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我們雖然身在海外,卻仍心繫祖國。我們在佩戴口罩的前提下堅持授課,同時我們也會解答他們提出的關於武漢疫情的問題,讓他們對此次疫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柬埔寨當志願者的華東交通大學研究生郭紫薇寫給父母的家書說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籠罩大地,億萬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或離家逆行、或堅守崗位、或海外援助,以不同的方式與疫情戰鬥……在這個特殊時期,作為用於報平安和訴衷腸的載體,家書再一次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
而這一次,傳統家書的文字情愫則通過聲音來表達。
近日,「疫情下的家書」線上音頻節目正式上線荔枝APP,且每周更新一個系列,共持續42期。其中,「四海一家」系列,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關懷和問候,更有對抗疫前線親人的牽掛;「家國同在」系列,講述了醫護、警察、交通、運輸、消防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社區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的故事,也有參與武漢醫院建設者、因疫情被隔離者、高考生的特殊經歷;「醫者仁心」系列,既有逆行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面對生死考驗時的真實感悟,也有湖北市民對白衣天使們的感激之情;「守望相助」系列,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災難面前相互的鼓勵、勇敢的堅守和共同迎接勝利的信念。
身處海外的郭同學提到,一方面是國內放緩的疫情局勢和逐步走入正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同胞身處國外,也要面對嚴峻的防疫形勢,「通過聲音,我將我的真實想法和思念傳達給我的父母,讓他們也不要過分擔心。」
作為UGC音頻社區,荔枝(LIZI.US)用聲音去記錄生活。「疫情下的家書」講述這些故事。
1、第一批「四海一家」音頻節目出自海外來鴻——身在日本、英國、美國、柬埔寨、俄羅斯等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同胞在疫情期間與家人、朋友的往來書信。
「隔壁家張叔的女兒也和你一樣,去年光榮地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裡,她毅然選擇留守一線。」大年初一,浙江杭州的陳瑤給嫁到臺北的大表姐寫信說到。
華南師範大學李梓鈺給在海外留學的表哥寫信,告訴他:「堂姐從醫已有五年,疫情期間,她整日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白皙的臉上已經有了因長時間佩戴口罩而壓出來的紅痕,還有兩頰的那一片疹子。而她也不過二十七歲。」
2、「家國同在」系列則講述了醫護、警察、交通、運輸、消防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社區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的故事,也有參與武漢醫院建設者、因疫情被隔離者、高考生的特殊經歷。
大年初三院裡招募一線工作人員,你毫不猶豫地背著父母偷偷報了名。母親知道你的決定之後,擔心得整晚失眠,在背後偷偷掉眼淚,但最後還是支持你的選擇。他們知道你已經有了堅硬的羽翼,可以獨自面對疾風驟雨,不再是需要他們保護的小女孩,於是放手支持你去探索更廣闊的天空,守護心中的信仰。這是中山大學學生陳澤曼寫給援鄂抗疫的姐姐的家書。
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帥栩潔給連續值守在高速公路7個通宵的舅舅寫信說:「堅守著,戰鬥著,就是不平凡。」舅舅對外甥的回覆是:「我得對得起這身警服。一些兄弟衝鋒前往湖北省運輸醫療物資,我得在後方守好陣地啊!」
山東泰安張晨旭的父親是支援武漢醫院建設者。大年初二傍晚,張父接到廠裡打來要求復工電話,因為需要支援武漢醫院建設,工廠需要人手加急生產鋼材合金板。張父當晚就出發回廠了。張晨旭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等你上班走了之後,我看見垃圾桶裡你戴舊了的口罩,邊上都已經被灰塵染黑了,或許那兩邊的帶子沒有成『一隻耳』,你還捨不得換下來吧!」
3、 「醫者仁心」系列裡,既有逆行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面對生死考驗時的真實感悟,也有湖北市民對白衣天使們的感激之情。
爸爸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中國人。爸爸需要到最前線去救治病人,與大家一起共同度過難關。現在你還太小,或許沒有辦法體諒爸爸,不理解爸爸離家去武漢,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月都沒回家了。但是爸爸想告訴你,男人要有擔當。
——內蒙古援鄂醫生馬文浩寫給兒子的家書
江蘇的顧文紅給侄女春雲寫了封信。作為援鄂醫療隊的一員,春雲在抗疫一線戰鬥了四十多天。期間,她最敬愛的奶奶離開人世。信中說:「老人家走的時候,她最疼愛的孫女正在前線救助生命!我希望你把對失去奶奶的痛和對奶奶的思念轉化為力量,去救助更多的人,以此來告慰奶奶的在天之靈。」
湖北宜昌市民江戎天、蘇勝在《寫給廣東親人的一封家書》中深情地寫道:「當最後一名出院確診病例與你們握手淚別,當荊州醫院終於』清零』,我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們終於活下來了!一想到你們,我就淚如泉湧:廣東的親人,我們該怎樣感謝你們?」
4、「守望相助」系列則更多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災難面前相互的鼓勵、勇敢的堅守和共同迎接勝利的信念。
姐姐和她的兩名同學,還有我,共四個人從各自的壓歲錢中湊了1000多塊錢,在網上買了漢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所急需的醫用物品。既然我們不能上前線,那我們就在後方,盡我們所能為前線的將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六馬路小學生成威威寫給武漢小朋友的信。
新疆大學生王玉(化名),在酒店隔離第10天時給媽媽寫信講述自己經歷的一點一滴,看到天上的星星,想得最多的是「家裡的花開了沒有」,最希望「媽媽仔細想一想女兒的優點,在我結束隔離回到家擁抱您時能誇誇我」。
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學生萬春揚,給在日本的留學生朋友一鵬講述疫情帶來的對生命的感悟——「生命有其脆弱性,但它的能量是無窮的」。
據悉,「疫情下的家書」傳播活動,由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委網信辦聯合主辦,廣州市孝道文化研究會承辦。截止目前,活動共收到全國各地及海外人士3000多篇來稿。
此外,「疫情下的家書」系列出版、傳播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其中由優秀來稿集結而成的《疫情下的家書》(上下冊)即將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