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冬至前後,做好這3點,積蓄福氣,來年做事更有精神
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冬至大如年」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很多地方都有。而且在唐宋時期,冬至就備受重視,每到冬至,人們會換置新衣,準備好許多吃的喝的,還會祭祀祖先,慶祝的隆重程度就像是在過年一樣。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裡面就有相關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
為何古人如此看重冬至日呢?
《易經》就有所揭秘:在一年的時間裡,夏至陽之極而陰生;反之,冬至陰之極而陽生。
這裡對應著「復」卦,復的意思就是「返本」,一個陽爻返,陽消陰,將逐漸消去五個陰爻。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可喜可賀也。
而且根據《易經》揭示的規律來看,在冬至前後,做好這3點,積蓄福氣,來年做事更有精神。
宜蓄養,不宜操勞。
《易經》復卦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簡單地解釋的話,意思就是古人在冬至日的前後,都是放假休息的。
《漢書》裡面也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還會挑選善歌善舞之人,鼓瑟吹笙,演奏「黃鐘之律」,以此來慶祝冬至這個節日。
因此,從古代開始,人們在冬至日就是放假休息的,冬至宜休養生息,在這個時候積蓄陽氣,不可過度操勞,對於人體不利。
養足陽氣,積蓄能量。
一年四個季節都有所對應,萬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成長,秋天收穫,冬天歸藏。
冬至過後,天氣會變得越來越冷。因此人類要順應自然,在這個時候養好身體,蓄積陽氣,累積好能量,這樣來年開春才可以養精蓄銳,能量滿滿開啟新年。
所以,在冬季,就不要想著節食了,更不適宜經常做一些較為劇烈的運動。
有些人非常自律,任何季節都不能阻擋運動的腳步,即使在現在寒冷的冬季,零下幾度的天氣裡,還堅持跑步。其實這與自然規律並不相符。
冬至一陽初動,宜養好根基。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這是宋朝一位易學大師做的一首關於冬至的詩。
這裡的「子」,所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子。
而「子之半」,就是說自然界一個新的周期正處於起步階段,萬事萬物處於萌動的狀態。
因此,冬至子之半,一陽初動,一縷陽氣萌生,要養好根基。
冬至開始,自然就開始了三九嚴寒的時令,所以每個人都要吃好穿暖,不可讓陽氣被陰氣侵犯,不然人們就會受寒,在無形中不知不覺地埋下了病灶,下一年的你的精神狀態和氣運就會被影響。
我自己喜歡學《易經》,知道其中的規律,也做到了知行合一,自覺收穫特別大。
就比如說,我在夏天的時候有堅持跑步,在冬天絕對不跑,而是散散步,以靜養動。在冬天吃好喝好,護好陽氣。等待來年天氣轉暖,萬物復甦之時,再展開自己新一年的規劃和活動。
《易經》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但也有人認為是自然法則。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因此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
少年人和老年人要多讀《易經》,琢磨琢磨卦象,可以靈活頭腦,讓思維得到活躍;
青年人要多讀《易經》,在迷茫時,可以指導他們人生的方向;
中年人要多讀《易經》,可以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在很多人眼裡,《易經》太玄妙了,很難完全掌握書的精髓。而《易經》只是看似非常神秘,其實在對它的反覆推敲的過程中,人生的道理就會一一展現,為我們所用。
世人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
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身邊許多朋友都說想學習《易經》裡的智慧,但是一看到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就打退堂鼓了,因為一點都看不懂。
我剛開始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不過,後面我發現了圖解版本的,讓我讀懂易經如有神助,獲益匪淺。我到現在都非常感謝當時給我推薦的朋友,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了方向。強烈建議大家想要嘗試的可以閱讀閱讀。
這裡面,不僅尊重原著的內容,而且採用圖解的方式,含有很多有趣的圖片、注釋和深入的解析,並且還有白話文的例子做解讀,絕對可以讀得懂、學得會、用得著。
易經的六十四卦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變成了我們可以理解、學習、使用的大智慧,真的讓我受益無窮。
假如你也有同樣的苦惱,那麼推薦你也選擇這樣一套易經全書來閱讀。
如此的智慧"聖書",一共2本,包括圖解周易大全和圖解易經,只需99,9元。
一頓飯錢,便可受益終生,何樂而不為呢?