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y
校對:litcave 工作室
配圖:Online
測評書目:南國之冬
作者:張大春
「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幾年前有緣在書店看見這句文案,遂入手張大春的《文章自在》。但大概是過了「搞作文」的年齡,一直沒有拆封去讀。後來把書送人,這句話倒是留在腦海裡,每當提起「張大春」,就順扯出這句話。
與其把張大春看作小說家,毋寧稱之為說書人更適合。《南國之冬》的作者就像一位說書人,從腔調、行文到故事轉場、人物塑造上都秉承了筆記小說的傳統,讀者能感到說書人那股老氣橫秋又談笑風生的氣質。
故事看上去像一部民國前後的歷史小說,正當以為它是在模仿《儒林外史》時,卻發現書中所寫的當代人物也並不是邊角料,這是一個非常有中國古代文學質感的當代小說!
作者在故事中設置了層層迷宮,張大春和王家衛等人討論電影,袁世凱、李鴻章等歷史人物接續出現,還有「人間藏王」之類的傳奇故事,能夠這樣把中國古代小說技巧嫻熟地應用到當代文學創作中,實屬少見。
這樣的「層級」很容易使讀者聯想起《盜夢空間》。
小說的「現實層面」其實十分狹窄,逃不出電影、教授、寫作之類也即作者熟悉的生活領域。引出「人間藏王」傳奇故事是藉由一隻缽,這個橋段其實十分爛俗。
隨即,敘事墜入了歷史小說的層面,故事的框架突然擴大,作者醉迷於鑽到民國前後的歷史中虛構故事,對這一塊歷史熟悉的讀者,當然讀得津津有味,但對於另一些讀者來說,則增加了閱讀負擔。
一則筆記小說體量較短,所以這實質是無數短篇拼續的故事,讀者無法輕易地抓住一些人物作為線索,而小說中出現的有名有姓的人物龐雜又零碎,所以相比於長篇小說,其實這樣由短篇「構成」的作品更讓讀者疲累。
二則對於沒有同等歷史知識基礎的讀者來說,難以分清真實和虛構,故而感覺被捉弄,自然不願意讀下去了。
至於志人志怪的傳奇故事,誠為情節增添了趣味,但由於作者帶領讀者穿梭於層級之間,更多時,讀者會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迷宮。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說書」,本來就是一種「敘事迷宮」。說書人把自己帶入故事,以強化真實性;也會牽引歷史人物,使聽眾「發現」那些「大人物」所謂不為人知的一面,另一個角度說來,是一種民間話語對官方話語的解構;再則,用奇幻傳說刺激讀者想像力。只不過到了這裡,張大春提高了讀者的理解門檻。
《南國之冬》是作者「說書」系列的收官之作,前面已經有《春燈公子》、《戰夏陽》、《一葉秋》,概稱為「春夏秋冬」系列。有興趣的讀者,從春開始或許才是最佳的閱讀體驗。
說這幾部作品有賣弄之嫌的,不妨回過頭來看。畢竟張大春在早些年是個暢銷書作家,這個系列「不如前作」,很大程度是「暢銷」而非「質量」上的不如。此外,再看內陸作家,能這樣「活用」中國古代文學資源的,大概沒有多少個比得上張大春。
文穴Literature.cave 閱讀,是一種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