚先緒。
湘潭龍家衝龍氏
始遷祖榮宗公,由茶陵遷居湘潭龍家衝,清光緒30年(1904)續修支譜。字派:榮勝奇締近楚邦平宗澤明垂大啟……。
湘鄉城南龍氏
始祖通方公,號碧巖居士,宋時官大理寺評事,為零陵太守伯高之苗裔。宋建隆元年(960)由茶陵遷居湘潭縣木通榜塘。曾孫廣東提舉瑞公、中書瑄公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由湘潭遷湘鄉,居城南泰和坊太極道院傍,元末兵亂,族屬散避,獨瑞公十一世孫彥清守故土,派衍富、貴、祿、俊四房。清康熙12年(1673)創建宗祠,康熙39年(1700)始修族譜,乾隆36年(1771)、嘉慶13年(1808)、同治4年(1865)、1916年續修。字派:(自二十四派始)宏蔭昭先德自芳,顯揚宗祖在賢良,家修廷獻襄平治,永紹貽謀世澤長。
湘鄉大洋潭龍氏
始祖述公,字伯高,官漢零陵太守,歷代專祠崇祀名宦。遷湘祖通方公,官宋大理寺九評事。派祖永清公,支祖昭文公。世居湘鄉潭臺十都大洋潭。
湘鄉凹頭龍氏
始祖通方公,四世孫瑄之長子希勝兄弟五人由湘鄉縣南門第三坊遷居大育橋,復遷珍璉江。希勝公長子躍公於元至元4年(1338)又遷凹頭,派衍團田、烏洲、大巖塘、龍家坊四房。族譜始修於清康熙40年(1701),乾隆5年(1740)續修,嘉慶3年(1798)三修。班行:(自二十三世起)浤應招華清,繼承代有榮,相傳維忠孝,敦厚振家聲。
雙峰杏子鋪龍氏
一派祖通方公,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由茶陵遷居湘潭木通榜塘。四派祖瑞公,官廣東提舉,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自湘潭遷居湘鄉城南泰和坊,為城南支祖;弟瑄公先居湘鄉城南,再徙宣豐杏子鋪,為宣豐支祖。元末兵亂,十五派祖遠清公徙江西吉安永新。十七派祖沅公,字壽相,號本浚,明永樂7年(1409)生,宏治14年(1501)卒,由永新縣橫江顧村復遷故土,開乾、巽、坎三房。清康熙39年(1700)一修族譜,乾隆36年(1771)、嘉慶12年(1807)、光緒4年(1878)、1922年、2003年續修,六修時人口2433人。該族名人龍惠南,提督銜福州總兵。班派同湘鄉城南龍氏。
婁底萬寶龍氏
一世祖通方公,官宋大理寺評事,由茶陵遷湘潭,為城南始祖。四世瑞公,字雙峰,官廣東提舉司提舉,宋天聖元年(1023)由潭遷湘鄉泰和坊,時逢戰亂,人丁散失,惟十五世祖彥清公鎮守故土,開湘鄉龍門一派。至十九世添民公下應濂公,字思臺,號溪亭,官祁州判,於明萬曆8年(1580)遷居磨子石新柏村,今屬婁底市萬寶鎮。宗祠建於清光緒25年(1899)。字派同城南龍氏。
醴陵城東、學背嶺龍氏
始遷祖響五公,明洪武4年(1371)遷此。族人分布於廟背衝、荊潭板三鋪。至1948年,全族人口2500人。
醴陵黃谷田龍氏
始遷祖紫昇公,明洪武22年(1389)自攸縣遷此。族人分布於黎家橋、大溪山、湘潭。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攸縣梅城龍氏
始祖庚公,其八世孫耀公,唐天祐間任茶陵令,子孫遂家茶陵褒書東山。至二十六世清公,字悅仲,明洪武2年(1369)由茶陵徙居攸縣學門前,為攸縣開基祖。長子仕信,生楚珍、楚琳、楚瑞;次子仕鼎,生楚瑛、楚瓊、楚瑤,瓊公徙雲南,瑤公徙醴陵黃谷田,餘皆居攸縣。族譜始修於清順治12年(1655),1999年九修。本族名人清龍錫光,戶部廣西司主事加四級;清龍湛霖,刑部右侍郎加四級;清龍汝霖,山西高平縣知縣;龍璋、龍紱瑞、龍伯堅等皆有名。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為琳房十九世孫。字派:(以清公為二世,自十三世起派)伯高兆祚,來自永新,世傳理學,廷顯良臣,澤承先正,光啟後昆,忠信為本,謙和乃珍,星輝霞燦,柏茂松榮,家訓同佩,吉慶長臻。
茶陵龍氏
始遷祖必榮公,唐天祐間自江西永新宦遊至茶陵,後定居於此,後裔遷居嚴塘長江、舲舫大嶽。
茶陵龍氏
始遷祖定甫公,元至正2年(1342)因兵禍自江西永新黃琪徙秩堂東首,後裔徙居湖口、馬江、小田等地。
炎陵上館龍氏
始遷祖文通公,清代自江西永新遷此。
炎陵下館龍氏
始遷祖文建公,清代自江西永新遷此。
安仁東城龍氏
伯高公二十四孫暹公,為道州學正,遂家道州。暹公四世孫庚公,為避安史之亂,遷居江西永新。庚公十八世孫昌旻,明初由永新授廣西慶遠府思恩縣儒學,道經安仁,致仕遂家安仁東城,繼住草塘洲,傳三世派衍六房。清乾隆3年(1738)始修族譜,乾隆50年(1785)續修,道光5年(1825)三修,鹹豐11年(1861)四修,光緒25年(1899)五修,1931年六修,2002年七修,時男丁2509人,女丁1947人。排行:子開緒乃定,景運漸光昌,詩禮承先德,衣冠兆世祥,玉文聲炳蔚,霞印積芬芳,吉水淵源遠,熊山厚澤長。
耒陽紫雲龍氏
遷湘始祖九十五公,為伯高四十三世孫,南宋理宗開慶年間,因蒙古破臨江,入瑞州,江西震驚,乃由江西泰和縣遷湘,開基於耒陽縣城廂城牌小灣。至1948年,遞傳24代,有男丁4708人,女丁4622人,多聚居於紫雲鄉。宗祠建於清乾隆45年(1780)。
常寧望湘門龍氏
始遷祖召保公,明初攜九子自炎陵縣調鎮常寧總旗。第四子太四公鎮守望湘門,子孫遂家於此。傳至秀公,子四:世卿居大橋之龍家衝;世化居望湘門內,失傳;世曜居車公廟;世相居步雲橋之龍家園。
邵陽官橋鋪龍張氏
該族原姓張,始祖表宣公明洪武2年(1369)隨舅龍于田由江西吉安縣遷湘,開基於本省邵陽縣平六鄉官橋鋪。于田無子,以甥為子。表宣公之後複姓張氏,不忍忘其舅故,故稱龍張氏。族人分布於本邑楛株山、排山屋、霞光嶺及祁陽縣之龍爪塘等處,宗祠在熊家灣。至1948年,已傳23代,有男女丁口約5400人。清乾隆55年(1790)始修族譜。
邵陽龍家衝龍氏
始祖祖興公,一名學興,原籍江西吉安府永新縣鵝掌坵圳上,因楚地兵焚擾攘,無人耕種,奉詔移楚耕耘,偕兄學良公遷湘。學良公於明成化間遷居祁陽縣絲塘,桂林狀元龍啟瑞即其後裔。學興公遷居邵陽縣南鄉下盤村張官衝(後稱龍家衝),衍富、貴、爵三房。族譜始修於清道光25年(1845),光緒33年(1907)續修。光緒15年(1889)建宗祠於龍家衝。老派:(自二世起)文鳳應起,國時萬能,有為惟天顯,永立中正衡。續派:光大世祚際,長發勝其祥,朝廷安太順,乾坤誠克昌。
邵東龍氏
一世伯高公,三十五世耀公,唐昭宗天祐間自江西永新遷茶陵褒書東山。三十七世通方公,宋太宗淳化元年(960)徙湘潭榜塘,四十世福瑞公,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遷湘鄉城南泰和坊。四十九世時滂公,第五子仲公,居安化石凳鋪。五十八世祖興公,明永樂間由邵邑神(城)灘渡遷邵東萬安院塘,開旻、貴二房,旻居院塘,貴居上幹。子孫繁衍於桐江兩岸龍山橋附近。清康熙間,後裔有遷四川安嶽者。四川舊班:大夢源林仲,祖宗德志應,永興國安邦,文明治世定,必久成泰運。續班:訓行先孝友,師範奉廉公,學守光敦厚,時清代效忠。
武岡龍氏
始祖宗麻公,越十五傳而生國顯、國侯二公。國顯公,字泥封,諱裕光;國侯公,字榮封,皆元明之際人,徙居武岡縣東西二鄉,為武岡龍氏始祖。國顯公後裔分居在西鄉破塘、青龍、渠渡廟、龍門山、九澗塘、瀉油寺、堯王寺、晏家嶺、江邊、竿子溪、東田寨、石筍一帶。國侯公後裔居東鄉沿灘河、豐田、高石山一帶。族譜始修於清嘉慶20年(1815),光緒28年(1902)四修。
綏寧龍氏
始祖庚公,三世孫況公,生五子:欽、琮、瑊、瑀、琳。第二子琮裔七世孫採濂,字高儒,行三,應天府黃池縣人,宋英宗時任會稽令,宋神宗時遷居河南汲縣。子禹官隨外祖居吉安府泰和縣白下驛,元豐4年(1081)任南昌節置副使,既而南蠻作亂,調升湖南安撫招討使,卒葬常德南門外。生五子:宗麻、宗朝、宗靈、宗廷、宗旺。宗麻公,字元爵,南平侯,隨父任湖南宣撫處置副使,平定長衡永寶嶽常沅靖等地,不二年苗民感服,移營綏寧東山,寢疾乞休,遂家鐵衝,為東山始祖。宗祠建於東山。清嘉慶11年(1806),欽、琮、瑊、瑀、琳五房合修族譜,宣統元年(1909)東山龍氏合修宗譜,該族今為苗族。派語:欲令建表翁,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豔均,幸嗣興道懷,憲章開景運,立本正家邦,繼述昭先德,統緒永熾昌,祥肇言官際,賢聖啟書香,敦厚基鴻福,忠忱樹紀綱,東山鍾靈淑,普處益騰芳,高飛呈世瑞,麟鳳慶錦長。婦派:閨正彝倫敘,坤維毓秀基,端莊金玉節,溫惠鳳鸞姿,稼棣賡賢淑,沼蘩展孝思,親桑勤植美,主饋約精煒,警旦貽閫範,擇鄰式母儀,徽音昭令德,蘭桂馥丹池。
城步青苗龍氏
為青衣苗著姓,分布於上木宜。
嶽陽龍氏
始遷祖德九公。民國間雙塘衝、遊港、黃騰源、土城畈、藍橋、分水坳、樹山龍、眉山、柘山、麻塘、歐龍嘴、婆婆橋等支纂有族譜。
華容南山新原嶺龍氏
始祖雲祥公,元末率子七人自江西吉安徙湖北監利朱河。至德遠公,明洪武24年(1391)遷居華容南山新原嶺,另兄弟六人留監利。後人分居治湖、津湖潭、城關等地。派語:志大光宗祖,正邦尚用文,忠孝承先訓,永世廣賢明,應時開景運,華國振家聲,敦厚貽謀遠,竹書記盛名。
華容康公廟龍氏
先世居益陽,清光緒28年(1902)福田、訓賢二戶,為謀生計,從益陽遷居華容康公廟(今護城五星村),後人分居護城、新化、新農、興南等地。派語:通貞象福明,紹廉榮攀功,子仕文奇隆,騰廷朝應宗,日光希賢聖,家訓尚寅恭,禮義承先澤,詩書迪後昆,良慈仁德化,忠孝起侯封,百世傳敦厚,千秋一本同。
湘陰天井山龍氏
原籍江西省宜春縣石港煙竹坑,始祖十一郎,子眾多難盡考,惟秀二始遷豐城縣,秀三始遷吉水縣,秀六仍居原籍,明洪武間先後遷湘,立業湘陰,秀二居燈籠橋甑蓋山;秀三居滂江熨鬥山;秀六居道貫沖天井山,衍淵、溪、泊三房。清道光13年(1833)秀六公裔三房始刊族譜,光緒8年(1882)續修,清乾隆間建宗祠於道貫沖天井山。老派:秀生海派淵溪泊,志誕仁兮遞興確,兼有允正汝聯承,自思相續道昭爍。續派:祖德恆培昌世澤,宗功佑啟振家聲,伯高敦厚傳芳遠,慶衍南湘賀治平。
湘陰熨鬥山龍氏
始遷祖秀三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偕兄弟遷湘,秀三卜居湘陰盤江石熨鬥山。1917年纂有族譜。
湘陰高明鄉龍家橋龍氏
明洪武初年由江西豐城縣徙湘陰縣高明鄉龍家橋,族人分布於燕塘下,聽園、三塘灣。至1948年,共1552人。明嘉靖5年(1526)建祠。
湘陰畎口龍氏
始遷祖富公,明洪武中自益陽遷此。
平江南江石漿龍氏
始遷祖二仲公,明永樂8年(1410)自江西寧州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1410人。
常德龍氏
始祖禹官公,次子朝宗,仍居常德花園,生子顏公。字派:祖父榮貴子,家興往漢陽,再應存儒德,傑英立綱常,文武安邦國,世代永遠芳。
常德丹州龍氏
一世祖仲雲公,宋寧宗時由江西泰和縣因避金亂遷湘,開基於桃源縣尖山峪,後裔遷常德朗平鄉丹州。至1948年,遞傳26代,男女丁口約萬餘。明天啟間建宗祠於丹州。該支名人龍襄,萬曆舉人。其弟龍膺,萬曆8年(1580)進士,刑部主事,太常寺卿。
桃源高巖、新店驛、縣城龍氏
始祖仲雲公,元明之際由泰和遷於桃源縣東尖山峪,孫四:得榮遷武陵河洑,得華失傳,得財遷桃源縣南新店驛,得貴遷桃源縣西南高巖。至1948年,已傳24代,全族人口3000餘人,分布於長岡頭、尚志坪、古黑溪、龍家衝、縣城、黃獅巖、沉溪、寺坪、高巖等處。宗祠一在新店驛,一在高巖。族譜創修於清乾隆41年(1776),道光2年(1822)、同治元年(1861)、光緒19年(1893)、1930年續修。
桃源興庵龍氏
始祖仲雲公,元末自泰和遷於常德,傳至七世日達公再遷桃源縣北莫林村興庵。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餘人,分布於硤州、大田、溫泉、陬市等地。清道光10年(1830)與龍家嘴龍氏合建支祠於興庵。族譜創修於乾隆11年(1746),道光2年(1822)、同治元年(1861)、1923年續修。
桃源龍家嘴龍氏
始遷祖至澄公。清道光10年(1830)與興庵龍氏合建宗祠。
石門新關龍氏
原籍江西,明末遷湖北蒲圻,清初再遷澧州安福(臨澧),轉遷石門新關。族譜始修於清同治2年(1863)。
石門南圻龍氏
清康熙45年(1696)自瀘溪遷此。
永定龍氏
始遷祖廷周公,吉水人,明洪武初官永定衛,遂著族於此。
益陽龍氏
宋評事通方公孫象乾、體乾,象乾歸籍永新,生福玖、福珺,珺公落業滇省,玖公登宋宣和進士,紹興時擢潭州太守,愛楚南俗美,遂由湘潭落業益陽衡龍橋五裡牌。傳至六世攀桂公,值元末兵燹,徙本邑車門塅,生四子:攻、敏、政、信。攻居合水橋之橋頭坪,敏居風香塅之株樹灣,政居三板橋,信居田家衝。清乾隆10年(1745)攻、敏、政、信四房合修族譜,之後攻、敏、政三房合修,至1931年凡六修。信公生四子:文貴遷安化,文榮遷茶陵,文華遷新化,唯長子文榮世居益陽,派衍為奇瑛、奇璋、奇瑄三房,至2000年譜凡七修。派語:通貞象福明,紹聯榮攀公,子仕(孟)文(興)奇(廷)隆(鳳),騰(潮)廷(再)朝(應)應(承)宗(餘),日(德)光(大)希(昌)賢(家)聖(聲),家(定)訓(遠)尚(長)寅恭,禮義承先澤,詩書迪後昆,良慈成德化,忠孝啟侯封,百世傳敦厚,千秋一本同。
益陽石燕村龍氏
始遷祖得時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來此。
新化茅坪龍氏
以伯高公為一世祖,三十六世通方公,三十九世瑞公,至四十八世時霶公,字沛寰,宋元之際人,任泉州知府,定居湖南湘鄉,子五:貴、道、興、伯、仲。元末至元年間,因朝綱不振,兵戎四起,兄弟由湘鄉同遷安化龍塘排門觀塘後,貴居安化及平;道居安化豐樂;伯招贅入蔡;仲居安化石橙;興徙寶慶新化太陽七都古塘村官渡橋茅坪,為新化始遷祖,其後人分布於太陽鄉魁溪、茅坪高墈、洋溪及邵陽杉木江洋溪橋等地。族譜始修於清雍正8年(1730),1992年六修。班次:雲騰開泰運,雨化兆昌期,盛達鴻勤業,傳家澤遠垂,修齊綿統緒,群議續前規,翰彩輝如許,廉威振本支,昔賢師項秀,延助重根基。
新化白塘龍氏
始遷祖興許公,明正德12年(1517)從江西宜春縣遷新化大同鎮,繼徙洋溪。
資興龍氏
始祖辛公,元進士,原籍江西吉水縣嶺口,宦籍酃縣,其子萬公子三:明一、明二、明三。明二、明三回贛居吉水,明一於元末明初因避兵亂由酃縣徙資興北鄉田莊坊,明一子二:善慶、善福,慶、福二公又各生五子,析居資興各處。族譜始修不詳,清雍正11年(1733)二修,道光2年(1822)三修,光緒8年(1882)四修,1948年五修。宗祠建於龍泉。
宜章玉月衝龍氏
明初自茶陵衛戍宜章玉月衝。
汝城龍氏
始遷祖作治公,明天啟時自茶陵始居汝城大平墟,後卜居龍家。至1932年,已傳26代,人口70餘人。
藍山南平鄉龍氏
始遷祖元禮公,宋哲宗間由江西泰和縣避亂遷此。至1931年,凡71戶,男200人,女201人,共401人。
藍山鳳感龍家坊龍氏
始遷祖天修公,元至正間由江西泰和縣遷此。至1931年,凡300戶,男580人,女600人,共1180人。
藍山鳳感小洞龍氏
清同治間由臨武縣遷此。至1931年,凡5戶,男19人,女18人,共37人。
藍山大慈龍泉頭龍氏
始遷祖明照公,由寧遠遷此。至1931年,凡55戶,男103人,女102人,共205人。
藍山南平八仙橋龍氏
始遷祖子榮公,由江西遷此。至1931年,凡73戶,男201人,女212人,共413人。
芷江龍氏
始祖宗旺公,宋初自江西泰和遷居貴州天柱、錦屏等地,後支族遷居於此。
芷江龍氏
始遷祖福祿公,明洪武5年(1372)自江西吉水隨明代鄧愈平蠻進剿辰澧蠻寨而留居芷江。
新晃侗族龍氏
始祖必勝。族人分布於貢溪碧林、黃雷絞壁、新寨朝陽、禾灘冬溪等地。
麻陽龍氏
祖居龍(隆)家堡,分脈而立。雲輔遷居石龍溪;賢輔遷居曹家坪(豪俠坪)、楊柳坡;愛輔(女)嗣侄輩遷居龍家汛;貴輔遷鳳凰蠟爾山。石龍溪、豪俠坪龍氏字派:德明自我之祥世有貴光長延祖宗宏緒大啟四得仁文忠佑賢良俊秀上照景新慶雲。續定字派:正有幫家嗣緒永承先志師文布四登方平遠著秀。
麻陽龍氏 始祖智公,元武宗2年(1310)自江西永新縣橋頭上宦常德府武陵縣,遂居武陵。雲飛公於元至元年間自武陵遷沅州順一裡蔣家村。伯益公於明建文2年(1400)遷麻陽之石惹畈(後改名石壠溪),永樂10年(1412)移景家坪(隆家堡),永樂14年(1416)遷貴州思州府施溪司石門(今龍門),永樂19年(1421)遷居麻陽曾家村(今龍家灣)。榮甫、賢甫兄弟於永樂22年(1424)復遷石壠溪,賢甫編石惹裡三甲,清康熙時改歸四甲;榮甫居小溪,編石惹裡四甲;貴甫居石壠溪董家嶺瓦屋場,尋遷五司。字派:(六十六世後接)賢甫系(石壠溪):正有邦家嗣緒,永承先志斯文,興朝培元作秀,多士步漢登雲。榮甫系(豪家坪):長延祖宗宏緒,大啟世代人文,鍾毓賢良俊秀,上兆景星慶雲。
漵浦香爐灣龍氏
清初由湘鄉遷此。
漵浦大渭溪龍氏
始遷祖興為公,原籍沅陵,清初遷此。
漵浦舒容溪龍氏
其先世由嶽州遷邵陽。明末志治公由邵陽遷此。
漵浦葛家衝龍氏
始遷祖獻坤公,原籍沅陵,明時遷此。
沅陵龍氏
始祖採濂公,南京應天府人,北宋英宗時遷河南衛輝府汲縣,生二子:長子禹官由汲縣徙居江西泰和縣;次子禹甸世居汲縣。禹官子五:宗麻、宗朝、宗靈、宗廷、宗旺,或居綏寧,或歸桃源,或遷會同。宗旺輾轉越播而後定居沅陵大龍,四孫:存璋、存江、存鳳、存錦,璋、鳳留居沅陵,清光緒2年(1876)纂有族譜。
芷江中心鎮龍氏
始祖洪興公,字涵寧,譜稱為永新始祖庚公五世孫琮公之裔,原籍江西豐城縣橋東鄉,元泰定間由鄉舉授雲南楊林縣令,至正間解組,落於沅州(州治在芷江縣)郡城西五裡黃朝衝。至1948年,遞傳24代,男女丁口6000餘人,多分布於中心鎮、忠武、忠明、文和、舞北等鄉及四川南充、合川、武勝、金堂、貴州羊坪、湖北來鳳等縣。宗祠位於芷江縣中心鎮上河堤。
會同清溪龍氏
始祖禹官公,生五子:宗麻、宗朝、宗靈、宗廷、宗旺。朝公衍常德派;靈公後裔不詳;旺公衍沅州派;廷公於宋哲宗時任江夏縣宣教郎,其時金人犯境,乃於宋徽宗時致仕道經會同而卜居清溪紅花園,為會同龍氏始祖。廷公生二子:霦、霨。清光緒17年(1891)纂修族譜。巖壁派語:大章思克孝,承吉慶常安,成清逢景日,貽世永登翔。大臻橋派語:才潛顯泰運,家國慶安邦,英華昌百代。
會同龍氏
始遷祖順天公,原籍江西,僑居河南,宋靖康年間擢任貴州學政,回梓經洪江為兵亂所阻,遂落籍會同。
會同龍氏
始遷祖禹淑公,元末自江西永新遷居會同。
保靖野竹鄉小溪村龍氏
該族為苗族,自四川遷此。
龍山龍氏
該族為苗族,由貴州遷龍山,族人分布於桃子園、紫雲山、二臺坪。字輩:才全顯泰運,陞平耀治安,英華昌百世,靈瑞兆禎祥。
我姓龍,我驕傲!我姓龍,我自豪!
為龍氏點讚!
龍家人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