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康復小南寧》,本公眾號是小編業餘時間,用來學習分享,因此有添加小編微信號或者留言的同道,回復有所怠慢請見諒。
【概述】
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受壓引起的複雜的臨床症候群,又名前斜角肌症候群、頸肋症候群、胸小肌症候群、肋鎖症候群、過度外展症候群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經症狀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則肌肉萎縮無力、手部青冷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等。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
【病因】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是由於第1肋的抬高造成臂叢神經下幹受壓所致,但絕大多數病例找不到第1肋抬高的證據,更無第1肋究竟抬高多少才可能產生臂叢神經下幹受壓的確切資料。更重要的是,在臂叢神經和第1肋之間還存在著一塊小斜角肌。雖然半個世紀以前就有人提出存在這塊肌肉,但不知為何一直沒有引起臨床學和解剖學上的重視。 研究了這塊肌肉,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多數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沒有第 1肋抬高的 X 線片表現,為什麼第 7 頸椎橫突過長會引起臂叢神經下幹受壓,而即使有頸肋存在也並不是頸肋直接對神經造成壓迫。 當頸肋存在時,部分小斜角肌止於頸肋,使整個小斜角肌向前、向外移位,從臂叢神經的下方把整個臂叢神經推向前外側,因此,用小斜角肌與臂叢神經下幹的關係,可以解釋目前所知道的臂叢神經下幹受壓的各種解剖原因。所以,小斜角肌的存在可能是下幹型胸廓出口症候群的主要原因。(註:小斜角肌在前斜角肌深層)
【發病機制】
當頸 7 橫突過長時,如圖 1 左邊的虛線,小斜角肌起點外移,頸 8、胸 1神經根和下幹則要爬越得更高。如頸 7 橫突過長,增加了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發病可能。
1.頸肋:第 7 頸椎肋骨殘存或橫突過長,可改變出口的結構,易使臂叢跨越頸肋時受到壓迫。有頸肋者不一定出現症狀,只有出現症狀者方需治療。
2.斜角肌三角間隙變窄 :鎖骨下靜脈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在前斜角肌的後方,在此區域內的動、靜脈和神經可單獨或同時受壓而產生症狀。前斜角肌痙攣、攣縮或纖維化、肌肉異常發育或過度肥大,或者止點外移,以及增厚的中斜角肌筋膜和韌帶,都可使間隙狹窄,神經、血管受到卡壓。
3.肋鎖通道結構變異:第 1 肋骨或鎖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傷骨折、肱骨頭脫位等,均可使肋鎖間隙變小,產生臂叢神經和血管壓迫症狀。當肩部上抬時鎖骨上升,裂隙加大;肩部下垂時則鎖骨下降而致肋鎖接近,通道變狹窄。
4.肩部外展時肋喙韌帶或胸小肌腱後的神經,血管受卡壓。另外,肩部向後下垂,頸部伸展,面部轉向對側以及深吸氣都可使肋鎖間隙狹窄,對神經、血管產生壓迫。
【最常發生卡壓的三個通道】
1.斜角肌間隙。
2.肋鎖間隙。
3.胸小肌間隙。
【臨床表現】
典型的臂叢神經受壓症是下幹受壓型,常見於中年婦女,男女之比為 1∶3,20~40 歲者佔 80%以上,主要表現為患側上肢酸痛、不適、無力、怕冷、手部麻木。體檢時可發現患肢肌力稍差,手尺側特別是前臂內側針刺痛覺明顯改變,同時還可能存在大、小魚際肌萎縮。
【特殊查體】
(1)肩外展試驗(Wright test):患者坐位,檢查者捫及患者腕部橈動脈搏動後,慢慢使前臂旋後,外展 90°~100°,屈肘 90°,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為陽性。此項檢查陽性率很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陽性。
(2)斜角肌擠壓試驗(Adson test):患者坐位,檢查者捫及患者腕部橈動脈搏動後,使其肩外展 30°,略後伸,並令患者頭頸後伸,逐漸轉向患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為陽性。此檢查陽性率很低,但常常有診斷價值。
(3)鎖骨上叩擊試驗(Moslege test):令患者頭偏向健側,叩擊患側頸部,出現手指發麻或觸電樣感為陽性。
(4)鎖骨上壓迫試驗:檢查者用同側手捫及患者的腕部橈動脈搏動後,用對側拇指壓迫其鎖骨上窩處,橈動脈搏動消失為陽性。作者曾在正常人群做過調查,90%的正常人在壓迫鎖骨上時橈動脈搏動亦消失。但是如果壓迫點距鎖骨上緣 2~3cm,橈動脈搏動亦消失,則說明鎖骨上動脈抬高明顯,較有診斷價值。
(5)Roos test:為活動的 Wright test,即令患者雙上肢放在肩外展試驗的位置上用力握拳,再完全鬆開,每秒鐘 1 次,45s 內就不能堅持者為陽性。
(6)肋鎖擠壓試驗:患者站立位,雙上肢伸直後伸,腳跟抬起,橈動脈搏動消失、明顯減弱為陽性。
(7)電生理檢查:電生理檢查在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早期無特殊診斷價值,可能會出現 F 波延長,其他常無異常發現。晚期以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在鎖骨部減慢有較大的診斷價值。
【分型】
胸廓出口症候群還存在上幹受壓型、全臂叢神經根幹受壓型、交感神經刺激型、鎖骨下動靜脈受壓型、椎動脈受壓型及假性心絞痛型等。這些類型都可同時存在頭、頸背部痛和不適。
(1)上幹受壓型:即頸 5、6 神經根卡壓型。上幹型胸廓出口症候群前已描述。
(2)全臂叢受壓型:表現為上、中、下幹均有受壓的臨床表現,大多數患者有頸肩部疼痛、不適和手麻痛,發病前 3 個月內可能有過病毒感染史,並表現為發熱、全身疼痛,最後局限在患肢疼痛與不適。部分患者可能有外傷史,傷後逐漸出現上肢無力,整個上肢感覺減退。
(3)交感神經刺激型:交感神經纖維受壓,除上肢酸痛外,還常有雷諾現象,表現為肢體蒼白、發紺、怕冷,亦有患者表現為雙手大量出汗。
(4)鎖骨下動、靜脈受壓型:表現為肢體易疲勞、乏力,橈動脈搏動明顯減弱,雙手下垂時肢體充血,呈潮紅色,甚至呈紫紅色,少數患者可出現肢體水腫。
(5)椎動脈受壓型:有椎動脈血供不足的症狀,如偏頭痛、頭暈、眼澀、咽部異物感;可能同時存在頸叢卡壓的症狀,患者面部麻木,耳周皮膚感覺減退。
(6)假性心絞痛型:以心前區刺痛、左肩部不適為主要表現。目前已認識到,心前區刺痛是由於胸長神經受到刺激所致,特別是起源於頸 5 神經根的胸長神經支,常和肩胛背神經合幹,一併穿過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腱性纖維,特別容易受壓。
【幹預】這裡提及的幹預主要是針對治療師而言
1.徒手治療:斜角肌、胸小肌放鬆、神經鬆動術等。
2.儀器治療:利用熱敷與電療等儀器減緩疼痛症狀、放鬆肌肉、促進循環與癒合。
3.運動治療:斜角肌伸展、胸小肌伸展、肩胛骨穩定運動、姿態矯正等。
當然,具體針對性的詳細的處理還是需要詳細的評估後才能針對性處理。
如果覺得公眾號對於您的學習有幫助,動動手指學會知識共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