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1月19日是美國一年一度的「馬丁·路德·金日(Martin Luther King Day)」,以紀念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標誌性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鬥士。這個日子是美國全國性的法定假日,定在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遇刺身亡後,不斷有人提議設立紀念日。不過此事一波三折,直到1983年,時任美國總體羅納爾德·裡根籤署法案,在聯邦範圍內設立這一紀念日,並於1986年第一次施行。不過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政府只有制定聯邦政府僱員和華盛頓特區的假日的權利,因此各個州是否接受這個紀念日,還要由各州自己說了算。一直到了2001年,美國才實現了在全國50各州範圍內共同慶祝這一節日的局面——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轉眼又到了這個日子,關於馬丁·路德·金的那些歷史再次被人們談起。來波士頓之前,我並不知道,原來馬丁·路德·金與波士頓這個城市淵源頗深:他的博士學位是在波士頓大學拿到的,而且他最早接觸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形成自己的「非暴力抵抗」的思想也發生在波士頓。而伴隨他與波士頓大學求學的這段經歷的,卻是在20世紀90年代出鬧的沸沸揚揚的「馬丁·路德·金抄襲事件(Martin Luther King authorship issue)」。
波士頓大學
按照波士頓大學的說法,馬丁於1951年來到該校,目的是尋找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以進行他的倫理學及哲學研究。波士頓大學有一個馬詩教堂(Marsh Chapel)。教堂的負責人也和其他的院長平級,稱為dean,且同時在學校內負責宗教事務。當馬丁到達波士頓大學時,一個叫霍爾德·舍曼(Howard Thurman)的神學家被任命為馬詩教堂的負責人。舍曼是在美國白人佔主導的大學裡,第一個被任命為院長的黑人。馬丁受舍曼的影響很大,這或許是宗教信仰加上相同身份的認同感。他不僅去聽舍曼布道、講課,還將他奉為精神導師。正是舍曼向馬丁講述的自己到印度去見甘地的經歷,讓馬丁對「非暴力不合作」的鬥爭方式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了去印度親見甘地的想法。今天波士頓大學裡有一個以舍曼命名的「霍爾德·舍曼中心(Howard Thurman Center)」。
1955年,馬丁·路德·金以博士論文《A Comparison of theConceptions of God in the Thinking of Paul Tillich and Henry Nelson Wieman》獲得該校系統神學(systematictheology,基督教神學的一個分支)的博士學位。因此他被成為馬丁·路德·金博士。
馬丁·路德·金的博士論文
1985年,馬丁·路德·金的遺孀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歷史學家幫助編輯和整理出版《馬丁·路德·金論文集》。這項努力被稱為「金論文計劃(KingPapers Project)」。組織者計劃出版40卷金博士的演講稿、布道稿、論文、信札等各類文件。工作人員在整理歷史文獻時,發現金博士的博士論文,與波士頓大學更早畢業的一個學生傑克·布澤(Jack Boozer)的論文出現大面積雷同。1989年12月,馬丁·路德·金抄襲事件,東窗事發。
大量主流媒體迅速跟進,報導這一顛覆偉人「高、大、全」形象的事件。雖然之前關於馬丁的私生活等等一些列傳言從未停止,而這一次,白紙黑字的證據讓許多人都在等待著看馬丁的母校波士頓大學如何處理這一一定會被寫進歷史的醜聞。
波士頓大學按照慣例,組成了調查委員會對金博士的博士論文抄襲指控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非常坦率:他抄襲了,而且他的博士論文的主要部分(major portion)剽竊了進行同一領域研究的數位作者的作品。但最後,波士頓大學做出了一個讓人們不知道如何接受的決定:保留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學位。但將一封陳述調查結果和結論的信件附在波士頓大學圖書館馬丁·路德·金的博士學位論文後面——好比在檔案裡註上了一個汙點。為什麼不撤銷他的學位?因為雖然金博士「行為不當(acted improperly)」,但他的博士論文仍然「對學術做出了貢獻(makes an intelligent contribution to scholarship)」——原來如此,這不就是哲學博士(PhD)授予學位的標準麼?這麼一條一出,誰還能提出反對意見?媒體順藤摸瓜,調查得知馬丁的主要抄襲對象傑克居然和馬丁師出同門,是同一個教授的學生,質問導師和答辯委員會是不是當年在馬丁畢業時就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有人找出金博士入讀波士頓大學之前在其他學校的成績很差(平均成績C+,而班級成績卻是A-)的證據,質疑波士頓大學是否在錄取他的時候因為他黑人的身份而特事特辦,給與照顧。波士頓大學均予以否認。故事越挖越多,越挖越複雜。此後人們陸續發現馬丁的其他作品,包括演講稿,都有抄襲嫌疑。
馬丁的主要抄襲對象傑克,後來成為亞特蘭大艾莫瑞大學的宗教學教授。他和馬丁是朋友,甚至對馬丁的事業也多有啟迪。馬丁的孩子在其葬禮舉行之後,還曾在布澤教授家借宿了幾晚。根據《紐約時報》1990年的一篇報導,在抄襲事件一被媒體爆出時,布澤就獲悉了此事。而他除了和家人談起此事,對外界一直三緘其口,他並不在乎自己的文字被馬丁抄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布澤的妻子說,「馬丁·路德·金的故事,瑕不掩瑜(Martin Luther King's story is one that's more than footnotes)」。
今天遠離當時媒體的喧囂又是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回味起這些故事,還讓人不勝感慨。馬丁·路德·金的抄襲事件,處理得是否妥當?波士頓大學承認馬丁抄襲,又不撤銷學位的做法對於維護學術公平是否足夠?當偉人、政治、人權、意識形態、學術公平這些元素交叉在一起時,事情卻變得無比複雜。
來源:邵鵬科學網博客
作者邵鵬,系哈佛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