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不能盲從,先從這個話題開始。
在我們站樁這些朋友當中,學習站樁之法,分好幾類,有一部分是練的某拳,或者是某某拳,然後師傅講的站樁,有一部分是從網上得來,還有一部分就是朋友介紹朋友,這麼來把站樁知識基於好心,傳導給這些對站樁感興趣的人。
大多數人追求站樁,我個人認為都是從調節身心上這一塊來的。有的人是聽說站樁真好,這也難怪,前幾年就電視臺和網絡站樁的知識充斥其中,但是在大量站樁知識爆發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讓人不盡如意的地方。這些有的人打著某名家的旗號,招搖過市,講一些跟站樁沒有多大關係的一些要領,所以說促使我們站樁愛好者在這一上頭產生了很多不應該有的一種代價,今天我們就從各方面細節上去仔細去分析一下這些原因的出處。
我在上幾次講座上我都提到,站樁最早是由王薌齋老先生敘述,而且寫出文章來,並且也是由王薌齋老先生把站樁公開傳播,在他老人家傳播的同時,他又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在中醫院教站樁並對站樁治癒病情有一個詳細記載的,他是第一個這麼來的,所以說老先生在站樁養生這一塊上,所付出的、所整理的、所經歷的,前無古人!
在站樁敘述這一塊,我們很少有人去能去深究這些。因為有些站樁愛好者根本就沒有聽到過王薌齋,再這個站樁中怎麼來的,他都以為我學的某某拳,或者我在網上看一眼都站這個姿勢或者站樁要點,就沒有深究過:站樁到底是什麼?它的來龍去脈在哪?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就是一種盲從,一直在盲從站樁這個道路上。這樣你經歷這些,肯定要付出,付出了,你感覺不對了,你再回頭來再找,你就看著已經經歷了很多了,時間浪費了好多,我們內心也在不斷的走彎路。我們如何避免?只要你今天聽到我這個講座,避免走彎路,你就在網上搜一下站樁漫談。王薌齋老先生寫著站樁漫談,他把站樁中應該怎麼站?他寫了,但是寫的有點抽象,我們普通人可能看起來有點吃力。但是等你站樁有所得的時候,你回過頭來再看王薌齋老先生寫的站樁這些內容,你都會有一種啟發,什麼啟發,就覺得因為他寫的確實是那麼回事。
當年我在學站樁的時候,我師父跟我說,你看王薌齋寫的站樁漫談。當時沒有什麼設備,我都找印表機打出來,不像現在似的,你可以搜網上可以搜,那時候沒有,那時候很費勁很吃力。列印出來,他說你每天至少給我看一遍。我在看的時候都看很煩了,過了有一個多月跟我師父說,我說我都快背過去了。他說你給我說說,我為什麼讓你看站樁漫談,我說不清楚。我再接著看,我又堅持了好久,我邊練邊看,但是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你每看一遍,我總覺得都有新鮮感,這是我對站樁漫談的一個全新體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我發現我師父讓我看這個站樁漫談,是不是就在怎麼解決,排除雜念上?
過兩天我過去問我師父,我師父說,是阿,原來老一輩教站樁,都是然後給你提一個條件,提出一個條件來,然後讓你自己去做去,等你有所感受了,你再過來再問他,你肯定有疑惑,有機會你就問他,他就給你確定這對還是錯。所以我就想起我師爺王斌魁老先生說那句話——「循循善誘」!所以說站樁是這麼來的!
我再說一下網絡這些站樁這些詞彙,有很多人都是一個文字黨,網絡把站樁的這些要領聽的過來,他都覺得這都是站樁的全部了,其實文字描述的站樁都是片面的。 就好像我前兩天給我一個徒弟分享站樁的內容。我這個徒弟叫林海,在羅湖區人民公園遊客中心傳播站樁。他跟我學了幾年,學得很認真,每天都來,類似於我站樁那個路徑。我們倆聊站樁,聊的共同語言比較多一些。在談到站樁的時候,我就跟他說,有的人站樁,假如說站樁是茶壺的話,他就盯著茶嘴看,或者盯著茶蓋,看著看著,以為茶壺就是茶蓋。類似於這種情況,你要從整體的角度去審視站樁。我說這才是站樁的應用,站樁的全部去看,他當然有茶嘴,有茶蓋,它還有飲茶的功能,並不是在那擺設,站樁也如此。
所以說在談到要點這個方面,有的人說要沉肩墜肘,要含胸拔背,要尾閭內收,還有要怎麼屈膝,怎麼提肛,甚至有的人講松松松要把力松到腳下的提法,咱暫且不提他對還是錯,就從一點說這是練拳的結果。站樁的結果,不是站樁條件,我們這是老祖宗的總結來的經驗,怎麼樣才能達到含胸拔背沉,沉肩墜肘,為什麼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所以說你要問為什麼?這才是練拳上的一個應有的一個思維方式。
王薌齋老先生也提過,他說過,為什麼有如此一動?為什麼如此一靜?所以我師父跟我師叔,我師父李海明先生,我師叔王永利先生,提到:不能傻站樁,不能站傻樁,不要下苦工苦用功!但是這兩個貌似一致,其實不一樣。你問明白了,你才去用功去。所以說大學中庸上也講慮而能行,行而能得,不也一個道理嗎?你就給我們說抬腿回家一樣。你先明白了我要去哪,你才抬腿還得走半天了也行,再想到我想回家,你這個人也練不了拳,所以說這都是盲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