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種境界,更是人生的一種善。遇到爭執時,我們要忍,這是一種小善;遇到羞辱時,我們還要忍,這是一種大善;遇到誘惑時我們更要忍,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至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人,家中有四個兄弟:老大叫「心」,老二叫「言」、老三叫「上」、老四叫「刀」。
老大特別好,處處為他人。但是怎奈「器量各相懸,賢愚不同科」。無論老大怎麼樣努力,但是總有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最可惡的是名叫「嘲笑」和「譏諷」的二人,根本不相信世上會有如此好的人,更是極力曲解,誹謗老大。
「心」雖從不計較,但還是去問好友「豁達」:「有人罵我、辱我、欺我,該怎麼辦?」好友給了他一個絕妙的方法:「隨便他、避開他、莫理他。」「心」開朗起來,更是見善必行,見過必改。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老大的委屈還是被老四知道了。老四「刀」年輕、脾氣暴,性情倔強,況且長兄如父,是他最敬重的人,豈能被小人欺負?「刀」衝動地要出去拼命,為兄長出氣報仇。
「心」挺身上前阻擋「刀」,眼看「刀」離「心」越來越近,「心」趕緊變大、變廣、變寬、變厚,像盾牌一樣把「刀」堵在屋裡。老二和老三也立馬站在大哥身後,肩並肩形成第二道防線。
四弟怕哥哥流血,就那樣懸掛在哥哥的上面,再也不敢往下落。為了彼此不受傷害,只好往刀口上加滴水,使之慢慢鏽去鋒芒。這就是「忍」和「讓」的故事。
忍,就像一把插在心頭的利刀,忍則平心安身,不忍則燥氣滿身,心神不寧。正所謂,「一忍百事成,百忍萬事興」。
俗話說:「小忍成仁,大忍成佛。」能夠容忍他人的人,就能夠做到領悟人生的真諦,參透其中的奧秘,遠離急躁,獲得真正的快樂。
忍,是一種境界,它在處理日常的矛盾和糾紛上也常常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對於隱忍,人們應該有一個正確而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了解隱忍的內涵,就要明白它並不是儒弱的表現,而是智慧的象徵。
小方在服裝市場有一個自己的攤位,也許是因為她的衣服比較好看,也許是因為她的服務態度非常好,總之小方的生意特別火爆,引得其他攤主分外嫉妒。因此大家就有意無意地把自己門前的垃圾都掃到小方的攤位前。
每次,小方總是寬厚地笑笑,並不在意,反而主動把垃圾清掃到自己的攤位角落裡。旁邊賣小吃的婦人觀察了好幾天,忍不住問她:「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裡,你怎麼還這麼平靜呢?
小方笑著說:「我門口的垃圾越多,說明我的生意越好呀。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裡,我怎麼會在意呢?你看我的生意是不是越來越好了?」
從此以後,這些垃圾就不再出現在小方的攤位前了。小方用自己的忍讓,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忍讓,並非遷就,它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
小方並沒有錯,面對其他攤主過分的行為,本可以據理力爭,但她選擇了忍讓。試想,如果小方因此與周圍的鄰居爭吵起來,就會很可能敗壞自己的聲譽,以致影響到自己的生意。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行事風格更是以隱忍為主,宣揚三思而後行、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等。
一個人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就要掌握一些安身立命的方法,「隱忍」便是其中最好的選擇。火燃燒時散發出強烈的光和熱,最終把一切化為灰燼。同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戒除急躁的個性,就不能把各種事務處理得妥善、圓滿,達不到理想的目標。
隱忍自己的焦躁,心平氣和地思考,才能有效解決各種問題,才能讓自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