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才有常人所不能成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人生在世,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行常人之所不能行。中國歷史上,勾踐有臥薪嘗膽的故事,韓信有胯下之辱的故事…都是前人忍辱而成就了大事業的典型。

忍辱力根據個人的定力的高低,有大有小,有強有弱,有長有短。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為了個人之仇而忍辱,雖然成就了他報仇的願望,以佛法來分析,以境界來看是小忍,以定力來看,是弱忍,以時間來看是短忍。

佛教修忍辱,是要達到無我之境,覺悟「五蘊皆空」,所以比起世間之忍來說,它是大忍、強忍、長忍。

很久很久以前,釋迦牟尼在一個偏僻的山洞裡面坐禪。有一個叫做「歌利王」的暴君帶著一群宮峨彩女來到山中遊玩,國王遊倦了就睡覺了。那一群年輕的女人就四散玩樂採花,發現了山洞裡面的坐禪人。

釋迦牟尼當時已經出定,他修苦薩道,為了斷除她們的貪慾,為她們法。忽然國王醒來了,到處尋找身邊那些美女,看到都在圍著一個年輕男人,不禁大怒,舉起手中的寶劍說:「你用什麼幻術,引誘我的女人?」

釋迦牟尼說:「我嚴守清淨戒律,早就沒有汙染的心了。「」

國王說:「你得阿羅漢果了嗎?」

他回答:「沒有。」

國王又問:「你得斯陀含果了嗎?」

國王說:「你現在這樣年輕,既然沒有正果,就一定有貪慾,為何私自引誘我的女人到這偏僻的地方來?」

他回答說:「我雖然還有一些欲望的缺點,但是我內性已經沒有色心。」

國王說:「仙人鍊氣,不食人間煙火,見女色尚且還有貪戀,何況你正年輕?」

他回答:「見色不貪,不因為服氣食果,是因為心裡常常想著人生無常和身體不淨的緣故。」

國王說:「你輕慢誹詩仙人,說什麼持戎呢?」

他回答:「有嫉妒才會誹謗,沒有嫉妒哪來的誹謗?」

國王問:「什麼叫做戒?」

他說:「忍辱為戒。」

國王就用劍砍斷他的手、足、耳、弄,問:「能忍嗎?

他回答:「假使大王把我殘剩身體分割如微塵,我最後仍舊能忍,不起恨心。」

眾人爭相勸阻,可國王憤怒得失去理智,拿劍亂砍。天上的護法四大天王大怒,金剛砂像暴雨一樣落下。國王見狀非常恐怖,趕快跪下來,長久地向釋迦牟尼懺悔謝罪。

釋迦車尼說:「如果我心中真的沒有一絲恨意,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如故。」

話一說完,身體即恢復如故。他又發願說:「我於來世先度大王!」後來釋迦牟尼成佛,去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位就是橋陳如,他的前身就是這位歌利王。

佛說:「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要成就正果,就得先忍辱負重,接受各種歷練和考驗。試想,釋迦牟尼能修行到這種境界,是何等的氣量!正是這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使釋迦牟尼最終修得了正果。

忍耐苦難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學會忍耐吧,就算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只有痛苦、寂寞、清貧相伴,也要一直忍著走下去,直到成功!

蘇軾在《留侯論》中寫道:「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聖賢皆以忍耐為重要的品德。故而,要想成為「諸佛龍象」,就要有「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忍耐是一種智能、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慈悲,是一切成功必備的修養和武器。

能夠忍受雕刻和磨練的痛苦,才能有萬人膜拜的甜果;不能忍受被雕刻的痛苦,最後只能落得個被萬人踩踏的苦果。由此可見,只有經歷風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練,才能品嘗到甜蜜的果實。

在忍耐的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東西。當我們身處逆境,不管是什麼原因,也不管是怎樣的結果,你都應該微笑著面對,因為這樣才會使自己更堅強。也只有這樣,你才有機會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才能真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從而有所成就。

相關焦點

  • 鍾期光的大將風範在於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能體諒常人所不能體諒...
    鍾期光的大將風範在於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能體諒常人所不能體諒之事。 1947年2月,鍾期光在一輛車上突然被自己人攔住,他聽到他們罵道「我們在前方拼命,你卻坐車……」,看著這些都身負有傷的人,讓鍾期光有點不知所措。
  • 一個人,忍得了3件事,終將富貴發達
    俗話說得好,「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一個人,尤其是窮人,想要翻身,想要富貴發達,沒點忍耐的本領,簡直是痴人說夢。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人,想成大事,光靠吹牛皮不行,光靠幻想也不行,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更不行。蘇軾在《晁錯論》中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我等凡夫俗子,肯定沒有超世之才;若想有所作為,性格和志向必現堅韌才行。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性格和志向堅韌呢?那就得學會「忍」,忍常人之所不能,方可為常人之不能為。
  • 佛所說的這二字,有何深意?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智慧或高於智慧的一種覺悟。這並沒有錯,只是不完全能表達這個詞語的全部意思。因為佛所說的「般若」,並不是告訴你某種高於常人的智慧,而是告訴你一種覺悟的法門。佛像那麼,佛所說「般若」是什麼?佛所說的「般若」二字,有何深意呢?其實佛所說的「般若」可以分為三部分,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所謂的文字般若,指的是經文和佛的言說。
  • 佛說: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
    一個想修佛的人當然需要學會忍,且時時記住要忍。忍耐是磨礪生命的第一要務。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曾經解釋過「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裡是一個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 歌舞伎世家光鮮的背後,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及的困苦!
    也許我們早已記不太清,但是,藤間齋的2歲卻是讓人為之心疼。而除了練習歌舞伎的舞蹈,幼年的藤間齋還要反覆的背大段大段的臺詞,練習正坐坐到雙腿發麻。等藤間齋從孩童成長為少年時,11歲的他已經能夠完成歌舞伎的整套表演,這個過程有多辛苦,也許只有藤間齋自己才能夠體會。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忍辱波羅蜜;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能容常人所不能容的智慧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金剛經,深刻理會了其中的真諦,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對佛說:「世間稀有的世尊,佛陀說如此奧妙的佛法經典,這是從我得到開慧眼以來,從未聽過如此經典的佛法。
  • 大氣才有大格局(醒腦好文)
    這句話就是告誡一個人要有大肚量,有包容萬物的胸懷和氣度。做人智商高不高沒關係,情商高不高問題也不大,但做人的格局一定要大。說白了就是,你可以不聰明,也可以不懂交際,但一定要大氣。01.人生除了生和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所以做人,不能太小氣,要學會大氣!豐子愷說過這麼一句話:「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 《天道》中,丁元英說: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是什麼意思?
    《天道》中,格律詩第一次股東擴大會議在王廟村舉行,在這次會議上,丁元英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和忍之間就是生存家間,比別人能幹,比別人能忍,拼到最後,只要比別人多一口氣,活下來的就是你。
  • 善導和尚楷定古今,所說等同佛說
    但是,所謂「術業有專攻」,在淨土宗這方面,沒有誰比善導和尚更了解眾生往生的方法。所謂往生之道,善導和尚說得非常清楚,他楷定古今,把稱名稱為「正定之業」,因為「順彼佛願故」。善導和尚說他是罪惡生死凡夫,但他不是普通凡夫,他是有特別任務、特別示現的凡夫。為什麼?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化身成一個凡夫,但不是真的凡夫,他來也沒有顯現聖人之相。這就有「本地」和「垂跡」之說。
  • 有以下幾種性格特徵的人,下一個有錢人就是你
    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忍常人不能忍之事。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是一種鍛鍊,它會完善人的品格,會磨練人的意志,也會打造人的生存本領。就拿亞洲首富李嘉誠來說吧。他不到15歲就輟學,在一家塑料貿易公司打工,每天工作16個小時。
  • 《天道》: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引言《遙遠的救世主》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不但不能讓自己得救,反而會讓自己迅速地被捲入洪流之中。這個世上沒有救世主,也沒有貴人,真正的貴人是你自己,如果總把自己的思維放在人脈上面,那麼你這一生都不會有什麼成就,因為人類的本質就是價值互換,如果你自己沒有價值,那麼你拿什麼去遇到人脈呢。
  • 魔法所不能及之事
    --阿不思·鄧布利多(《火焰杯》第36章——分道揚鑣)我們都知道羅琳筆下的魔法有多令人嘆服,這次我想來探討一些魔法所不能及之事(有別於巫師不想做的事,例如不可饒恕咒或因法規、常規而不能做的事)。魔法能阻止死之將至,卻無法令死人復活。巫師們可以延長人類壽命,魔法石產生的長生不老藥可使飲者「不朽」。然而,這種藥極其珍貴,而且很難製取。它大眾所知的受益者只有尼可·勒梅和他的妻子佩雷納爾,而他們也「僅僅」是用「百歲」計年,而非「千歲」。
  • 佛所說的發財咒,要如是發心持誦才有效!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妙月長者所問經(也稱雨寶陀羅尼經),是一部在家居士請問佛陀世尊所說的經,這位優婆塞名叫妙月長者。作為在家修行人,常常會遇到錢財匱乏、眷屬多病的困難。往往因為這些困難,造成正信佛子不能安心修道,妄受曲折之障礙。妙月長者帶著如此困惑和希望,向佛請法,渴望得到世尊的慈悲救助。
  • 堪忍成道,覺知什麼都是圓滿的,你就開悟了
    佛陀說:「富樓那,我很稱讚你的志願,但是野蠻的民族,不易感化,他們會罵你的。」「他們罵我,我容忍他們,我覺得他們還很有良心,因為他們沒打我。」「假如他們用手打你,用石投擲你呢?」佛陀問。「我寬恕他們,我仍然覺的他們很好,因為他們只是打我,還未殺死我呢!」「假如把你殺死呢!」「我為法犧牲,死而無憾。」佛陀讚美道:「富樓那,你修道、傳教、容忍的精神,可做佛教徙的典範。」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上一講我們學習了本章的第一個要點,得道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老子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勉強給我們描繪了得道之人的樣子。
  • 妖怪辭典 | 犼: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變
    【原文】常州蔣明府言: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變。有某夜行,見屍啟棺而出,某知是殭屍,俟其出,取瓦石填滿其棺,而己登農家樓上觀之。將至四更,屍大踏步歸,手若有所抱持之物。到棺前,不得入,張目怒視,其光睒睒。見樓上有人,遂來尋求。苦腿硬如枯木,不能登梯,怒而去梯。某懼不得下,乃攀樹枝夤緣而墜。殭屍知而逐之。某窘急,幸平生善泅,心揣屍不能入水,遂渡水而立。
  • 佛教:有以下幾點的人勝似功德主,這才是離佛最近的人,你有嗎?
    實質是心行,你的心上有沒有佛?能不能把佛的教誨表現在你日常生活行為當中,這個重要。儀軌形式不重要,形式是表演給觀眾看,沒有學佛的人看的,從這個地方認識佛教、了解佛教、歡喜佛教,他就入門了。所以表演的目的就在此地,真正修行沒有這些東西。
  • 591.什麼是菩薩摩訶薩所應修的如化忍?【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這乃由言說所表現的緣故。凡是由言說所現,皆不究竟,所以說不是實法。世間的人,跟著煩惱的後邊跑。有了煩惱,便有分別;有了分別,便有煩惱。怎樣有了煩惱?就因為有了妄想;有了妄想,便有分別,所以說由想念所起的緣故。【復有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
  • 佛說佛地經【原文】一卷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與諸無量大聲聞眾俱。
  • 熱火為啥能贏下比賽,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全球湖蜜都希望在曼巴球衣的加持下湖人以4-1收割系列賽,詹蜜都希望老詹第四次將總冠軍獎盃攬入懷中,可事與願違熱火全隊在巴勒特的鐵血帶領下將勝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以111-108擊敗湖人將總比分扳成2-3。熱火用了什麼魔力將湖人挑落馬下?答案只有兩點,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