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首飛以來,就在外界廣受矚目。在此之前,我國的軍事空運方面發展曾一度陷入低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的主力運輸機都是運-5運輸機。在七八十年代才開始了我國的運輸機研發。相繼研發出了運-8和運-9運輸機。雖然和西方相近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但也打破了我國沒有運輸機可用的魔咒。
到二十一世紀以後,運-8、運-9便不能滿足中國空軍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便從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二手市場買來20餘家伊爾-76.,用於部隊、裝備的調動以及救災物質的運送。在2008年的玉樹地震中連預警機都投入到救災當中。我國的大型運輸機依然奇缺。
根據需求分析,中國至少需要百架以上的大型運輸機。在2014年以前,軍事航空運輸的主力依然是運-8中型運輸機和少量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空運能力嚴重不足。在邊境面臨威脅時難以將兵力投送當衝突地區。要想建立一直具有戰略投送能力的空軍,擁有技術先進的大型運輸機就變成了重中之重。
作為戰略運輸機,西方國家對我們實行了出口管制,我們也很難在國際市場買到大型運輸機。運-20的出現打破了大國的壟斷,更是我國工業水平的「爭氣機」。
在此次疫情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空軍出動多架次向武漢空運了大批的醫療物質和人員。在之後的幾個月了先後向俄羅斯和巴基斯坦運送物質。這也進一步檢驗了不管是在高寒還是炎熱地區,都有強大的可靠性。
運-20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未來可以改裝成預警機、加油機或者反潛機。高達60噸的載重就是完美的「空中加油站」;而作為反潛機,滯空能力和大航程優勢十分突出。運-20的服役將補齊我國空軍的最後一塊短板。
如果我們裝備兩百架運-20,我們就可以實現整個亞太地區、快速的兵力投送。相當於可以在幾天的時間內,向日本的大型城市投送15個空降師,對潛在的威脅實施威懾,讓其不敢妄動。尤其是讓臺獨分子心驚膽戰。
(黃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