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雁門關

2021-02-26 哲匠之家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裡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裡,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裡,復收餘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正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相關焦點

  • 雁門關在什麼地方?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了知乎大佬三種不同的紅色,為大家介紹下我國古代幾個著名的關口:雁門關、潼關、嘉峪關和函谷關。本期先介紹雁門關。 陘嶺就是句注山,既然派兵把關,那這個關當然就是陘嶺上的關。而以地勢而言,那就只能是雁門關。 雁門關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也恰巧是此時,魏明元帝視察代北,史書記載:「(帝)幸代,至雁門關,望祀恆嶽」,也就是說,明元帝在雁門關遙祀北嶽恆山。 我們知道,雁門山是遠在北方的,為什麼這裡要叫雁門關呢?
  • 雁門關的防禦體系
    在這些谷道隘口中,以雁門關最為便捷,重要,因其所處山體最為狹窄,只有15公裡,且有多條河流橫穿山體,形成寬大的河谷。雁門關在今代縣西北的勾注山上,由代縣上溯關溝河而上,可以直達雁門關,再由雁門關遁另外一山溪而下,就可到達新廣武鎮。一路山路崎嶇,溝谷狹窄,兩側山勢陡峻,雖不至於止通一車一騎,然要容納大規模人馬奔馳,卻也非常困難。
  • 長城著名關隘——雁門關
    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稱號。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
  •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宋朝的鐵血邊城,明朝時成為長城樞紐
    在古代,此關作為天險抵擋著數不盡的北部塞外遊牧民族的侵襲,從春秋戰國的胡服騎射,到唐代的北鎮突厥,直至家喻戶曉的守關忠烈楊家將的故事,都在這裡上演,這便是被譽為歷史上的中華第一關——雁門關。由於此關屹立於險峻的雁門山一處山口中,成為扼守塞外到中原的咽喉,因此自古便有得雁門關者,可直取中原的說法。
  • NO.65|帶你感受「天下第一關」,山西忻州市代縣雁門關
    特別是大運高速公路的貫通,大運高速路橫穿雁門關天險,大大縮短了代縣與本省乃至全國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代縣11個鄉鎮全部通油路,212個行政村及各重要旅遊景點公路全部硬化。網際網路、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等現代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3、旅遊美景3.1 雁門關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 一關分南北 千年話雁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太子準備南赴洛陽時,部分不願意遷往洛陽的皇室成員,企圖將太子留在平城,「舉兵斷關,規據陘北」,即斷絕雁門關的交通,割據塞北。可見,在魏孝文帝時,雁門關已成為南北巨防。北魏末年,六鎮之亂時,爾朱榮深知雁門關的軍事價值,「廣召義勇,北捍馬邑,東塞井陘」,控制雁門、井陘要塞,以晉陽城為大本營,成為左右北魏朝政的大軍閥。
  • 《山西話》丨雁門關: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
    雁門關: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李琳一個讓中國文人日思夜想、魂縈夢繞的歷代邊關戍所,一個讓中國人血脈僨張、盪氣迴腸的心靈朝拜聖地。雁門關幾乎成了中國歷代詩人們心中一道永遠揮之不去的夢裡情結。我們在這裡可以隱約聽到東漢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長安眺望遙遠北方時的輕聲嘆息:「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霑巾……」我們在這裡可以恍惚看到北周詩人庾信對著天空發呆:「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門關」;我們在這裡還可以真切感受到唐朝詩人王昌齡在遐想中的喃喃自語:「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 踢輪胎私房路線:中華古城太原-雁門關
    太原市-->G55二廣高速-->雁門關景區-->雁門關私房路線(全程約200公裡)雁門關在太原城西北大約40華裡的地方,又名「西陘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
  • 千年風雨雁門關:憶金戈鐵馬英雄夢,感豪情柔情動河山
    山西行第八篇「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以險關要塞著稱的雁門關坐落在山西代縣縣城以北約二十公裡的雁門山中。自駕到雁門關風景區,可以走較為平坦的雁西線到前腰鋪村,就是景區的南門,也可以走208國道,經過蜿蜒曲折的雁門十八盤到後腰鋪村,就是景區的北門。雁門關長城依雁門山山勢而建,雁門關似一個巨大的屏障,將古時的國土分隔為塞內和塞外,長城在山脊上蜿蜒聳峙,在一座座烽火臺間連接起一道牢固的封鎖錢,維繫著中原大地的和平。
  • 山西雁門關,長城最險的關隘之一,楊家將曾在此大顯身手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早在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打敗了樓煩入侵,建立了代郡。後來趙國名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當時雁門關處於宋遼交界處,是一處戰場,宋遼之間的許多戰爭都發生於此,楊家將的故事經過各種文學作品的描寫更深入人心。以北宋名將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曾經在這裡多次打敗遼國進攻,楊業被稱為「楊無敵」。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出塞》,雲旅遊山西忻州雁門關
    【山西忻州雁門關】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稱號。
  • 重磅丨奧運名將方玉婷已等候,13日陪你徒步雁門關
    奧運健兒摘金奪銀你/我/他還在空調房葛優躺還在辦公室裡埋頭苦幹當奧運會、奧運健兒、雁門關,這三個熱詞組合在一起
  •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忻定盆地南北各有兩座險關,北邊的雁門關直面大同盆地、南邊的石嶺關直面太原盆地。自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後,契丹人便將雲州升格為西京,作為進攻中原的橋頭堡。而野戰無敵的草原騎兵一旦從大同盆地衝出,那麼立即就能馬踏山西、直入太原。所以,北宋的防禦重點應該是雁門關,而不是太原和石嶺關。
  • 秋色讀山西,平遙古城晉商之奇,昭君出塞雁門關,應縣木塔之奇
    DAY2:雁門關+應縣木塔中華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綿延起伏雁門關,將士巡邏中,給遊人以錯覺,仿似當年古戰場,亦是親眼目睹。碧空浮雲遊子意,綠意盎然間,秋月豔陽映照這片山河歲月。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卻也是註定別離的日子。
  • 千年將士血 鑄就雁門魂
    初見有點出乎意料,然而仔細再想,巍巍雁門關,也只有如此厚重的志書,方可容得下,解得開。雁門關的大名少時已聞,首次上關是2005年的10月。看完代州古城,趕到雁門關已是半下午。半山處存了車,買了票,順著一條撒滿羊糞蛋蛋的石板路,先走進了雁門村。村子不大,房屋既舊且破,有幾隻雞和狗在悠閒散步。四圍儘是石頭山,看不出村民從何處討生活。
  • 雁門長城:沉寂的要塞,荒廢的商道
    咱們總覺得雁門關在山西,拱衛著省府太原。其實哪裡能想到,人家真正保衛的目標是京城。這麼說,從南到北,恰恰是從關外到了關內。」豈止他有這樣的錯覺!其實大部分山西人也固執地認為,雁門關以南是關內,向北過雁門關就到了「胡天八月即飛雪」的關外。而雁門關以北,朔州、大同兩市境內眾多的遊牧文化遺蹟,以及積澱於民間日常生活中的粗獷民風,為此種錯覺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 北嶽恆山雲岡石窟應縣木塔雁門關品美食4天6日出發
    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重要組成部分,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5A級旅遊景區」、「山西十大旅遊品牌」。
  • 大同集大原鐵路先行段(雁門關恆山隧道)開工
    6月30日,備受山西和內蒙古人民熱盼的新建集寧經大同至原平鐵路先行段(雁門關恆山隧道)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繼大西、大張、太焦之後,又一個重點鐵路項目,也是穿越我市境內的第二條高鐵線路。該項目全長269公裡,其中大同境內線路長50公裡,預計年內全線工程陸續開工。
  • 第74集團軍某旅傳承抗戰精神:讓「雁門尖刀」名不虛傳
    「昔日,連隊前輩在雁門關設伏抗擊日軍,打出赫赫威名;今天,我們更應接力傳承抗戰精神,用新的勝利為連隊爭光。」演練結束後,擔任突擊隊隊長的排長倪晟說。「雁門關伏擊戰是繼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打的又一個大勝仗!」倪晟告訴筆者,1937年10月,突破了長城防線的日軍集結大批兵力,欲經雁門關向南進攻忻口。
  • 雁門宗圖概說
    雁門宗圖概說 我族雁門宗圖全稱雁門田氏宗系圖,簡稱宗圖,通稱雁門宗圖總體匯集於南宋寶祐廠為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