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學生夜跑猝死,錯過最佳搶救時機。校醫到底有沒有從業資格?
喬志峰
14歲學生夜跑時猝死,家屬質疑校醫無從業資格。
10月12日晚,武漢一名14歲中學生夜跑時突然倒地。事發學校監控視頻顯示,學生倒地13分鐘後,附近社區醫院醫生趕到學校操場進行心肺按壓急救;25分鐘後,120救護車將學生送往醫院,當晚搶救無效死亡。
事發後,家長質疑學生就讀的國際學校在安全意識和管理機制上存在疏漏。讓他們難以釋懷的是,「校醫第一時間沒有對死者採取急救措施,錯過了心肺復甦的『黃金三分鐘』。」學生家長胡女士稱,據其親友了解,事發後,「趕來急救的校醫並沒有獲得從業資格證。」(10月18日紅星新聞)
14歲中學生突然倒地身亡,家屬的悲傷可想而知。門診病歷顯示,初步診斷學生的死因為心源性或腦源性猝死,家屬則否認孩子有特殊病史。
發生了意外,對死因存有疑問很正常。另外,家屬質疑校醫無從業資格,確實不容迴避。涉事學校應當正面回應,不能打馬虎眼,更不能不當回事。如果校醫有從業資格,就公開出來;如果確實沒有,就應當立即更換有資質人員。畢竟校醫涉及到那麼多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須有資質的專業醫生才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實際上,校醫無從業資格的問題,並非個別,而是相當普遍。先看兩個前些年的媒體報導——
河南洛陽一無證校醫行醫數十年,校方稱此前不知情。有市民反映,洛陽市某中學一名校醫無醫生執業資格,並對外私售自製藥物,遭到舉報後被相關部門查處。接到報料後,大河報記者趕赴該校探訪,該校校長徐某回應稱,確有此事,不過涉事人員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校醫。(2016年4月6日《大河報》)
南京某高校男生洗澡觸電死亡,校醫手足無措遭質疑。一學生在宿舍洗澡時觸電,事發20分鐘後校醫才出現,未立即施救而是打電話通知救護車,其間不停的張望等「救兵」,觸電學生最終不治身亡。學校下發通知禁止知情學生與家長接觸,禁止接受採訪。據知情人透露,校醫院屬於邊緣部門,往往會成為校方安置親屬的風水寶地。校醫多是校領導、教授的親屬。(2010年6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從後一個報導中可知,在一些學校,「校醫院屬於邊緣部門」。這實在很可怕!那些靠關係混飯吃的校領導親屬,真的都有從業資格嗎?他們能盡職盡責、保護學生的安全嗎?
類似問題,中小學校尤其嚴重。去年有媒體報導:我國現階段有59.6%的中小學校未設置校醫室或保健室,各地整體健康教育開展情況不充分,缺乏專業的健康教育資料,青海、山東、河北、陝西幾省的校醫室工作人員醫學專業背景比例不足20%。比例之低,令人震驚,也令人擔憂。
「無證校醫」再證校醫困境。解決問題,一是通過財政撥款、學校自籌等方式解決資金難題,嚴格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等規定,為學校配備合乎標準的衛生室,配備具有資質的醫生;二是提高校醫的工資待遇,吸引更多優秀醫生前往就業;三是對現有學校衛生室和校醫進行摸底排查,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該整改整改、該換人換人。
另外,北京市海澱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還沒有中小學校醫職業準入的具體標準,各衛生和師範院校也很少設立校醫專業。這是幾年前的報告,現在情況怎麼樣了呢?我到網上查了一下,發現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各地的實際狀況也不太一樣,甚至可以說十分混亂。
一直以來,都有人大代表和專業人士提出建議:成立全國性學校醫師專業協會,制定學校醫師或學校衛生專業人員技術職稱評定標準;儘快制定中小學校醫職業準入標準。這樣做可能會需要較大投入,也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周期方能見效,但從長遠來看卻是真正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