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新冠病毒刷新全球科研文化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前不久,美國威斯康星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Dave O』Connor和Tom Friedrich建立了一個「武漢派」。

  他們看到中國出現一種新疾病的新聞,意識到如果研究人員想要回答有關這種疾病的一些重要生物學問題,需要一個靈長類動物模型。於是,他們邀請幾十名同事加入即時通訊平臺Slack上的一個新工作組——「武漢派」。

  「武漢派」只是一個例子,顯示了新冠病毒暴發如何改變科學家應對快速變化的健康危機的溝通方式。

  10年前還不存在的預印本伺服器如今每天都在發布大量數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提交48小時內就發表了一篇新冠病毒論文;病毒基因組發布在GISAID等平臺上,以便進化生物學家對病毒基因組進行即時分析,並隨時分享。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說:「這次經歷與我參與過的任何一次疫情暴發都非常不同。」

  維康信託基金會負責人Jeremy Farrar表示:「在6周內,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識。」

  在過去的疫情暴發中,遲緩的科學傳播常常是一個問題。研究人員有時會擱置一些重要數據,直到一篇論文被一家知名的同行評審期刊接收,因為擔心競爭對手可能會與他們競爭。即使研究人員願意提前分享他們的發現,也沒有一個平臺能這樣做。

  新冠病毒暴發打破了這種模式。現在,兩個最大的生物醫學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和medRxiv「每天收到大約10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論文」,負責運營這兩個伺服器的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社負責人John Inglis說,論文洪流「對我們的小團隊來說是個挑戰」。

  預印本工作人員和外部科學家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篩選論文,以剔除偽科學和觀點文章。

  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Keiji Fukuda說,手稿質量參差不齊,有些不是很有幫助,有些非常有幫助。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Anthony Fauci,常常在深夜閱讀預印本,「11點、12點到了,你發現自己有25個這樣的東西要讀」。

  這也給記者和公眾帶來了挑戰。印度科學家1月31日在bioRxiv上發表的一篇預印本指出,新冠病毒與愛滋病病毒之間存在「不可思議的」相似性,這助長了有關基因工程的陰謀論。儘管一些科學家立即表示它有缺陷。在被撤回前,該論文在48小時內收到了90條批評意見。

  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病毒學家Marion Koopmans說,這些數據正在成為不良信息庫的一部分,科學界需要就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展開辯論。

  此外,即使是頂級期刊的同行評審也不能保證論文是正確的。1月3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一名沒有表現出新冠肺炎症狀的中國女子把病毒傳染給了德國人。這篇論文後來受到了嚴厲批評,因為作者實際上並沒有和這名女子交流過,後來的採訪顯示她出現了一些症狀。

  該雜誌總編Eric Rubin承認,嚴謹和速度之間存在矛盾。 他表示,如果有更多時間,我們和作者可以做得更仔細。但目前醫生正在應對一場危機,快速獲得信息更好。

  O』Connor說,為了加速研究,分享那些可能不起作用的東西很重要,這也是「武漢派」如此有用的原因。成員們討論了是否用傳統的方式感染動物,比如把液體病毒懸液放入動物的鼻子裡,還是用一種更像打噴嚏的新型噴霧劑。「通過公開分享計劃,我們可以減少冗餘。」Friedrich說。

  目前還不清楚這種科學合作是否有助於緩解疫情,但瑞士日內瓦新興病毒性疾病研究中心的病毒學家Isabella Eckerle表示,「我們正在向一種全新的科研文化過渡。這是令人興奮的。」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3-0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百鍊「槍桿」戰病毒
    6月5日,微生物所和君實生物聯合研發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單克隆抗體的臨床試驗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這是全球首個完成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後,在健康人群中開展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同時,高福與首都醫科大學、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研究者合作分離出的另外一組人源性抗體,也已進入臨床前試驗階段。  6月19日,微生物所研發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獲批開展Ⅰ期臨床試驗。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
  • 嫦娥四號繼續刷新月背工作紀錄;巴西將購買1億劑中國新冠疫苗丨...
    圖片來源:中國探月工程微博●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伴隨月球背面新一輪曙光,嫦娥四號迎來了第26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於1月7日10時29分喚醒,著陸器於1月8日03時13分喚醒。截至1月8日,嫦娥四號已工作736個地球日,繼續刷新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紀錄。在本月晝期間,月球車將繼續向玄武巖分布區域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
  • 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許心超,愛思唯爾全球戰略合作副總裁、細胞出版社期刊《免疫》主編李統胤博士致開幕詞。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博士,非洲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John N. Nkengasong博士,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墨爾本大學Peter C.
  • 疫情兩個多月 全球190篇論文解碼新冠病毒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3月4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 Nature:全球科學家新冠病毒溯源進行時
    圖片來源:Jorma Luhta/Nature Picture Library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數據,截止到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已達4889287例,死亡322683例。美國確診病例升至1525367例,死亡病例達91730例。
  • 新冠病毒不會通過眼睛傳染—新聞—科學網
    消息一出,很多人擔心新冠病毒可能會通過眼睛傳播,護目鏡一度因此脫銷。 不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陳長徵研究組通過分析67例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提出,臨床數據並不支持新冠病毒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 相關論文2月12日發表於預印本網站medRxiv(註:medRxiv論文未經同行評議)。 新冠病毒到底能否通過氣溶膠接觸結膜進而感染人?
  • 寰宇同舟——新冠病毒全球衝擊總觀察
    人類現在正面臨全球危機。為了抗擊新冠疫情的傳播,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探尋不同的應對之策,而這些決策不僅將影響我們的衛生醫療系統,還將在未來數年內,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改變整個世界。然而面對疫情,各國政府正在作出怎樣的決策?
  • 全球疫情簡報:世衛組織警告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開始新...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8日全球疫情簡報:世衛組織警告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英國開始新冠疫苗接種  全球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截至歐洲中部時間8日17時13分(北京時間9日零時13分),全球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494744例,達到67210778例;死亡病例增加7707例,達到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醫學所與華大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醫學所與華大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1-01-04 中國科學報 趙魯 【字體:大 中 小】
  • 世衛再次舉辦新冠全球科研論壇 顯示全球科學界努力團結抗疫
    新華社日內瓦7月2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第二次新冠全球科研論壇2日閉幕。為期兩天的論壇通過網上討論的形式,匯集了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300名新冠研究人員和專家,免費分享了研究方法和原始數據,顯示了全球科學界團結抗疫的努力。
  • 義大利權威機構宣布,該國出現新冠病毒的時間,比中國早三個月
    由於我國率先宣布發現新冠病毒,並實施封鎖隔離措施,所以許多國家就認為,新冠病毒的源頭在我國,是我國導致了「病毒大流行」。曾經因為這個事情,美國方面還口吐狂言,叫囂著要我們進行賠償,這引起了外界的熱議。然而,在對新冠源頭進行追蹤的過程中,科學家們卻發現,新冠源頭並不在中國,早在中國發現之前,新冠病毒就已經存在了。而之所以各國不清楚這個事情,主要就是因為,當地政府沒有重視這個事情,就算有人確診了新冠,當地政府也認為這只是「普通流感」,沒有引起重視。有消息顯示,在2019年美國大流感期間,就有許多新冠患者被確認為流感患者。
  •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 「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聲明 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
    來源:FX168【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聲明 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當地時間2月19日,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聲明,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的科研、公共衛生及醫務工作者。該聲明表示,自疫情發生後,中國的科研、公共衛生和醫務工作者努力而高效的工作,迅速鑑別出病原體,採取重大措施降低疫情的影響,與全球健康界透明地分享信息和成果,這些工作都值得稱道。《柳葉刀》雜誌強烈譴責認為新冠肺炎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央視新聞)
  • 新冠病毒溯源又有新發現
    近日,米蘭大學研究人員對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的39份類似咽拭子樣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發現這名兒童當時已感染新冠病毒,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和美國疾控中心網站。早在今年6月,義大利國家高等衛生研究院曾在官網發布報告稱,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和都靈,去年12月的廢水樣本中便檢測出了新冠病毒。
  • 「復陽」「無症狀」……新冠病毒為何如此詭異—新聞—科學網
    不過,相關專家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些看似詭異的現象,背後都可以尋找到釋疑的依據。 愈後 「復陽」之謎 為何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經過治療後,出現了「復陽」的現象?對此,剛剛結束支援武漢漢陽區醫院任務的山東濰坊衛恩醫院院長魏春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其實,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假「復陽」真「假陰」,患者實則是核酸檢測誤差引起的「假陰性」,實際上是患者體內病毒並未清除,只是出院前核酸檢測未檢出。 為何沒有在患者出院前檢出呢?魏春華解釋,首先是試劑盒的問題,由於這次疫情來勢洶洶,導致試劑盒需求量大,審批不嚴格。
  • 中山大學新冠疫苗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發表
    近日,從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團隊傳來好消息,其團隊關於新冠病毒新型疫苗的科研成果最近已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IF: 22.6)在線發表。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超過7500個病毒基因組數據,發現新冠病毒2019年年底可能已在全球傳播。義大利米蘭薩科醫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馬西莫·加利表示,他率領的科研團隊已經分離出義大利境內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毒株,通過與中國52種新冠病毒序列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義大利被感染的患者病毒與中國沒有聯繫,它是在義大利境內流行起來的新型冠狀病毒。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與植物科學共成長  21世紀初,全球植物科學蓬勃發展,中國的植物科學研究水平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期刊上不乏來自中國的高水平研究型論文。GS2的克隆和應用對培育超級稻高產新品種有重要意義。  2017年第6期,《分子植物》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團隊聯合雲南農業大學等多家機構科研人員取得的成果,報導該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獲得高質量的中國產茶樹基因組序列,並通過多組學分析深入解析茶葉風味形成的遺傳和代謝基礎,發現茶樹中咖啡因的生物合成是獨立進化的。
  • 科學網—科學家保護類人猿免遭新冠病毒感染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疾病生態學家Tony Goldberg「完全肯定」黑猩猩感染的病毒來自人類,可能是遊客、研究人員、工人或村民。 根據Goldberg及其同事的研究,人類呼吸道病毒是烏幹達基巴萊和坦尚尼亞貢貝河國家公園黑猩猩群落的主要死亡原因。現在,隨著新冠病毒越來越接近非洲和亞洲瀕臨滅絕的類人猿,研究人員和獸醫們正採取措施,保護當地的類人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