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儒學先聖孔子在《論語·八佾》有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一句話,相信大家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會經常用到,我們使用最多應該都是用來表達自己對他人所行所為的決不容忍,但往往會忘記其內在蘊藏著的唯微層面,其實「忍」就是自我的忍心,我們於善小而忍心不為,那往往帶來的就是可以逐步的忍心為惡,以忍善而致惡行,自然無法收穫正面的的善果;
電視劇《天道》丁元英所提倡的生存之道「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一樣,唯有忍得住他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就他人所不能成,唯有所可忍才能有所可成;「忍」字裡孕育我們為人處事求存之道,是保存和成就自己美好的最淺顯道理;「忍」之一字有如一把鋒利的尖刃架在心上,唯有修心以忍才能使萬事而成金,不懂「忍」以情緒而行,往往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浮躁和矛盾;
「忍」是一個人內在涵養真正的體現,是人在低勢而無能時,儲蓄暫時無法承載夢想能量的有效方法,但「忍」並不是沒有底線的毫無節制,過度的忍容只會導致沒有底線的懦弱,不忍又會被欲望和情緒所綁架而奴役,到最後都會失去我們真正的自己;我們要明白「忍」需要有度,行需要有慎,在保持心平氣靜中以心持正念、為善敏行,才能最終收穫我們想要的美好人生。
心靜不氣而「忍」,體現出我們的內在涵養。
明代思想家呂新吾在《呻吟語》有言:「氣盛便沒涵養。」
當心氣過盛往往帶來浮躁和貧乏之相,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士,都是心氣平和、安然思慮的人,有所成的物質和精神都需要我們人的內在涵養來承載,沒有獲得美好只是因內心還不夠平和中正,不夠心靜而不氣,沒有所謂可以承載的內在涵養,唯有能忍而降住人性過度的欲望和情緒,在心境安定祥和中才能以心役使萬物,從而在努力奮進中最終而有所成就,以至收穫人生想要的美好。
心有不定而行,往往會導致所行之事都無法保證一直行進於正確路程之上,氣盛會帶來各種負面能量的影響,以至讓我們經常犯錯而浪費自己有限的能量,所以我們要學會以定靜而安慮,在正心正念中唯慎以思而行,在「忍」中以涵養承載自己想要的美好,美好才能真正的到來。
身處低勢需以「忍」而行,才能儲蓄足夠追求夢想的能量。
人性對美好人生的嚮往,一直都是我們有限生命之中永恆的追求,但自己的才華與夢想距離甚遠時,不懂得以「忍」而默默儲蓄能量,往往只會成為毫無意義的妄想和蠻行,最後也永遠也到達不了自己那想要的美好;
面對自己暫時的低勢,沒有充足能量根基的支持,唯有伏低自己高貴的頭顱,以「忍」而努力進取,在不斷向夢想努力前進中,從可以吸收能量的所有地方,四處努力吸收有利於提升自己缺陷的能量,以暫時的「忍」來換取奮進的能量,直到自己內在能量可以承載起夢想,從而真正的因夢想而獲得成就自己的美好。
當我們處於低勢時要學會以「忍」而行,在向夢想前進的路途中,不斷默默儲蓄承載夢想的能量,當自己的能量完全可以配得上夢想時,那夢想也就能隨手可得,想要的美好人生也就自然而然。
「忍」要有度,需要保持自我世界的獨立性。
「忍」並不是毫無節操的苟著,「忍」是前行的鋪墊,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目的,過度的「忍」往往都會帶來沒有真正自己的危險後果;「忍」需要有度,過弱以忍只能被欺辱而失去自我,過剛氣盛往往容易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和矛盾。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度,其實「忍」也是一樣,唯有自我設立人性正確底線,以底線為準繩,在必須用「忍」時進行有效的約束自己,才能有儲蓄能量的機會,從而等待能量充足後而轉化想要的美好,當突破底線還「忍」,往往就被人以突破人性底線的踐踏。
我們要懂得「忍」也需有度,過度的「忍」也會導致沒有真正自我的困境,以致成為他人的附庸,要在自己底線以內而「忍」,要始終保持好自己宇宙的獨立性,以自己獨立性的「忍」從而成就自己的夢想和目的,從而最終擁有人性的美好。
「忍」中可以體現做人的最淺顯的道理,在忍心的細微處而修心持正,忍心不惡而以善相待外在的一切,才能積小善而成大善,從而收穫美好的善果;在「忍」中讓我們自己心氣平和、安然思慮,才能真正用心役物而以自身涵養承載想要的美好事物;當我們自己處於人生低勢的境地時,更需要用「忍」而行,在夢想追逐過程中儲蓄可以承載夢想的能量,以致最終獲得足夠能量轉化夢想;
但「忍」並不是沒有底線的過度容忍,這需要我們保持好自己獨立世界,在擁有自己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而「忍」,才能讓我們所獲得美好,也最終屬於我們自己真正的美好,而不是以自己生命和靈魂為代價所換取的美好。
我是「荊棘皇冠1983」,一個迷途中尋找心靈燈光的行者,通過學習讓自己成為一道光,點亮自己的同時點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學習,共同進步,請點讚加關注,謝謝!
【特此聲明:此文章為荊棘皇冠1983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