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裡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裡,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裡,復收餘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正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