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網上紛爭沸沸揚揚。
一是美團王興吐槽中國足球水平低:以12分鐘跑為例,清華大學的學生都能跑3000米,而中國男足的大牌球員只能跑兩千八九。
此言引來足球圈人士的不滿,球員如馬明宇、李毅、範志毅、董方卓還有女足孫雯,媒體人如黃健翔劉建宏,都紛紛發言,稱王興的說法太過外行。
男足球員就不提了,鏗鏘玫瑰孫雯是這麼說的:
請大家別糾結在12分鐘3000米的偽命題上,它只是心肺功能的一個測量指標。
足球從體能基礎要求上是一個需要反覆衝刺,短時恢復,結合減速加速變向等協調能力。
話說能跑還不代表會跑,預判和決策,再結合球,又是另外一個需要深究的專業領域了。
你覺得誰說的對?從理智上,我承認足球圈內的專業人士說法更準確。
但單論12分鐘跑這一點,王興說的某些球員跑不到3000米也是事實,而且中國足球(尤其是男足)幾十年來都踢得這麼臭,我們還不能嘲諷批評了嗎?
二是《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我來說》的自媒體文章引爆輿論,搞得國內乳企灰頭土臉,乳業協會出面發聲明結果更惹了眾怒,被罵成想刪帖壓制批評的企業走狗。
那篇文章我看了,提到的許多內容是事實——就像王興說某些球員12分鐘跑不了3000米一樣,是事實。所以,我們還不能嘲諷批評了嗎?
但,那些並不是完整的事實,而且大多是歷史而非現在。批評總是比建設容易,自媒體爆款文章的特點就是走極端,一棒子打殺最解氣,還最能調動普通讀者的情緒,產生轟動效應。
另外,還有不是事實但用暗示手法引導讀者產生某種想像的,如那篇文章中用不少篇幅提到了蔣衛鎖,給人一種感覺,似乎蔣是因為打假而被利益集團害死的。但這純屬惡意想像,當年我正身處這個行業,在圈內聽過一些他的私事家事,作者在這方面亂暗示是很不負責任的。
是的,我曾經是乳業中人,在一些業內人士眼裡也曾經算個專家,當然現在不是了。如今其實也不想說太多,只是覺得大家沒必要在多年之後仍然妖魔化這個行業,甚至恐慌性地拒絕國內乳製品。
下面,頂著頭盔說幾個和主流印象不同的乳業故事。
1、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三鹿轟然倒塌。但直到2011年,我還曾在雲南某縣最大的超市裡看到,有一整面牆都是當年三鹿奶粉的噴繪廣告,當然已黯淡變色了。
2、2010年,我曾當面問過原三鹿研發部門的一位前輩,他是一位很迂很死腦筋的專家,有些委屈地說當時他們確實沒有第一時間查出致病原因,因為根本就沒想到過三聚氰胺,認為此事絕對不是企業層面的有意為之,但在奶源供應環節的確出了大問題。
3、三鹿的董事長田文華是個老太太,我沒見過,但聽一些靠譜的朋友提過,對她的評價其實很高。在她入獄後,很多乳品企業的企業家甚至還都去探望過她。她的理念一直是要做質量好、價格便宜、適合中國孩子的實惠奶粉。2000年以後,中國高端奶粉崛起,喜歡買高價奶粉的家庭越來越多。她的手下高管曾和恆天然合作也推出高價奶粉,她看到方案後的第一反應是:「你們定這麼貴的價格賣,都黑了心腸嗎?」——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害了很多孩子和家庭也是事實,縱然不是她有心為惡,但結果就是如此。如今,傻瓜才會想替田文華說好話,我只是陳述我所了解的故事。
4、許多行業人士也對當年奶業標準的下調非常不滿。我曾去過一些大規模的牧場,也接觸過一些中小牧場的經營者,其實達到歐美蛋白質和菌落含量標準的國內牧場有很多。想想你去超市買的純奶,真有很低蛋白質的嗎?
5、當年國家食藥監局出臺了非常嚴厲的抽檢制度,每月公布一次紅黑榜,所有乳品企業尤其奶粉企業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怕出點問題上了黑榜。比如,某個包裝標籤有誤上了黑榜,本與產品質量無關,但在媒體和網絡的渲染下會讓人以為三聚氰胺之類的事故又來了。所以,中國的奶粉企業這些年來對質量抓得非常嚴,因為涉及生死。
6、我也挺討厭某些企業的某些做派,比如有篇公眾號文章也曾被伊利投訴過。但我從來沒覺得該把哪家企業罵死、抵制到破產倒閉,就事論事,為什麼非要情緒化地走極端呢?
7、我兩個孩子喝的都是國產奶粉,我去超市無論買常溫奶還是低溫奶,基本上也都是國產品牌,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君樂寶新希望完達山都買過,誰活動力度大就買誰。
最後,讀者諸君在罵我之前,不妨想想你所在的你所熟悉的行業,外行人對你們的評價是不是也不乏偏頗?
不要被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了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