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拈花一笑解卿愁
如果一個人怨氣太重的話,不僅會對自己有影響,甚至還會對身邊的人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還是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才能讓你生活得更美好。
那麼怨氣究竟從何而來呢?我們來看看《易經》怎麼說。
01明事理,才懂得失,知進退
事理也即天理,也即老子在《道德經》說的所謂道,或者叫規律,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有既定的規律和因果關係,懂得了這其中的邏輯,明白得失的原因,把握進退的時機,自然不會怨天尤人。
02《易經.繫辭》有雲,人生處世離不開吉,兇,悔,吝,四個現象。
世界萬物分陰陽,陰陽在物質世界也叫剛柔,「剛柔相推」生萬象,只要一動,便有萬象產生,因此便會有好的事情,或者不好的事情發生。這裡的悔,是煩惱的意思,吝是進退的意思。
何為吉兇?是因為有得失,獲得了,或者失去了,才會有好壞的情緒產生。那麼煩惱從何而來?有了得失之心,患得患失,才會有了煩惱。
03心理失衡
失去了認為不該失去的東西,或者原本應該得到的沒有得到,便會產生怨念。豈不知世上的事情總是好壞相伴,福禍相依的道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正面顯現的那個現象,忽略了暗地裡還有一種作用力一直在作用。
如果這個道理不懂,得失之心嚴重影響了情緒,當然會患得患失,不知進退。
總而言之,只有明事理,懂得失,知進退的人,世界觀才算是完整的,心理才會沒有那麼明顯的人性缺陷,這種人當然不會有那麼重的怨氣了。
04THE END
明事理,懂得失,知進退。
一個人不要有這麼大的怨氣,要學會去看生活中比較美好的一面,學會不要把每一件事情都看得這麼重,因為當希望與現實之間出現偏差時,心理波動就會比較大。
拈花一笑眾生相,朝聞夕死皆放下。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拈花一笑解卿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