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威斯康星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Dave O』Connor和Tom Friedrich建立了一個「武漢派」。
他們看到中國出現一種新疾病的新聞,意識到如果研究人員想要回答有關這種疾病的一些重要生物學問題,需要一個靈長類動物模型。於是,他們邀請幾十名同事加入即時通訊平臺Slack上的一個新工作組——「武漢派」。
「武漢派」只是一個例子,顯示了新冠病毒暴發如何改變科學家應對快速變化的健康危機的溝通方式。
10年前還不存在的預印本伺服器如今每天都在發布大量數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提交48小時內就發表了一篇新冠病毒論文;病毒基因組發布在GISAID等平臺上,以便進化生物學家對病毒基因組進行即時分析,並隨時分享。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說:「這次經歷與我參與過的任何一次疫情暴發都非常不同。」
維康信託基金會負責人Jeremy Farrar表示:「在6周內,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識。」
在過去的疫情暴發中,遲緩的科學傳播常常是一個問題。研究人員有時會擱置一些重要數據,直到一篇論文被一家知名的同行評審期刊接收,因為擔心競爭對手可能會與他們競爭。即使研究人員願意提前分享他們的發現,也沒有一個平臺能這樣做。
新冠病毒暴發打破了這種模式。現在,兩個最大的生物醫學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和medRxiv「每天收到大約10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論文」,負責運營這兩個伺服器的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社負責人John Inglis說,論文洪流「對我們的小團隊來說是個挑戰」。
預印本工作人員和外部科學家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篩選論文,以剔除偽科學和觀點文章。
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Keiji Fukuda說,手稿質量參差不齊,有些不是很有幫助,有些非常有幫助。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Anthony Fauci,常常在深夜閱讀預印本,「11點、12點到了,你發現自己有25個這樣的東西要讀」。
這也給記者和公眾帶來了挑戰。印度科學家1月31日在bioRxiv上發表的一篇預印本指出,新冠病毒與愛滋病病毒之間存在「不可思議的」相似性,這助長了有關基因工程的陰謀論。儘管一些科學家立即表示它有缺陷。在被撤回前,該論文在48小時內收到了90條批評意見。
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病毒學家Marion Koopmans說,這些數據正在成為不良信息庫的一部分,科學界需要就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展開辯論。
此外,即使是頂級期刊的同行評審也不能保證論文是正確的。1月3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一名沒有表現出新冠肺炎症狀的中國女子把病毒傳染給了德國人。這篇論文後來受到了嚴厲批評,因為作者實際上並沒有和這名女子交流過,後來的採訪顯示她出現了一些症狀。
該雜誌總編Eric Rubin承認,嚴謹和速度之間存在矛盾。 他表示,如果有更多時間,我們和作者可以做得更仔細。但目前醫生正在應對一場危機,快速獲得信息更好。
O』Connor說,為了加速研究,分享那些可能不起作用的東西很重要,這也是「武漢派」如此有用的原因。成員們討論了是否用傳統的方式感染動物,比如把液體病毒懸液放入動物的鼻子裡,還是用一種更像打噴嚏的新型噴霧劑。「通過公開分享計劃,我們可以減少冗餘。」Friedrich說。
目前還不清楚這種科學合作是否有助於緩解疫情,但瑞士日內瓦新興病毒性疾病研究中心的病毒學家Isabella Eckerle表示,「我們正在向一種全新的科研文化過渡。這是令人興奮的。」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3-02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