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跆拳道品勢比賽大前天全部結束,前天開始的是對抗性的競技比賽。自2009年上屆大運會開始增加了品勢項目,跆拳道在世界上的推廣又前進了一步,同時,大運會跆拳道比賽在增加了品勢之後,也使得跆拳道的「大眾化」、「業餘化」方向更為明顯,也為練習跆拳道的大學生提供了參加世界性運動會的機會。
本專題撰文
特派記者 施紹宗
跆拳道品勢更像帶跆拳道特色的「健身操」
武術競技套路比品勢有更豐富內容和風格
本屆深圳世界大運會,跆拳道比賽首先進行的是品勢比賽,一共有5枚金牌,分別是男女子個人、男女子團體和男女混合。不少觀眾在奧運會或者亞運會上見過電視轉播的跆拳道對抗性的搏擊比賽,但就未見過這種表演性的比賽,都覺得新奇。其實,跆拳道的品勢,就相當於中國武術的套路和日本空手道的型,是將各自的搏擊術的攻防動作編排串連,形成一套具有一定特點風格的套路,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就是不同特點和形式的搏擊術的一種藝術化表現與演練形式。
看跆拳道的品勢比賽,如果你是一位對中國武術有一定了解的觀眾,你一定會很有感慨,而如果你是一位中國武術的練習者甚至從業人員,你就更是鬱悶甚至氣結了。為什麼?就因為跆拳道的品勢不但動作編排十分簡單,而且沒有任何難度動作,節奏單一動作重複,嚴格來說,品勢更像是一種帶有跆拳道特色的「健身操」。而武術的競技套路,隨便一套都要比品勢有更豐富的內容和風格,編排也更有藝術性,演練難度也要大得多。從觀賞性的角度出發,跆拳道的品勢在各方面都不如空手道的型,就更不用說與達到了很高境界的武術套路相比了。
跆拳道品勢因其「業餘性」適合大學推廣
從觀賞角度來看跆拳道的對抗不如散打
從比賽本身的角度來看,跆拳道的品勢由於過於簡單且沒有什麼難度動作,參賽者的水平主要看他們的動作規範性和演練水平,而這兩項要求,對於較長時間的練習者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有意思的是,空手道「型」的比賽採用了與武術套路和跆拳道品勢完全不同的形式,套路、品勢都是以裁判打出的分數分出名次,而型的比賽是採取雙人同場PK勝者晉級的形式,直到決出冠軍,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裁判主客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
跆拳道在2000年正式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但無論是在奧運會還是亞運會,跆拳道比的都是對抗性項目而沒有表演性的品勢,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品勢難度太低,再加上作為打分項目裁判的因素太大,不管是來自官哨還是黑哨都很容易操縱比賽,而大運會的性質不同,錦標主義色彩要比奧運會淡得多,再加上跆拳道品勢因其「業餘性」而更適合在大學推廣,因此,大運會跆拳道比賽增加品勢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跆拳道不但其品勢不如武術的套路,就是其進入奧運會的對抗性競技部分也不如武術的散打,從觀賞的角度來看,跆拳道的對抗搏擊就不如散打,此外,運動強度和技術難度也不如散打,但跆拳道能夠成功進入奧運會,而武術至今只能進入亞運會,卻連大運會也未能進入,當中原因值得深思。武術是很好的運動項目,這是廣義上說的,如果具體到用奧運會的標準衡量,那還要具體分析,因為好的項目未必適合奧運會,除非經過以奧運標準進行的改造,但這種改造的代價是否值得,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優秀傳統項目在奧運會的競技與錦標這一雙重剪裁之下能不面目全非是不可能的,跆拳道本身就是一個實證。
競技武術技術和體能素質門檻很高
使得武術在世界的推廣上步履蹣跚
跆拳道能夠進入奧運會,一是抓住了歷史機遇,一是韓國的強力推廣。在武術向世界推廣的力度上,中國就遠不如韓國。此外,中國競技武術(亦即散打與區別於傳統套路的競技套路兩大部分)本身也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突出了符合奧運會要求的體育競技性,一方面又丟失了在世界推廣上要求的「大眾性」,套路與散打都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就中國而言,競技武術走的是中國舉國體制模式之下的「專業化」道路,區別於傳統武術的競技武術只有「專業性」而缺乏「大眾性」,具體表現是,奧運會跆拳道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大眾跆拳道」,有大量以少兒和成人培訓為商業盈利模式的跆拳道館,同時有大眾跆拳道比賽,而競技武術由於技術和體能素質門檻很高,基層只有體育系統的體校和民間武校的學生才會練習。這一缺陷不但使得競技武術在國內失去了普及性,也使得競技武術在世界的推廣上步履蹣跚。
但本報記者注意到,武術連大運會都未能進入,固然與武術在世界的推廣大大不如跆拳道有關,同時也是因為遭遇行政體制的制約。10年前的北京大運會就已提出了武術入會的問題,但最後也因各種問題而不了了之,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某官員日前就此問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他們也不清楚這事,最好去問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