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在什麼地方?

2020-12-22 騰訊網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了知乎大佬三種不同的紅色,為大家介紹下我國古代幾個著名的關口:雁門關、潼關、嘉峪關和函谷關。本期先介紹雁門關。

首先,雁門關在什麼地方?

雁門關在山西代縣,縣城北部、恆山山脈、句注山(即雁門山)上。

其次,各朝代都在同一個地方嗎?只是一個關口還是一個區域,

這個說起來就複雜了,正所謂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雁門」最早只是一座山的名字,也就是雁門山。雁門山這個名字出現得極早,起碼在戰國時就有了,因為《山海經》中就有非常多次的記載。而雁門山的位置,《山海經》也有確切的記載,《山海經·海內西經》中說:「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哪裡呢?就是今天山西省陽高縣,所以最早的雁門山,其實應該是在陽高縣以北的。和現在所說的代縣,差了太遠太遠了。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卷,趙國局部,我們可以看到雁門山是在高柳北部的,我們今天所謂的雁門山就是圖中的句注山。

趙武靈王時,通過胡服騎射,趙國成為天下強國,武靈王率軍大破林胡、匈奴諸部,拓地千裡,北至大漠,西及河套,武靈王在新徵服的土地上設立雁門、雲中、九原三郡。其中雁門郡之得名,顯然是因為雁門山。

所以,雁門既是山名,也是一個郡的名稱。到後來秦滅趙國,趙幽繆王趙遷投降,而他弟弟趙嘉則撤退到代地,堅持反抗,史稱代王。兩年後,秦軍擊敗代軍,在高柳俘虜趙嘉,秦始皇遂置代郡,以高柳為郡治。雁門郡於是與雁門山脫離。

無論戰國還是秦漢,雁門郡都屬於邊郡,緊靠著匈奴,所以這裡是和匈奴交戰的第一線,李牧就曾「常居代、雁門」,在 這裡和匈奴交戰,曾經一戰消滅匈奴大軍十餘萬,破林胡,降東胡,匈奴十餘歲不敢近趙邊城。李廣也曾為雁門郡太守,和匈奴交戰,以力戰而為名。漢武帝時,衛、霍出塞擊匈奴,也常以雁門為前進基地。秦、西漢時的雁門郡,郡治在善無,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朔州市的右玉縣。

秦、西漢時的雁門郡。

到東漢時,一則由於南匈奴內附,二則因為邊地人口減少,已經不足以再維持郡的建制,因此到東漢末年,曹操曾經乾脆就把五原、朔方、定襄、雲中四郡全部合併,成立了一個新的新興郡,可見當時北方邊境之凋敝。雁門郡雖然沒有被撤併,但到曹丕時,卻把它的治所南移,越過句注山,放到了廣武,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代縣附近。——這是雁門郡第一次跨越句注山

三國時的雁門郡。我們前面說過,早在秦始皇統一時,雁門郡就和雁門山脫離了關係,到現在已經過了四百多年了,雁門郡終於把它的首府放到了句注山下,句注山開始和雁門二字聯繫上了。

不久,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原板蕩。這時鮮卑拓跋部的拓跋猗盧率部向南遷徙,向并州刺史劉琨請求句注山以北(即陘北)的土地,劉琨為了拉攏拓跋部一起抵抗劉淵,就把句注山以北的土地送給了拓跋部。從此之後,胡漢之間,就以句注山為界了,於是這裡就成為了兵家要地。

戰國、秦、漢、三國時,只有雁門山、雁門郡,但從來沒有雁門關的記載,雁門關之設,應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十六國時代,五胡旋興旋滅,城頭變幻大王旗,最終是由拓跋部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我們知道北魏有一件大事,就是魏孝文帝的遷都漢化,他假裝南徵,率領文武百官走到了洛陽,然後逼迫大家遷都於此,並宣布了漢化措施。但在這一事件的過程中,他的太子是留在舊都平城(也就是今天大同)的,太子不願意漢化,就派兵把關,截斷陘嶺南北交通,割據陘北。陘嶺就是句注山,既然派兵把關,那這個關當然就是陘嶺上的關。而以地勢而言,那就只能是雁門關。

雁門關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也恰巧是此時,魏明元帝視察代北,史書記載:「(帝)幸代,至雁門關,望祀恆嶽」,也就是說,明元帝在雁門關遙祀北嶽恆山。

我們知道,雁門山是遠在北方的,為什麼這裡要叫雁門關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緊靠著雁門郡的郡治,關因郡而得名,因此就叫雁門關了。

當時光再度流逝,人們已經不記得雁門二字的來由了,他們只是在古書上看見有雁門山,卻不知道這山究竟位於何處,於是想當然以為雁門關附近的山就是雁門山,這樣又把句注山改叫雁門山。——這就是今天雁門山的來由。

這是山西省北部的地形圖,我在上面表出了雁門關,大家可以看看為什麼雁門關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北面是大同盆地,南面是忻定盆地,兩大盆地之間則被恆山山脈阻隔,恆山山脈東接太行山,西連呂梁山,山嶺高峻,溝澗曲折,是為天塹。只有雁門關附近山脈收細,高度降低,可以通行,因此這裡設關,自然是把控南北。而忻定盆地則是太原大門,一旦忻定有失,則太原必定不保,因此古人稱雁門關「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所謂三關,就是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

雁門關真正成為軍事重鎮,其實是在北宋時,此前句注山附近雖然屢有戰事,但總得來說還並不是那麼重要。到北宋時,由於燕雲十六州不入版圖,雁門關遂成為宋朝面對遼人的第一道防線。北宋時,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合稱三關,評書楊家將裡,說楊六郎是「三關總帥」,說的就是這三關,因為這三關一直是防範遼人的第一線。

而事實上,楊家將確實和雁門關的關係非常密切,楊業降宋後,守代州,太平興國五年,契丹來寇,楊業出雁門,大破遼軍,楊無敵之名聲震契丹。後來雍熙三年北伐,楊業作為西路軍副將,率軍出雁門,連克雲州、應州、朔州等地,後來因東路軍曹彬戰敗,被迫放棄收復的土地而撤軍,後來為掩護雲、應、寰、朔四州百姓撤退,在雁門關附近的陳家谷口戰死。《天龍八部》中,玄慈等人埋伏蕭遠山夫婦,蕭峰為阻擋耶律洪基南侵而自盡,都是在雁門關前,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雁門關是宋遼之間的第一道戰線。

相關焦點

  • 古今雁門關
    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
  • 雁門關的防禦體系
    在這些谷道隘口中,以雁門關最為便捷,重要,因其所處山體最為狹窄,只有15公裡,且有多條河流橫穿山體,形成寬大的河谷。雁門關在今代縣西北的勾注山上,由代縣上溯關溝河而上,可以直達雁門關,再由雁門關遁另外一山溪而下,就可到達新廣武鎮。一路山路崎嶇,溝谷狹窄,兩側山勢陡峻,雖不至於止通一車一騎,然要容納大規模人馬奔馳,卻也非常困難。
  • 長城著名關隘——雁門關
    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明雁門關明雁門關位於東陘關,東陘關因位處勾注山之東,即陘嶺之東而名。《唐書·地理志》載:「雁門關有東陘關、西陘關。」唐宰相杜佑曾云:「東陘關甚險固,與西陘關並為勾注之險。」東陘關跟西陘關同建並重。
  • 被稱「中華第一關」,是昭君出塞的地方,你知道它在什麼地方嗎?
    前幾天朋友叫我去「雁門關」旅行, 老實說,我很清楚「雁門關」這個地名,但在去「雁門關」之前,我想不起「雁門關」在哪裡, 我本來以為是自己孤陋寡聞了,問問周圍的朋友,大部分人只知道「雁門關」這個地名,但不知道在哪裡。
  •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宋朝的鐵血邊城,明朝時成為長城樞紐
    在古代,此關作為天險抵擋著數不盡的北部塞外遊牧民族的侵襲,從春秋戰國的胡服騎射,到唐代的北鎮突厥,直至家喻戶曉的守關忠烈楊家將的故事,都在這裡上演,這便是被譽為歷史上的中華第一關——雁門關。由於此關屹立於險峻的雁門山一處山口中,成為扼守塞外到中原的咽喉,因此自古便有得雁門關者,可直取中原的說法。
  • 踢輪胎私房路線:中華古城太原-雁門關
    太原市-->G55二廣高速-->雁門關景區-->雁門關私房路線(全程約200公裡)雁門關在太原城西北大約40華裡的地方,又名「西陘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
  • 一關分南北 千年話雁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戰國時期,趙國在今山西北部設有雁門郡,郡治今右玉縣南,是因為雁門郡所轄的高柳縣有雁門山而得名。東漢以前的雁門山、雁門郡都與現在的雁門關沒有什麼關係,不可不察。《史記》記載名將李牧在雁門防備匈奴,李牧駐防的雁門指雁門郡,在今右玉縣。現在的雁門關一帶當時稱句注塞,屬於趙國的腹地。
  • NO.65|帶你感受「天下第一關」,山西忻州市代縣雁門關
    不知什麼時候,山西人開始往外做生意,向西出發,必經之路就是雁門關,這條路也不知走了多少年,深深的車轍印,記錄了這裡商人來來往往,跌跌撞撞,那會交通工具不發達,都是馬車,那麼狹窄的小路,成了走西口出關創業必經之路。這裡就是現在的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山西話》丨雁門關: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
    雁門關: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李琳一個讓中國文人日思夜想、魂縈夢繞的歷代邊關戍所,一個讓中國人血脈僨張、盪氣迴腸的心靈朝拜聖地。雁門關幾乎成了中國歷代詩人們心中一道永遠揮之不去的夢裡情結。我們在這裡可以隱約聽到東漢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長安眺望遙遠北方時的輕聲嘆息:「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霑巾……」我們在這裡可以恍惚看到北周詩人庾信對著天空發呆:「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門關」;我們在這裡還可以真切感受到唐朝詩人王昌齡在遐想中的喃喃自語:「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 千年將士血 鑄就雁門魂
    初見有點出乎意料,然而仔細再想,巍巍雁門關,也只有如此厚重的志書,方可容得下,解得開。雁門關的大名少時已聞,首次上關是2005年的10月。看完代州古城,趕到雁門關已是半下午。半山處存了車,買了票,順著一條撒滿羊糞蛋蛋的石板路,先走進了雁門村。村子不大,房屋既舊且破,有幾隻雞和狗在悠閒散步。四圍儘是石頭山,看不出村民從何處討生活。
  • 千年風雨雁門關:憶金戈鐵馬英雄夢,感豪情柔情動河山
    山西行第八篇「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以險關要塞著稱的雁門關坐落在山西代縣縣城以北約二十公裡的雁門山中。自駕到雁門關風景區,可以走較為平坦的雁西線到前腰鋪村,就是景區的南門,也可以走208國道,經過蜿蜒曲折的雁門十八盤到後腰鋪村,就是景區的北門。雁門關長城依雁門山山勢而建,雁門關似一個巨大的屏障,將古時的國土分隔為塞內和塞外,長城在山脊上蜿蜒聳峙,在一座座烽火臺間連接起一道牢固的封鎖錢,維繫著中原大地的和平。
  • 山西雁門關,長城最險的關隘之一,楊家將曾在此大顯身手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早在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打敗了樓煩入侵,建立了代郡。後來趙國名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當時雁門關處於宋遼交界處,是一處戰場,宋遼之間的許多戰爭都發生於此,楊家將的故事經過各種文學作品的描寫更深入人心。以北宋名將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曾經在這裡多次打敗遼國進攻,楊業被稱為「楊無敵」。
  • 重磅丨奧運名將方玉婷已等候,13日陪你徒步雁門關
    8月13日,周六,我們期待您約上朋友,帶上家人,領上寶寶一起相聚雁門關生命在於運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愛著自己的身體,堅持運動,其中最有效的算徒步了,徒步是戶外運動中最為典型和最具特色的一種。而且徒步還有增加記憶力、打開經絡、放鬆脈搏、增強心臟功能、增強肌肉力量、通暢血液循環等好處,您還等什麼?!此次帶領大家一起徒步的我省著名運動員方玉婷,現為中國國家射箭隊選手。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出塞》,雲旅遊山西忻州雁門關
    【山西忻州雁門關】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稱號。
  • 雁門長城:沉寂的要塞,荒廢的商道
    在近百首吟誦雁門關的詩詞中,此詩顯得直白而少意蘊,但它流布甚廣。詩中「雁門關外」所指何地,一度讓我感到費解。這個「關外」,是關城之南的代州(今代縣),還是關城之北的朔州呢?按照詩歌描述的情形,二者都顯得有些牽強。若說「關外」是朔州,那朔州所在的桑乾河平原本身就是「桑乾」,是桑樹遍地的地方,但詩中偏偏說「不養桑蠶不種麻」。
  • 北嶽恆山雲岡石窟應縣木塔雁門關品美食4天6日出發
    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重要組成部分,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5A級旅遊景區」、「山西十大旅遊品牌」。
  •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忻定盆地南北各有兩座險關,北邊的雁門關直面大同盆地、南邊的石嶺關直面太原盆地。自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後,契丹人便將雲州升格為西京,作為進攻中原的橋頭堡。而野戰無敵的草原騎兵一旦從大同盆地衝出,那麼立即就能馬踏山西、直入太原。所以,北宋的防禦重點應該是雁門關,而不是太原和石嶺關。
  • 秋色讀山西,平遙古城晉商之奇,昭君出塞雁門關,應縣木塔之奇
    DAY2:雁門關+應縣木塔中華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綿延起伏雁門關,將士巡邏中,給遊人以錯覺,仿似當年古戰場,亦是親眼目睹。碧空浮雲遊子意,綠意盎然間,秋月豔陽映照這片山河歲月。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卻也是註定別離的日子。
  • 大同集大原鐵路先行段(雁門關恆山隧道)開工
    6月30日,備受山西和內蒙古人民熱盼的新建集寧經大同至原平鐵路先行段(雁門關恆山隧道)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繼大西、大張、太焦之後,又一個重點鐵路項目,也是穿越我市境內的第二條高鐵線路。該項目全長269公裡,其中大同境內線路長50公裡,預計年內全線工程陸續開工。
  • 危難中的雁門之戰,隋軍援助擊敗了突厥,團結的力量不容小覷
    也許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沒有感受到什麼,雖然看著其他國家的挑釁,我們還是不免有些擔心,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實力,但是仍然要阻止這種事件的發生,因為仍然是我們面臨著困境,但是最危險的還是那些衝在第一線的戰士,我們要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如何去珍惜別人的生命,特別是那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