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胡婷婷、李錦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
新華科普
肩臂痛,上肢麻,
你是否有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又名前斜角肌症候群、頸肋症候群、胸小肌症候群、肋鎖症候群、過度外展症候群等,是指胸廓上出口處,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經症狀的總稱,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
胸廓上口上界為鎖骨,下界為第1肋骨,前方為肋鎖韌帶,後方為中斜角肌。上述肋鎖間隙又被前斜角肌分為前、後兩個部分。鎖骨下靜脈位於前斜角肌的前方與鎖骨下肌之間,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則位於前斜角肌後方與中斜角肌之間,最常發生卡壓的三個通道: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胸小肌間隙。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臨床表現
①神經源性症狀:是由壓迫臂叢神經引起,較為常見,患者的主要症狀為手及上肢感覺酸脹麻木,運動無力及肌萎縮(表現在前臂和手的內側、小拇指和無名指的側面)等,疼痛發生在頸肩部,也累及至前臂和手。還有一部分的患者疼痛是不典型的,累及前胸部和肩周區域,嚴重者還會出現假性心絞痛的症狀。
②動脈受壓:患者上肢和手表現為瀰漫性疼痛、冷、無力或容易疲勞。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患者對冷敏感,突然感到一個或幾個手指冷和發白,慢慢變為發紺和持續麻木感。血管受壓症狀是動脈永久性血栓形成的先兆。
③少見症狀為靜脈阻塞或閉塞的症狀:表現為臂部疼痛、疲勞,伴肢體腫脹、發紺和水腫,可出現肩周前胸側支靜脈擴張。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治療
一般是先採取保守治療的方式,如肩部肌肉的鍛鍊,糾正不良姿勢,局部痛點封閉、針灸、理療、按摩、推拿、服用頸復康等,嚴格的保守治療後,多數人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如經上述治療無效或症狀較重者,則需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康復運動療法
斜角肌的自我拉伸
①中斜角肌拉伸:坐位,患側手握住椅面,健側手從頭頂越過,放在耳朵的前後處,輔助頭部向健側側屈,感受中斜角肌的拉伸感,保持10~15秒/次,做三次。
②前斜角肌拉伸:坐位,患側手握住椅面,健側手從頭頂越過,放在耳朵的前後處,輔助頭部向健側側屈,頸椎後伸再向患側旋轉,感受前斜角肌的拉伸感,保持10~15秒/次,做三次。
③後斜角肌拉伸:坐位,患側手握住椅面,健側手從頭頂越過,放在耳朵的前後處,輔助頭部向健側側屈,頸椎前屈再向健側旋轉,感受後斜角肌的拉伸感,保持10~15秒/次,做三次。
胸小肌的自我拉伸
站立位,選擇一扇門框或一個牆邊,患側肩關節外展90°,屈曲肘關節,手放置在後腦勺處,肘部固定在門框或牆邊,身體向健側旋轉,感受胸小肌的拉伸感,保持15秒/次,3次/組,做3~5組。
肩關節活動訓練
站立位或坐立位,雙手置於身體兩側並放鬆,聳肩,肩關節向後向下緩慢做圓弧運動,10個/組,做5組。
肩胛帶穩定性訓練
背對牆面站立,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雙肘沿牆面向腰部移動,到達腰部時,保持10秒/次,10次/組,做3組。
關於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就介紹到這裡,如果您有相關症狀,歡迎您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諮詢就診,我們有專業的醫生及治療師團隊,可為您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END
本平臺科普內容獲中國科協科普部
「科普中國共建基地2020年-2021年」項目資助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為大眾交流學習,歡迎分享,轉載前請於平臺留言,獲轉載後,請註明出處,必須保證帖子內容、作者、二維碼原封不動,未經允許不得二次轉載,未經許可嚴禁用於其他用途,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原標題:《肩臂痛,上肢麻, 你是否有胸廓出口症候群?—— 新華科普607篇》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