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安江村風波」後,呂鳳子接任國立藝專校長

2020-12-26 澎湃新聞

呂鳳子(1886-1959)名鍾濬,字長倩,號鳳子,他的國畫風格頗受日本禪畫和南畫的影響,別具一格。1912年創辦私立丹陽正則女子學校,開啟民智。他矢志辦學的精神得到蔡元培等人的推崇,在國立藝專「安江村學潮」後接任校長之職。他提出五點「不要」,包括不要委任狀、教育部不要幹涉用人與開支等等。為了國立藝專的校務建設,呂鳳子殫精竭慮,積勞成疾,曾病倒在璧山,並落下手臂經常顫抖的毛病,導致其畫風發生巨大變化。

民國時期國立藝專遷到雲南後的「安江村風波」,引起社會各界反響很大,當時的教育部高層感覺很頭大,大家議論紛紛,有人甚至主張停辦這個學校,或者暫時合併到別的大學去,待抗戰結束後再行恢復。開始時教育部長陳立夫也頗傾向於這種想法,曾致電教育部次長顧毓琇,稱如「藝專風氣已壞至極點,可停辦。」但校長滕固向他保證,學潮起因純屬校務問題,由用人不當引起,並無政黨介入,建議續辦。陳立夫才轉而下令:「藝專可乘此機會遷璧山切實整頓。」(參見侯雲漢《校務治理分歧引發的學潮對民國專門美術教育的挫傷》,《美術研究》,2014年第四期。)同時,滕固也打報告給教育部,表示自己治校無方,請求辭職。

部長陳立夫等人,也認為滕固已經不再適合留任了,遂很快答應了他的辭呈。陳立夫馬上行動,夏天即專程來到重慶璧山,親自登門拜訪正則藝專校長呂鳳子,請他出山,擔任國立藝專校長。

呂鳳子(1886-1959)呂鳳子(1886-1959)名鍾濬,字長倩,號鳳子,別署鳳先生,江蘇丹陽人。呂家屬於江南望族,出過許多名人。他是長子,三弟呂澂,字秋逸,早年受大哥影響學習美術,青年時留學日本,曾著《西洋美術史》。回國後,他受佛學大師楊仁山感召,受居士戒,精研佛學,遂成為一代佛學名家。另外,呂鳳子的堂弟呂叔湘,則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1900年,呂鳳子考中秀才,在丹陽被譽為「江南才子」。1906年,他考取南京兩江師範學堂,接受系統的日式西洋美術訓練,並受到校長李瑞清的青睞,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薰陶。他的國畫風格頗受日本禪畫和南畫的影響,別具一格。

畢業後,呂鳳子因成績優秀被留在兩江師範學堂附屬中學任教。辛亥革命爆發,他離開兩江師範,回到家鄉,於1912年傾盡家財創辦私立丹陽正則女子學校,積極開啟民智,倡導男女平等。1925年,學校更名為「私立丹陽正則女子學校」。1937年抗戰爆發,學校遷往四川璧山縣,於翌年部分改建為私立江蘇省正則學校蜀校。

呂鳳子繪畫作品呂鳳子淡泊名利,不大願意與達官貴人交往應酬。他的父親呂敏生更是樂善好施,行事低調,當年他在上海經營的德本堂曾捐巨資給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大總統府曾發函給呂鳳子,許諾給他在國民政府中謀求職位,以示答報,但被呂鳳子斷然拒絕,一時成為佳話。他矢志辦學的精神得到蔡元培等人的推崇,經常為他爭取政府經費補助。大概也由於這些背景,他的德高望重,教育部長陳立夫也要讓他三分,對他十分尊敬。呂鳳子是位很少與權貴來往的教育家,在答應接任國立藝專校長前,當時他向陳立夫提了五個條件:

一、只要教育部頒發給他兼任聘書,不要委任狀,即不要給簡任官;

二、學校要從昆明遷到璧山附近,因為他辦的正則藝專在璧山,以便他兼顧兩校;

三、學校用人和教書,教育部不要幹涉;

四、學校經費由我開支,教育部不要管;

五、「我不是國民黨員,賭咒許願的事我不想做」。

那時教育部規定學校每周一第一堂課是「總理紀念周」,校長要主持儀式:讀孫中山遺囑,默哀,訓話等一套。呂鳳子表示他不願顧問「總理紀念周」之類的黨化教育課。陳立夫最後沒有辦法,一一答應他的條件,並派國民黨員俞汝朋任訓育主任,負責藝專「總理紀念周」。(鄭朝《國立藝專往事》,頁106,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年)

呂鳳子繪畫作品呂鳳子上任後,雙方迅速確定校址在距四川璧山縣城三十餘裡青木關的松林崗。當時教育部也在青木關,這樣更方便對學校的掌控。呂鳳子也深知這個學校難弄,教師之間派系鬥爭複雜,矛盾重重。他為了怕發生什麼糾葛,後來想出一個辦法,要求只讓學生去,老師一個不聘。因此,「1940年底藝專在璧山上課時,全部是正則藝校的班底,另外聘了剛從法國歸來的蔡仁先生任教務長,從英國回來的李劍晨先生上水彩畫課。」(朱膺、閔希文《風風雨雨的國立藝專》,《烽火藝程》,頁18)呂鳳子又大膽起用被同學們追捧的高班尖子生,選了一批留校任教,如李可染等人。學校頓時煥然一新。

為了安排那些不能留校的教員,陳立夫和張道藩也是煞費苦心,於是特別組織了一個「美術教育委員會」,乾脆把他們「養」起來。張道藩是主任委員,滕固、葉恭綽、馬衡、林風眠、呂斯百、汪日章、張書旂為常務委員。常書鴻在裡面當了一段秘書,教員秦宣夫等人任專門委員。這一職銜相當清閒,有薪水而不必辦公,大家樂得在家自由畫畫,「只有秘書常書鴻每月到青木關拿薪水」。(參見秦宣夫《秦宣夫自述》,《秦宣夫文集》,頁399,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而中國畫教授潘天壽則於1941年初回浙江休假,被東南聯合大學藝術專修科的主任聘去當教授。東南聯大時在福建建陽,離家鄉和眷屬甚近,潘天壽覺得比在巴山蜀水之間奔波適應多了。後來潘天壽又到英士大學任教,一直到1944年才重新回到重慶,擔任國立藝專校長。

1943年初,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常書鴻不久去了敦煌,籌建敦煌藝術研究所,後來董希文、霍熙亮、段文杰、李承仙等藝專學生紛紛前往敦煌,從此開創出另一番事業來。

陳立夫這裡也許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抗戰開始,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陳立夫於1938年1月出任教育部長。由於他的努力奔走,作為一位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也由於他和蔣介石的親密關係,為教育部爭取到不少資源和便利。陳立夫是蔣介石的親信紅人,國民黨CC派代表,深得蔣介石倚重。擔任教育部長之前,他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等要職,權傾蓋世。陳立夫任職教育部長七年,「每天上班在先,下班在後,兢兢業業,勤勉處事」,實事求是地說,為當時的教育事業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擬定《戰時教育綱要》及實施要點,作為該部各司工作的大綱,各負其責。當時大量青年學生投奔抗日根據地,為了與中共爭奪青年,他組織教育部人員將願意從軍抗日的流亡師生送至軍校或軍訓班,將年幼及願繼續上學者安置入學並供給生活費。他推動各大學在後方單獨或聯合復校,使大學生可以各回原校;在後方城鎮建立一批國立中學及教師服務團,設立貸金制用於衣食住讀,以保證十餘萬師生能繼續學業,俾使教育事業不因戰爭而中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朱信泉、婁獻閣主編《民國人物傳》第12卷,頁53 - 54,2005年)

當時藝專的學生鄭為在生前就和我說起,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那時讀書是不要錢的,即使像他到別的大學去吃飯都不要錢。他在重慶讀書期間,經常到中央大學去聽傅抱石等人的課,中間在中央大學食堂吃飯,並不收取分文費用。還有不少學生可以申請「貸學金」,其實並不需要日後償還,雖然微薄,但為他們解除了後顧之憂,這是抗戰期間對莘莘學子的特別優待。

由於陳立夫在抗戰期間據理力爭,也憑藉自己的關係,為教育部爭取到不少經費。據蔡元培日記中記載,傅斯年於1938年3月18日給蔡元培的信中提到:

得孟真函(十八日),稱:「財政部又鬧減經費,孔庸之在中政會主張普減為五成,教育部陳立夫力爭,教育文化經費得給七成之九折(六成三)。又孟真前曾致蔣介石一函說孔短,聞此函已落孔手,孔在國防最高會議中大罵研究院,說:怎麼把我的財政部也打了對摺?中央研究院每年百多萬,做得些什麼事?比財政部的經費還多。傳者謂是孟真寫信的效力。」(《蔡元培日記》,頁546,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這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在戰亂時期,由於蔡元培、陳立夫、傅斯年等人的努力,國民政府對教育文化的重視。當然,也由於陳立夫的長袖善舞,過於能幹,對所屬各大學管得太多,使得大學的自由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也令許多教授學者頗為反感。顧頡剛在他的日記裡就多次表達了這種憂慮,說陳立夫上任五年多來,教育家很多大學和機構遭到他的「統制」,只有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四校「不肯投降」。(《顧頡剛日記》,1943年1月5日)。三年後在國民政府的參政會上,他還寫了針對教育部的四條質問,繼續表達對陳立夫的不滿。(同書,1946年3月26日)

呂鳳子繪畫作品為了國立藝專的校務建設,呂鳳子殫精竭慮,積勞成疾,曾病倒在璧山,並落下手臂經常顫抖的毛病,導致其畫風發生巨大變化。1942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正則蜀校改名為正則藝術專科學校,呂鳳子考慮到自己的身體和精力,難於同時應付兩校事務,遂辭去國立藝專校長,專心正則藝專校務。不久,著名工筆畫家陳之佛接任國立藝專校長。此時,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學校也日漸平穩,走入正軌,不再有大的起伏波折。

2020年9月30日,10月8日修訂

(本文原題為《往事 | 「安江村學潮」後,呂鳳子接任國立藝專校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往事| 「安江村風波」後,呂鳳子接任國立藝專校長
    呂鳳子(1886-1959)名鍾濬,字長倩,號鳳子,他的國畫風格頗受日本禪畫和南畫的影響,別具一格。1912年創辦私立丹陽正則女子學校,開啟民智。他矢志辦學的精神得到蔡元培等人的推崇,在國立藝專「安江村學潮」後接任校長之職。他提出五點「不要」,包括不要委任狀、教育部不要幹涉用人與開支等等。
  • 往事| 抗戰期間國立藝專「安江村風波」始末
    抗戰時期的1939年冬天,當時國立藝專為了躲避敵機轟炸等因素,搬遷到離昆明四十多公裡之外的安江村,這裡條件艱苦,但倒不失為一個安心學習的好地方。但其後一場「安江村學潮」風波,完全打亂了學校的平靜。但不久一場「安江村學潮」風波,完全打亂了學校的平靜。1940年7月1日,照例是國立藝專新學年的開始,那天校長滕固特地向全校教職員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希望「諸君子同心戮力,扶植藝教,生就教訓,為國育才。」並希望諸位老師顧全大局,犧牲小我,「上體國家藝術教育之重寄,內抒公忠豁達之雅懷,共荷巨艱,襄成厥業。」
  • 往事|「實在看不慣」——抗戰初期沈從文眼中的國立藝專
    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作為兩大國立院校,和其他教育文化機構一樣,紛紛開始流亡內遷。沅陵是湘西門戶,1938年,沈從文路過沅陵,對國立藝專的合併情況看在眼裡。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作為兩大國立院校,和其他教育文化機構一樣,紛紛開始流亡內遷。學校奉教育部令,兩校遷到湖南沅陵,並進行合併。北平藝專的轉移時間要早一點,抗戰爆發不久,就由校長趙太侔帶領,即行南下。一路從北平到漢口,再到江西廬山牯嶺。在牯嶺還上了一段時間課。據學生阮璞回憶,校務委員常書鴻看到這裡風景優美,十分留戀,想在這裡安置下來,買房辦學。
  • 「實在看不慣」——抗戰初期沈從文眼中的國立藝專
    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作為兩大國立院校,和其他教育文化機構一樣,紛紛開始流亡內遷。 沅陵是湘西門戶,1938年,沈從文路過沅陵,對國立藝專的合併情況看在眼裡。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作為兩大國立院校,和其他教育文化機構一樣,紛紛開始流亡內遷。學校奉教育部令,兩校遷到湖南沅陵,並進行合併。 北平藝專的轉移時間要早一點,抗戰爆發不久,就由校長趙太侔帶領,即行南下。一路從北平到漢口,再到江西廬山牯嶺。在牯嶺還上了一段時間課。據學生阮璞回憶,校務委員常書鴻看到這裡風景優美,十分留戀,想在這裡安置下來,買房辦學。
  • 呂鳳子|被譽為中國美術界的「百年巨匠」
    呂鳳子(1886--1959年),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職業教育的重要發軔者,"江蘇畫派"("新金陵畫派")的先驅和最重要締造者之一。呂鳳子15歲中秀才,師從著名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李瑞清。1910年在上海創辦神州美術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美學校之一。
  • 「新月派」成員的「罪行」與國立青島大學校長的辭職風波
    民國時期,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聘請了一批「新月派」成員為教職工,緊接著校長便因學生抗議而辭職。在過去的論述中,學生不滿於「新月派」在校務工作方面的學閥作風,發起抗議而導致楊振聲的辭職風波。楊振聲辭職真與「新月派」有關嗎?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撰文 | 張家豪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成立後,楊振聲校長將其在北平結識的幾名「新月派」故友聘為教員。
  • 全世界最年輕的藝術院校的校長,比齊白石成名還早
    1926年,一個留學回國的畫家站在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國立北平藝專的講臺上,他以得票數第一的成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藝專校長。26歲的他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年輕的藝術院校的校長。兩年後,受蔡元培的邀請來到杭州,出任我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杭州國立藝術院校長,一直這位畫家便是林風眠,一個把一生時間都用來融合中西方藝術的畫家。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於廣東省梅縣的一戶石匠家庭,他小的時候便失去了母親,跟著祖父長大,祖父是個石匠,終日敲打石頭,賓方面辯手在祖父身邊看他在石碑上畫圖案,那時林風眠便對畫畫產生了興趣。
  • 楊慶煜為首任校長!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3校將於2月1日合併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正式掛牌;高應大於1月29
  • 「我的扶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吳...
    我叫吳治忠,現年57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我本來可以考取大學的,但由於當時家庭經濟困難,加上從小就和家裡大人一起種植蔬菜,當時便報考了黃平縣農業廣播分校,畢業後就與種植蔬菜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種植蔬菜是從在自家的半畝地開始的,起初只是種植西紅柿。
  • 江南拾遺丨木心與杭州的往事②「走我自以為是的『路』」
    特開小專欄,寫寫木心與杭州的往事。②「走我自以為是的『路』」「我明知國立藝專遷到內地去了,然而我是抱著投考藝專的心情和意圖來的,時常在平湖秋月、羅苑、孤山、西泠印社那一帶踽踽獨行。」木心於一九四三年春到的杭州,住在城內鹽橋(現習慣稱為聯橋)附近的「蘋南書屋」。窗下是一條渾濁的小河,對岸有一家織席廠,整日機聲軋軋。
  • 人物畫宗師,名聲比徐悲鴻還要大的呂鳳子,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人物畫宗師,名聲比徐悲鴻還要大的呂鳳子,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位畫家就是近代人物畫的宗師--呂鳳子。01與美術結下不解之緣呂鳳子從小就天資過人,16歲的時候高中秀才,之後又去蘇州武備學堂學武,可見呂鳳子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能人啊
  • 民國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清末中國,有識之士圖強思變,劉坤一、張之洞先後擔任兩江總督,基於落後的中國亟需培養近代人才,與東南名儒張謇、羅振玉等人籌劃「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在明朝國子監舊址建立三江師範學堂。清代兩江總督府轄江蘇(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安徽曾屬江南省,「三江」即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簡稱。
  • 基輔國立語言大學校長會見我校新任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並主持孔子...
    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烏克蘭基輔國立語言大學校長羅曼 弗拉基米羅維奇 瓦西科會見了我校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新任中方院長於鑫,並主持孔子學院工作會議。基輔國立語言大學教學副校長馬克西緬科、外方院長謝麗婭科娃、外事處長波扎爾和漢語教研室主任柳比莫娃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