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深圳召開,娃哈哈集團品牌公關部部長、銷售公司副總、宏勝飲料集團總裁宗馥莉當選為副理事長,並以《中國飲料的長期主義》為題發表演講,分享了自己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對飲料行業的感悟及見解。
據悉,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成立於1993年,現有會員單位400 餘家,其飲料總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其理事會由中國飲料行業、企業界相關部門的專家、企業家、管理人員組成,由會員代表大會推薦選舉產生。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飲料已大步發展了40年。在演講中,宗馥莉分析,如果從用戶的角度來反觀市場,飲料行業至少有三個發展階段:一是緊缺經濟時代,消費者沒有多餘選擇;二是過剩經濟時代,消費者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力稍縱即逝;三是平衡經濟時代,消費者明確知道自身需求,品牌建立起差異化道路。目前中國飲料市場大體上還處於第二階段。
那麼,一家飲料企業如何才能穿越周期,幫助企業持續創造長期價值,進入第三階段呢?宗馥莉給出的答案是:以用戶價值為基,驅動根源性創新,構建行業生態圈。
以用戶價值為基:把創新落腳在「健康」上
飲料作為食品,品質是其生命線。宗馥莉深以為然,她指出,品質是飲料對於用戶的第一價值,用戶對品質的追求,本質上是對健康的追求。從長期來看,飲料健康化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亦是飲料對用戶的根源價值——近年無糖飲料的風靡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無糖飲料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除了無糖,無脂、無添加、天然也越來越多成為飲料企業宣傳的賣點。觀察到現狀,宗馥莉認為,目前行業仍然還處於飲料健康化的初級階段,企業還需要在「健康」這個價值上做大膽和徹底的創新。
近年來,娃哈哈就開始了有關健康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深挖飲料行業創新潛力,利用中醫食療傳統理論和現代生物工程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持續探索飲料行業的「健康」潛力。
驅動根源性創新:開發新品類,創造差異化
如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飲料品類已經非常豐富,從早期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但宗馥莉認為,豐富不代表飽和,成熟不代表最高點,越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需要通過研發投入,開發出創新的品類,創造出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引領整個行業在品類布局上的發展態勢。
多年來,娃哈哈一直在研發投入上不遺餘力,每年均有多款新品投放市場。「堅持在細分品類進行技術的創新,保持對產品的敏銳度,練就產品創新的肌肉記憶,就能在合適的時機實現0到1的創新。」宗馥莉說。
構建行業生態圈:一起把飲料的蛋糕最大做強
近年來,隨著市場開放程度提高,越來越多新的面孔出現在飲料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看到競爭的同時,宗馥莉認為,協同與合作是飲料行業的基礎,每個企業都是飲料業這座列車的一個輪子,共同牽引行業往前發展。
「我們不是在做零和遊戲,而是在下同一盤棋,一起把飲料的蛋糕做大、做強。」她說,飲料企業應抱著開放的心態,面朝未來,加強交流與學習,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強強聯合。而這樣的例子已經在業內出現,品牌資產強的飲料企業牽手全產業鏈能力深厚的企業,組建新的公司進行運營,開創業內新模式。
同時,宗馥莉認為,構建共生共榮的行業生態圈還需要撬動社會力量,圍繞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政府和行業協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三角,共創中國飲品新未來。
附:宗馥莉在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
中國飲料的長期主義
——以用戶價值為基,驅動根源性創新,構建行業生態圈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很榮幸能和各位相聚在深圳,藉助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的平臺,共話「雙循環」新格局之下,我們飲料行業的發展之路。今天,我想談談「中國飲料的長期主義」。
我相信,協會的各位同仁和我一樣,把飲料看作是我們的事業,而不只是一門生意、一場資本遊戲。對於一個以幾十年為計、涉及到民生的行業來說,用長遠而非短視的價值觀來引領我們的實踐,是十分有必要的。
沒人可以否認的是,飲料行業是一個始終保持創新、活力、魅力的行業,不斷有新的理念注入,不斷有新的產品迭代。如果從用戶的角度來反觀市場,會發現我們飲料行業至少會有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緊缺經濟時代,全世界只有可樂、檸檬、橘子三種口味的飲料,消費者並沒有多餘選擇,貨架上賣什麼,他就喝什麼;
第二個階段,過剩經濟時代,各種飲料百花齊放,相互爭奪市場,消費者逐漸開始有想法,但注意力稍縱即逝,可能是很隨機地被某一個賣點、某一種包裝所吸引而產生了消費決策;
第三個階段,隨著消費理念的日漸成熟,消費者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品牌建立起差異化道路,從而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行業良性競爭,形成共生共榮新格局。
目前我們的飲料市場大體上還處於第二階段,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時代,越來越多新生力量加入隊列,帶來了各種創新品類和各式營銷打法,在消費者看來,頗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作為飲料企業,在擁抱開放、擁抱潮流的同時也需要思考,怎樣才能穿越周期,幫助企業持續創造長期價值,進入第三階段呢?我認為是「以用戶價值為基,驅動根源性創新,構建行業生態圈」。
在我看來,我們飲料企業需要合力做好以下三點,從而推動行業共同發展進步。
第一,品質是飲料對於用戶的第一價值,把創新落腳在「健康」這一根源價值上。
企業歸根到底,是為消費者和社會提供價值的組織,對用戶來說,品質是第一價值。對品質的追求,本質上是對健康的追求。從長期來看,飲料健康化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必不可擋的趨勢,亦是飲料對用戶的根源價值。
這次的疫情給全行業帶來危機,但也是行業格局分化的機遇,它讓社會大眾對健康的認知有了新高度,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消費分野,以營養健康為底層邏輯的產品將會勝出,因此我們在研發的時候要更加注重減糖減脂、天然、少添加。近兩年,無糖飲料成為消費者青睞的產品,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但我認為,這仍然還處於飲料健康化的初級階段,我們飲料企業能做的不僅於此,在加法和減法之間,我們仍然留有很多的空間,需要在「健康」這個價值上做大膽和徹底的創新。在我們飲料行業邁入第三個發展階段之際,「健康」會是與新一代消費群體達成的首個價值共振。
第二,品類是企業提供給用戶的價值選擇,把創新落腳在從0到1的品類創造上。
回顧上世紀80年代到至今的40年,中國飲料在品類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前,中國人對飲料的印象是單一的。現在走進超市,果汁飲料、功能飲料、茶飲料、含乳飲料、植物基等等,有著太多選擇。
但我認為,豐富不代表飽和,成熟不代表最高點,越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需要通過研發投入,開發出創新的品類,創造出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引領整個行業在品類布局上的發展態勢。
可能有人會說,新品類的創造太難了,已有品類的產品推新都九死一生,何況全新的品類?的確,就像學術界做研究有所謂的黃金期,中國飲料業在品類開發上,某種程度已經過了填充國內市場品類空白的增量黃金期,不可避免地在一段時間內會是已有品類的存量競爭。
但從長期來看,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就要放棄新品類的探索。堅持在細分品類進行技術的創新,保持對產品的敏銳度,練就產品創新的肌肉記憶,就能在合適的時機實現0到1的創新。
第三,行業協同是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共同攜手,才能構建共生共榮的行業生態圈。
我們總是形容飲料是一個競爭很激烈的行業。我想,我們也要看到,協同與合作是行業的基礎。消費者所能接觸的產品與服務,只是行業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是龐大的行業共建體。每個企業都是飲料業這座列車的一個輪子,共同牽引行業往前發展。因此,我們不是在做零和遊戲,而是在下同一盤棋,一起把飲料的蛋糕做大、做強。與其零和競爭,我們不如抱著開放的心態,面朝未來,加強交流與學習,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產業鏈優勢、品牌優勢等,揚長避短,強強聯合,為整個飲料業創造新的生產力,締造新的產業和商業模式。
我想,在座各位嘉賓、各位同仁或多或少思考過,未來10年、20年,中國飲料將會是什麼局面。我認為,堅持中國飲料發展的長期主義,不只是同行之間要開放合作,也需要撬動社會力量,應該思考我們與環境之間要構建什麼樣的關係。換而言之,是要圍繞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政府和行業協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三角,構建共生共榮的行業生態圈,合力描繪行業未來版圖。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紛繁複雜,我們經營企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件事情有價值地持續地做下去,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未來三年,同臺競技的人有很多;但如果把目光放到未來十年、二十年,那麼競爭者就所剩不多。視野越長遠,步伐越堅定。長青企業往往是堅定的長期主義者,他們能超越時代,超越變化,這就是"慢即是快"的道理。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讓我們一起攜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沉心修煉,主動出擊,以用戶價值為中心,在品質、品類、行業協同三方面進行根源性創新,堅定中國飲料的長期主義之路,做大做強中國品牌,共創中國飲品新未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